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有几种称谓,古代的七夕节叫法

首页 > 时尚 > 作者:YD1662022-11-25 13:05:07

《精忠岳飞》宋高宗剧照

南宋时虽延续“曝书会”礼俗,但有时也有如下变化:(一)宋高宗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曝晒书籍的活动,自五月一日开始,至七月一日止,长达两月之久。(二)南宋“曝书会”参与者,开始施加身份限制;不同时期,限制的标准,不完全相同。(三)与会者的名字要刻石留念。(四)“曝书会”期间,朝廷为参与者举办酒食宴会,并有赏赐。如绍兴二十九年(公元1159年)曝书会,与会者“早食五品,午会茶果,晚食七品。分送书籍《太平广记》、《春秋左氏传》各一部,《秘阁》、《石渠》碑二本,不至者亦送”。(五)除曝晒书籍外,还要曝晒图画、古器、琴砚等物。

元明清历代虽遵循曝书礼俗,但自明代开始,随着藏书管理制度的逐渐松弛,这一礼俗的规范、规模,较之宋代,均大为降低。甚至在清代,还出现了“每晒一次,必盗一次。亦有学士自盗者”的怪异现象。自明清时起,嗮书的时间,也逐渐由以往的七月七日,改为四月四日、六月六日、春分秋分等不同的时间。

文史君说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时代、地域、民族、宗教等因素的差异,而导致七月七日节俗,千姿百态,异彩纷呈。除上述三项历时久远、分布广泛的节俗外,还有乞富、乞寿、七娘会、香桥会、接露水、拜七姐、乞求姻缘、游七姐水、为牛庆生(又叫“贺牛生日”)、拜牛郎、拜魁星、拜床母等节俗。从上述节俗来看,它们虽然都源出于牛郎、织女爱情故事同一母题,但其活动内容,除祈求美满姻缘等少量节俗外,大都与浪漫的爱情无关。况且,在从《诗经》到明清时期不断演变的牛郎、织女爱情故事,最后却是以悲剧收场的。虽然古人最终还是给这一悲剧,涂抹上一丝慰藉世人心灵的亮色——每年七月七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但一年364日的分离,对夫妻而言,无论如何还是一种感情悲剧。甚至在《三言》、《二拍》、《红楼梦》中,都将七夕与疾病、不幸有意无意地连结在一起。

或许因此缘故,古人七月七日的很多节俗,其实皆与爱情无关。至于现代人将七夕节比附为“中国的情人节”,虽然抓住了节日中蕴含的牛郎、织女爱情故事这一重要元素,但却忽视了古人设置这一节日的初心。至于比附的缘由,我们相信,其中固然不乏有人是为了爱护、传承、发扬光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但也不乏制造噱头,谋取利益者。这种比附,显然是因对两种节日的内涵,缺乏深入、细致、耐心的了解、分析,而有失简单、粗暴,更不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王天鹏:《七夕节的民俗文化阐释》,《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2. 周玉娴:《从戏曲、小说看牛郎织女传说在清代的演变》,《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

3. 陆婧:《“牛郎织女”神话的渊源及其流传》,《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4. 曾应枫:《广州乞巧风俗改革探析》,《探求》2017年第1期。

(作者:浩然文史·郛生)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上一页123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