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类中"母女"之间的联结一般会持续一生。与之不同,"母子"之间的联结一般只持续到雄性幼猴性成熟,这时它会离开自己出生的群体并加入其他群体,或者单独生活一小段时间。过了婴儿期后,母猴与后代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互相梳毛或者坐在一起的频率上。幼猴也会和自己的同胞们形成联结关系,它们之间的等级关系很明显,一只雌性幼猴的等级可能仅次于母猴而在它的"姐姐"们之上。离开出生的猴群后,雄猴便失去了其继承的等级地位,但是雄猴可以在它"兄长"的介绍下加入到其"兄长"所在的一个猴群当中。
当一个猴群中有超过1只母猴可以受孕时,雄猴似乎更喜欢和年长的雌猴交配,因为年长的雌猴受孕的时间更长。类似的,雌猴也倾向于同年长的雄猴交配。狒狒们可能有自己钟情的配偶,它们会花一些时间待在一起,即使雌狒狒不在受孕期。在那些一只雄猴和一群雌猴生活在一起的猴类中,如果有数只母猴同时可以受孕,那些正独自生活的雄猴可能加入该群体当中,这样雌猴们便多了一个交配的选择。在"一雄多雌制"的红尾长尾猴中,雄猴的生存状况不如雌猴好,所以那些能够活到成年的猴子为后代贡献了更多基因。
在猕猴亚科动物中,阿拉伯狒狒似乎是个例外,在这种猴类当中,雄狒狒们会待在一起并结成联盟,反倒是雌狒狒常常游走于群落之间。虽然以前,人们似乎可以确定某个种类中典型的群落规模、领地范围、社群组织,但最近的研究却表明,即使在同一种猴类当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领地所处位置的不同,猴群也会发生相当大的变化。在适宜的条件下,一只单独的雌性可以依靠它的"女儿"们生存,而它的"女儿"们往往也已经分别是它们自己母系的首领,不过它们仍然生活在一个大的猴群中。在比较严酷的条件下,它们生存的几率是如此低,以至于我们必须通过对猴群数年的观察研究才能发现其中的母系群体组织之间的关系。
猴群规模的上限可能取决于食物的数量,猕猴群会频繁地分化成几个更小的群体,这种分化主要是沿着母系进行的,但通常只有在猴群成员数量远远超过自然条件所能承受的规模时才会发生。猴群间的合并或者融合则要罕见得多,但是在比较贫瘠的栖息地上,当一些致命性的大规模死亡导致猴群规模小于生存所需的最小规模时,这种情况也有可能出现。比较小的猴群在合并中受益总是比较少:其中的成员往往处于群体组织的底层,而且生存状况也不好。群体生活的方式也有它的代价,因为越大的群体所面临的食物压力就越大,因此群体成员可能需要长途跋涉以获取食物。
总体而言,猴群生活在一个明确的栖息地范围之内。长尾猴和猕猴可能会保护领地不受掠食者的侵犯,而狒狒和赤猴却常常因为领地范围过大而无法进行防护,而且还会因此导致相邻群落的领地有相当大的重叠。对于作为猴群永久核心的雌猴来说,领地就是它们的财产,在蓝长尾猴和红尾长尾猴中,正是那些带有小猴的母猴经常会卷入边界纷争。雄猴在猴群中待的时间相对要短暂得多,它们待在一个猴群里的时间可能短到几周,也可能长达2~3年,但极少会更长。雄猴会大声吼叫,这种叫声不同种类有不同的特性,同时也有个体的特点在其中。这种叫声可以起到标示集合地点的作用,同时也告知了竞争对手群落里居住着一只雄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