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英文:hospice care)——
浅析患者从患病到死亡的五个心理阶段
临终关怀(英文:hospice care)并非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一种专注于在患者在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
起源于英国的临终关怀倡导给予临终老人一种人文关怀服务。对于生命终末期的老人,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家属还应该注重他们心态的平稳和心愿的实现,缓解老人的身心痛苦。
2021年“世界安宁缓和医疗日”的主题是“缓和医疗,人人享有”。安宁疗护,也是“临终关怀”更为温和的专业说法。每年十月份的第二个周六是“世界安宁缓和医疗日”(World Hospice and Palliative Care Day)。
临终关怀是近代医学领域中新兴的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是社会的需求和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就世界范围而言,它的出现只有二三十年的时间。
临终关怀的短缺导致这些患者在面临死亡时,往往在痛苦和恐惧中度过。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相关数据和资料显示,全球每年有4000万人需要缓和治疗,但只有14%的人得到了相关的照顾,大部分的人在这方面还没有得到满足。
在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里,即使知道是徒劳,家属也愿意花费大量金钱,通过各类医疗技术,竭力避免亲人的离去。但是这个过程,老人难免需要经受身体上的痛苦,人们也容易忽略老人心理上的需求。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起步较晚的临终护理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医护人员,我们要如何去帮助临终患者舒适、有尊严地度过人生的最后时期呢?此时,心理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临终这一段时间里,患者会产生十分复杂的心理和行为反应。我们需要及时评估病人的心理需求,理解他们的心理与想法,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那么这一段时期,患者的心理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美国医学博士罗斯将患者从获知病情到临终整个阶段的心理反应过程总结为五个阶段:
(1)否认阶段
患者或者认为有关死亡的消息是不真实的,或者认为死亡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
(2)愤怒阶段
患者开始承认死亡,但充满怒气而难以控制,时常愤怒地质问:“为什么我现在必须死呢?”“为什么死亡偏偏降临到我的头上?”这种愤怒如不加以控制,可能会加速患者死亡的到来。
(3)交易阶段,也可译为“讨价还价”
患者往往表现得特别随和,通常与医生甚至命运、死神进行交易,取得同情、谅解和帮助,以延长寿命,多活些时日。
(4)抑郁阶段
患者面对即将与亲人永诀,即将抛弃财产及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因而表现出悲观、沮丧等抑郁情绪。
(5)承受阶段
患者听从或承受命运的摆布,不得不接受死亡的严峻现实,死亡即将来临。
当然,临终病人心理发展过程并非一成不变,各阶段出现的顺序和持续时间因人而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与处理。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急诊大楼地下一层,有一个“善别室”,是服务于临终病人及其家属的场所。这里,安静肃穆,又不乏温情。院方希望借此可以让病人有尊严地走完最后一程,并唤起医生的善心和人文情愫。
正所谓“生如夏花之绚烂,逝如秋叶之静美”,临终关怀也许是对走到生命尽头的患者最好的尊重,可以消除患者和亲属对死亡的恐惧,抚慰他们的心灵。对于病情无法逆转的患者来说,临终关怀不是等死,而是更好地活到终点。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个自然过程,当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坦然而有尊严地离去才是对生命最大的敬重。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