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子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头衣。帽子由帽体、帽檐、帽耳朵、帽带等组成。帽檐儿,也叫“帽遮儿”“帽遮檐儿”“帽舌头”“帽盖子”,是帽子前部或周围的遮沿。有的帽子只有前沿有檐,有的帽子一圈都有檐。帽耳朵,制服棉帽有,外出时遮住耳部,耳朵下端有细布带,一边一根,系在下巴位置;平时则反卷在帽体上,将帽带儿结于顶部。帽带,旧风帽后两根飘带,后来指制服棉帽帽耳下端的细布带。旧时帽子多有帽垫。帽垫,是戴在帽子里面的,也叫“帽头”“半帽子”“帽壳子”“帽里子”“硬盔”,外边覆以黑色绸布,年轻人覆以红色绸布,民国以后减少。
瓜皮帽儿,也叫“西瓜皮帽”“小帽”“秋帽”“红疙瘩帽”,因帽作瓜棱形、圆顶而得名,是男子戴的一种黑色便帽。帽下檐多为一寸多宽的小檐;有的无檐,只用织锦缎包上檐边。帽顶为圆形或略作平顶,帽顶正中系一缎带结成的圆形小球(俗称“帽顶子”),叫“结子”,颜色为青、红两种;有时上加一个丝绒疙瘩,起装饰作用;表黑,帽里用红布。一般市民百姓喜欢在喜庆节日期间戴。这种帽子一直流行到民国末年。
老风帽,也叫“老兜帽”“风兜”“脑袋子”“将军盔”。黑色老风帽多为儿童、老年人遮蔽风寒的冬帽,一直流传到20世纪70年代。老风帽用一块大布做成帽头和帽尾,两块小布做成两边的耳朵,里边套以棉絮,耳朵上缀有帽带,可以系缚。帽尾又长又宽,披覆在后肩,护住脖子,系上带子,盖住半个脸孔,非常暖和。另外,在头顶上留一个核桃大的窟窿,女人戴上后露出头发;男人戴上后露出里面帽垫上的红疙瘩,因为男人戴风帽,里面必须戴帽垫。女人的风帽帽额上缀帽花,金银玉石都有,帽尾上绣有花草虫鱼图案。儿童的多做成兔、虎、猫、狮子等动物形状。此帽多家庭自制,清末民初帽店开始制作出售。
卧头,也叫“头箍”“勒子”,流行于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妇女在家里戴的帽子。冬天是棉的,为宽脸样式;春秋天是夹的,为宽脸样式。卧头由两块相同的布做成,前面宽约2~3寸,向后渐窄,两端有带子相系,前额有帽花,花瓣突起,呈双层形状,直径寸许。戴棉卧头时,必须先用一块长1.5尺、宽1.2尺的黑色布(叫“顶头布”)覆盖在头上,前可遮住额头,两边对称,再把棉卧头戴在上边。帽花是卧头的眼睛,显得有精神,多为银质;贫寒人家多用石质。20世纪80年代前,农村有一些卖花人,走街串巷兜售帽花。
毡帽儿,也叫“毡帽头”“帽头”,是用毡布做成的形式简洁的帽子,无帽檐。做小买卖的喜欢黑毡帽,帽盔较深,天冷的时候可以往下拉。冬天老年人戴毛料毡帽,折叠三层戴在头上,严寒时可拉放至颈,仅露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