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广东等客家地区,还有一种叫做“仙人粄”或“草粄”的食物,其实跟烧仙草差不多。
两种名字都富有地方方言的特色,其外形与口味同样也非常有辨识度。黑不溜秋、晶莹剔透、柔韧爽口的冰镇烧仙草或仙人粄,用小刀划成一个个小正方体,或者直接捣碎,浇上一圈蜂蜜或撒上一调羹的白糖,大口嘬之,小嘴抿之,甜口沁心。
客家人认为,仙人粄不仅能解渴充饥、生津降暑,还有保健养生的功能,特别是入伏天吃了仙人粄的话,整个夏天都不用担心会长“热币儿”(痱子)。
潮汕人也有一款预防小孩长痱子的夏日糖水,他们曾放话:哪一家孩子不是吃着海石花长大?炎炎夏日,戴着草帽的阿姨骑着自行车,车后装着一个大桶,桶里装着自家制的海石花,穿街走巷地吆喝着“卖海石花咯”。
海石花是一种海藻,富含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其中,褐藻酸盐类物质具有降压作用,淀粉类硫酸脂为多糖类物质,具有降脂功能。中医认为海石花有清肺化痰、清热燥湿、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等解暑功效。
在煮海石花时,添加少许白醋,这样能够使海石花里的氨基酸加速释放。传统的吃法是加上一勺糖水,入口甜丝丝的,清凉的海石花从唇边、舌尖滑向喉咙,一路溜达到胃里。吃过以后就像是冲了凉水澡一般的清爽,一碗海石花就成了肠道中的“空调”了。
以黑色的烧仙草和白色透明的海石花为底料,如果加上海南特色的椰汁,那就是“清补凉”了。
清补凉被誉为“舌尖上的清凉”,流行于海南、广东、广西、香港和澳门等地区。它的配方并不统一,食料丰富多样,可灵活搭配,每一家都有自己的阅读理解,像拆盲盒一样,也可以私人订制。
当年,北宋文学家苏轼来到海南岛,品尝了当地百姓制作的椰奶清补凉后极为称叹:椰树之上采琼浆,捧来一碗白玉香。据说,苏东坡在琼期间每日必食一碗,清补凉绝对是东坡最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