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起跑线
重视采光、尺度和通风的传统。“合理”的基本标准已经“不知比你们高多少”了。
有个段子,说是早些年间王朔——就是泡上徐静蕾内个王朔,去了趟意大利,回来调侃:“同样是文明古国,中国跟意大利就像俩老头,中国这老头吧,就特么白老了。”
这话叫同胞听来可真添堵啊,好像咱中国人已经传统尽失,就意大利人还保存完好。不过你别说,就房子这件事,意大利的确已经靠谱了好几个世纪了,他们对建筑对空间开放,自然采光和良好通风这些“基本需求”,都有很高的标准。这个“很高的标准”是怎么高法呢?我来给你们举个例子。
我曾经和两位同学在墨尔本一个相当不错的区租住过一个新“别墅”。这栋房子看上去还成,但位于二楼的卫生间,居然是暗的,是暗的,是暗的……我弄不明白,明明有条件开窗,怎么会建出一个暗的卫生间?这不合理啊!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觉得这肯定就是个典型出租房,能省点造价就省点,反正房东自家又不会长居于此,我自己也不会长居于此,爱谁谁呗。
直到有一天,房东来了,他洋洋自得地表示,老子买下这块地之后啊,特意请人造了两套房,分别给一双儿女将来结婚成家住的——当时我就惊呆了。所以这不是出租房,是正经自住啊!我的三观得到了刷新,遥想早年学生时代旅行,在意大利住过的政府廉租房B&B,根本不是什么别墅,就是最简单的公寓楼,盖得都比这好,宽敞全明,心下不禁感慨,意大利建筑的基本标准,比有些新世界国家的中产标准不知高到哪里去好吧,起码你很少在新房里遇到前后不通透的房型,有条件的情况下大家都会开天窗增加自然光线,即便中世纪老城废旧失修的老宅,都尽可能开天井增加采光。
尺度跟比例就更不用说了。这个出过达芬奇《维特鲁威人》和帕拉迪奥《建筑四书》的国家,在尺度上有着绝不妥协的标准。
达芬奇研究维特鲁威人比例
这种标准,如果不是专业的,或是进过坑,你是不会有所知觉的。就像我以前写过,好的设计常常让人没什么感觉,润物细无声,而烂的设计每次使用都能提醒你它的存在。比如有些房子会给你预留一个做衣柜的空间,但为了省面积,同时确保你还能够转身,这个空间就比标准衣柜深度少了10公分。柜子做完都看不出来,直到用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跳了坑,衣架挂在里面会长出一截,不侧转过来斜着挂,根本就关不上柜门。而这种不顾使用感受的克扣,在意大利房子里,基本不可想象。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些都是房子本身的问题,我不是造房子的,这对我有什么用。我觉得这些基础的知识首先可以帮大家在最初阶段选一个布局合理的房型。那么如果房型已经确定,遗憾已经存在,还有什么观念或是做法,能从“意式”家装里借鉴,来解决问题,或是锦上添花的吗?
美即合理
日常生活的合理需求,无论多复杂,总会被体贴入微地觉察,不遗余力地照顾和尽善尽美地满足。
并不见得每个意大利房子都是尽善尽美的,大家预算都有限。但从意大利家居设计中,你常常能感觉到人的基本需求,会被体贴入微地觉察,不遗余力地照顾,尽善尽美地满足。
比如说尽可能增加自然采光。
我在布雷西亚的时候曾经住过一个B&B,主卧室后面的卫生间就是个“暗房”,前接主卧,后接客厅,一侧是墙壁,另一侧是过道,没有自然采光。这套居室位于一栋三层公寓的二楼,也不可能开天窗。怎么办呢?
设计师在卫生间与卧室相邻的那面墙的顶端,开了一排高度仅25公分的气窗。这样一来,卧室的自然光线就通过气窗照进了卫生间,打破了“暗房”的格局。而且因为开窗的位置非常高,人正常站在地面上,是看不见隔壁的,私密性依然有极好的保护,且不影响墙体的承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