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期玉器琢制痕迹的规律,与这个时期的工艺、工具是分不开的,具有不可复制的特性。因此,有效地利用这个特性,从玉器的刀法痕迹上判断琢玉的时代,是鉴定高古玉器的不二门法。
图1 妇好墓出土玉人
殷商已经开始使用原始的铊轮琢制玉器。此时琢玉,可将人力经由简单的机械传动,带动一片圆形的轮片转动,在解玉砂和水的共同作用下,按照设计纹样进行反复局部研磨玉材。铊轮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玉器的制作速度和精度,同时,也使玉器纹饰的琢制痕迹出现了相对明显的规律。
图2 跪姿圆雕玉人
殷商玉器的阴线原始、不规则,反映出用刀生硬、果断与深峻。玉匠狠狠地一刀下去,似乎并不考虑会出现什么样的效果,即使在转弯处有了歧出(刀痕呈直线冲出了弯线设计),也不会停止刀锋的方向。这时期的刀法,大都带有一种大气而霸道的味道,力度表现有余而含蓄委婉则不足。
图3 玉神人面
图4〜图6展示的是殷商时期刀法。图4每一条线,无论曲直,都表现出特有的力度,就像是折断的金属棒一样生硬。阴线整体呈明显的橄榄形,入刀、出刀都轻,尤其在转折处,没有流畅婉转的曲线,都是两条尖细的阴线尖头虚接,这就是殷商典型的“折铁线”刀法。图5武丁(盘庚的曾孙)时期甲骨文的刻字用刀风格,与这种折铁线非常相似;图6是图4风格的延续,但是很明显转折处相对比较流畅,橄榄形的阴线特征已经不那么明显,说明这时的铊轮直径已经小于图4,这是工艺进步的表现;如果说图4折铁线表现比较强烈的话,那么图5的阴线表现与图4相比,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表现为线条已经能够相对流动自然了,但是仍不免带有殷商玉器刀法的那种硬、直风格。
图4 殷商时期刀法“折铁线”
在许多有关古代玉器鉴定的著述中,对刀法都表现出明显的尊古抑今的倾向,在赞扬古代真品刀法的“强韧”“遒劲”的同时,贬损后世仿品刀法为“绵软无力”。笔者以为,这些语辞,无助于玉器的鉴定。我们应该利用刀法作为鉴定特征,重在建立对每一历史时期刀法特征标准的记忆,只强调被鉴定器与标准器之间像与不像的比较,而忽略“遒劲”与“绵软”等美学上的描写感受。
图5 武丁时期甲骨文刀法
殷商玉器的琢制遗痕,主要的表现是在玉器阴线的使用状态。也可以说,在殷商玉器的粗细两种阴线中,包含了重要而带有决定性的鉴定因素。殷商玉器阴线的存在比较复杂,缺少一定意义上的规范性,这是琢玉工具、工艺在原始状态下追求设计效果的必然呈现。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认识,这种原始又为鉴定提供了最明确的标准。
图6 殷商时期刀法
文章来源:《收藏家》201905期《殷商玉器鉴定零拾(上)》
作者:董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