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任寒飞】最近寒流来袭,在它的“故乡”西伯利亚有一座雅库茨克城,号称是世界上人类永久居住的最寒冷城市,冬天最低温度可达零下五六十摄氏度。在这里或许能够理解为什么俄罗斯人会被称为“战斗的民族”,因为极寒天气下的生活本身就像一场战斗。
雅库茨克所有管线都架在地上,犹如“肠子”在体外。
“肠子”外露的城市
雅库茨克是俄罗斯萨哈共和国首府,位于北纬62度,它深处内陆盆地,东西南三面有山,只有来自北极的冷空气可以长驱直入,且聚集不散。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比一些纬度更高的城市更加寒冷。雅库茨克除了有“冰城”雅号,还有个略显不雅的别名——“肠子”外露的城市。这座城市所有的管线都架设在地上,犹如“肠子”露在体外。这也是无奈之举,因为整个城市都处于厚厚的永久冻土层上。冻土层坚硬无比,不仅开挖难度很高,而且将管线埋在地下反而容易损坏,因为即使在夏天冻土表层融化的时候,地下温度也保持在零下8摄氏度。所以,包括输水管线在内的城市管线都是在地上悬空布线,而且沿途还要加设增温站防止管道被冻坏。
近视的人在这里生活会格外艰辛。在中国北方冬天当你戴眼镜从冰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时,镜片会起雾,在雅库茨克冬天戴眼镜的人还有毁容风险。镜框在极寒天气中很可能会冻在脸上,摘眼镜的时候说不定会“撕破脸”。
在这里生不易,死也不易。冬天下葬是个大难题,要挖开冻土就得先用煤炭和木柴点燃篝火,等篝火把冻土融化了,赶紧开挖,挖一会又冻上了,就再烧再挖……如此循环往复,挖一个能容纳棺材的坑往往忙活一整天都不够。逝者遗体下葬后,也不会腐烂。
修船工人启动链锯准备切割冰层。
永久冻土上盖房子
雅库茨克地下蕴含丰富的矿产,钻石产量高,煤炭和天然气等储量都很大。而如果你问当地人,这里最稳定的工作是不是做矿工,答案却是否定的,因为矿产总有挖完的一天,在这座城市如果从事建筑行业就永远有干不完的活儿。在这里建筑的周期长到无法想象,别说中国“3天一层”的神速了,这里一座普通的房子就要建好几年。首先,在永久冻土地带每年可供施工的时间也就只有夏季的两三个月;即使是在夏季,施工难度也很大,既要在坚硬的永久冻土上浇筑地基、修建隔温桩,还要在地面之上搭建2—3米厚的隔温层,以免室内温度高引发永久冻土融化,导致地面下陷。当地几乎所有的房子都是高脚屋。著名的索伦大教堂虽然从外面看不到桩子,但也修建了双层地下室来隔温。许多人家为了保暖,门窗都要修三到五层,还有的人家在窗玻璃之间种上苔藓以增强保温性。
在寒冷的雅库茨克,有时一些平常的工作都要用到不平常的工具。比如修船,首先必须用到的工具竟然是链锯和鹤嘴锄。因为最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切割冰块把船底从冰中挖出来,然后才谈得上对船只进行维修和保养。
当地人爱吃鱼,对卖鱼的小贩来说,锯子也是必备工具,因为如果客人要不了一整条鱼,那就只有用锯才能把鱼切割开。而在这里冬天开车上路必备物品除了备胎和修车工具外,还有喷灯和木柴,因为即使俄罗斯当地产的越野吉普车也可能需要加热才能启动,而开车在野外抛锚,如果没有应急手段的话极有可能被冻死。雅库茨克人在漫长的冬天一般都不开车,到春天来了,自家的汽车才能启动。如果冬天需要开自家车的话,那整个冬季就别熄火。当地人冬天一般都乘坐公交车,这里的候车厅是带供暖和电视的舒适小屋,还有WiFi和手机充电桩,毕竟这么冷的天手机耗电太快了。
国际化的圣诞老人村
雅库茨克虽然不是旅游城市,但这里是通往世界寒极——奥伊米亚康(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北部的一个村庄,属萨哈共和国管辖)的必经之地,所以各国游客经常来。近些年,游客们在雅库茨克郊外的汤姆托尔村发现了形形色色的圣诞老人,这里逐渐成了国际化的圣诞老人村。这里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当年许多二战的战俘和流放的囚犯被发配到雅库茨克修桥铺路,严酷的自然环境、大负荷的体力劳动再加上营养不良导致许多人冻饿而死,通往奥伊米亚康的所谓“白骨之路”就由此得名。一些侥幸活下来的幸存者被留在郊外,几十年后,这些战俘与囚犯相互抱团取暖,组成一个国际化的村落,造就了西伯利亚最有特色的“外族村”汤姆托尔。据说当地居民来自欧洲和亚洲的11个国家,这里的习俗呈现一种“大杂烩”的和谐,有独特的吸引力。
雅库茨克独特的气候和风俗不仅吸引游客,也招来很多艺术家。最近15年,有近200部电影在这里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