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在浙江杭州采荷中学新生军训现场,初一新生们比赛系鞋带。原本以为,对于10多岁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哪知道,竟有三成学生不会。好多孩子怎么都无法把解下的鞋带正确地穿回鞋帮的小孔内,不少孩子竟主动提着鞋子找老师求助,真是让人大跌眼镜。(8月28日《钱江晚报》)
系鞋带,为何会难倒了很多孩子?问题出在小孩,根子还在家长。孩子们其实不是学不会,而是根本没学过——家长或者出于方便等因素的考量,给孩子选择没有鞋带的鞋子,或者对于系鞋带之类的小事平时都习惯性地“代劳”了,从而导致孩子失去了学习系鞋带的机会。
一桩小事,背后折射了劳动教育缺失这个大问题,值得引发深思。
“孩子学习负担那么重,哪有时间做家务?”提起让孩子多参加劳动,很多家长都会发出类似的感慨。很多人虽然认同家长的责任不可或缺,但他们并未意识到,家庭应当承担起孩子劳动教育的主要责任,发挥主要作用。孩子要不要参加劳动,很多时候并不是缺乏时间,其实往往是观念问题。
据媒体调查显示,一部分孩子能够在家长督促下从事刷碗、扫地、收拾房间、倒垃圾、洗小件衣物等家务劳动,但多数孩子的家务劳动主动性不足。究其原因,并非都是孩子的责任。目前,青少年的父母主要为“70后”或“80后”,独生子女居多,大多从小就缺乏家务劳动的意识和经验,常常由老人或阿姨代劳,不少家庭热爱劳动、主动劳动的家风家教本身就缺乏传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生活技能水平差,追根溯源与家长重学业、轻生活技能有关。迫于学业压力,家长常常拼命给孩子报培训班,学越来越多的文化课知识,但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却出现不同程度的缺失,甚至基本上由家长包办,导致不少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变成了生活的“低能儿”。
家长固然需要学会适当放手,学校的劳动教育同样亟待改进。在应试教育的大氛围中,教育价值取向存在“唯分数论”倾向,重纸面考试,轻生活技能。作为教育者,部分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劳动技能层面,认为不能挤占正课时间,做一些清洁扫除等即可,缺乏对劳动成果珍惜、劳动价值体悟等精神层面的分享、引领乃至内化。在这样的情形下,劳动教育怎能不被淡化、弱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杭州采荷中学的系鞋带比赛,可谓别开生面,值得借鉴。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这样的比赛并非只是一个对外宣传的“噱头”,该校后续会重视学生在洗衣烹饪、教室值日、社区服务等方面的基本劳动技能的培养,系统地对包括叠衣服、叠被子、洗衣服、烹饪等在内的劳动技能进行考核。
学校开展劳动养成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符合国家对教育改革、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的劳动水平和学习成绩的高低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劳动可以为学生带来很多不可思议的正面影响。加强劳动教育,坚持“五育”并举,通过劳动体验,让孩子懂得劳动的好处,发自内心地爱上劳动,好好补上劳动教育这一课,实乃当务之急。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