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柏坡纪念馆里陈列着一封泛黄的书信,这封信既普通又珍贵。
说它普通,不过是张泛黄的纸张,纸张上面端庄隽秀地写着一百多字的小信;说它弥足珍贵,是因为写这封信的人在旧社会当牛做马,直到分得了土地后,他以一纸朴实书信的方式寄托着人民对*的无限景仰之情。
让我们来看看这封信的内容吧:
“*呀,没有您我们真得饿死啦。这回我们都翻身了,分了地,分了马,分了衣服、粮食。都有吃有穿,也都抱团了。一定打倒大地主,打倒反动派。
眼看到了冬天了,你那里很冷吧。给你捎去了一件皮大氅,一双靴子,一双毛袜,一顶帽子。这是我们的翻身果实,也是我们的一点点心意,请您收下吧。我们都想看看你,离得又 这样远也见不着你,请你把最近的照片给捎一张来吧,向您敬礼。
民国三十六年九月十日
哈尔滨市顾乡区靠山屯全体翻身农民。”
透过信件可以看出,人民群众对伟大领袖*的真心喜爱,字里行间更是体现出了对党中央*的感激之情。
而这一份源自人民深厚的爱戴都离不开党中央的土地改革。对此,*就曾旗帜鲜明地说:“有了土地改革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
其实,*的这份自信源于他对旧中国社会问题的深刻洞悉。
早在1936年,*在延安会见美国记者斯诺时,就有过著名的论断:“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了中国,谁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
四年后,*又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
也就是说,在*看来当时中国的问题就是土地和农民这两个核心问题,只要妥善解决了这两个关键性的问题,推翻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蒋家王朝,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于是,在*思想的指引下,党中央起初刊发了《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即著名的“五四指示”。
*
尽管在“五四指示”之下,全国各地解放区开始实施了土改政策,大部分已基本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取得很大的成绩。
但是1/3的解放区没有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已经进行土改的地方,有的也不够彻底。
因此,在“五四指示”下,全国各解放区的土改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却也出现了很多亟待彻底解决的问题。
比如,1947年3月,刘少奇等人就曾在晋绥调查了20多天后发现,土改运动中的群众运动仍然比较零散,分得土地的村落也没能连成片。刘少奇给晋绥领导写了一封信,其中提到:“至今没有一个县甚至没有一个区已经像样地解决土地问题。”
全国解放战争处于关键阶段,而大片解放区土地改革问题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这样不仅影响农民投身解放战争的积极性,也背离了党中央*的农民革命的初衷。
在这种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党中央通过多次会议反复讨论,最终在西柏坡举行的全国土地会议上确立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废除一切乡村中在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债务”等内容。
简单来说,也就是将打土豪、分田地,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
在这种土地政策的鼓舞下,全国各解放区开展了大张旗鼓的土地革命行动,而哈尔滨市顾乡区靠山屯的农民就是其中较早的受惠人群之一。
1947年,靠山屯的农民在我党的领导下,打土豪、分田地,群众纷纷翻了身、做了主,成为了新时代的主人,积极主动融入进解放战争中来。这在大地主、大官僚当政的旧社会中,简直就是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年轻人或许很难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电影《一九四二》中的一句台词对在极不合理的旧土地制度剥削之下,无地的农民生活进行了描写:“饿死人的年头有很多,你问的是哪一年?”
在抗日战争后的部分国统区,“饿不着”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个奢侈的目标。1947年5月,国统区学生兴起反饥饿、反内战运动,之后的近一个月时间里,“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口号响遍了几十个城市,国统区内挖野菜、啃树皮、吃观音土等现象层出不穷,老百姓在生死边缘上痛苦地挣扎,活命、活下去就成为了当时旧中国时代下,底层老百姓的最基本奢望。
作为从旧社会国统区跨入解放区的贫农李学思来讲,他的感触可谓记忆犹新。
1917年12月,李学思出生在山东省平阴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兄弟四人中他排行老三。12岁那年春天(1929年),李学思的家乡遭灾,父亲带着全家踏上闯关东之路。
父亲扁担的一头,挑着一家人的铺盖卷,另一头挑着李学思6岁的弟弟。一家人从黄河边乘船到济南。由于没钱买火车票,一路讨饭走到山海关。途中,李学思连病带饿气息奄奄,差点被父母遗弃在荒郊野外。
全家人在山海关搭上开往哈尔滨的火车,苦熬了三天三夜,在哈尔滨附近的王岗站下了火车。一家人先在车站西北方向的杜家屯落户,两年后搬到哈尔滨南郊的靠山屯。
靠山屯是一个大屯子,有上百户人家,在靠山屯的地界上还住着周、许、魏三家大地主。三家地主有钱有势,每家都有上千垧土地,附近小南沟、哈达屯、瓦盆窑等数十个自然屯的农民,几乎都是他们的佃户。
地主魏家不仅有枪,还豢养了一大批私人地主武装,也就是俗称的“养大排”。李学思在靠山屯落脚后,先给周姓地主家当“半拉子”,成年后又给他家扛活,当牛做马拼死拼活地干了18年,可到头来闯了十几年的关东,却仍然是个不折不扣的“穷光蛋”。
李学思全家照
尽管李学思出身穷困,但饱经风霜磨砺的他却养成了打抱不平、倔强不屈的个性。
李学思有一位表姐在靠山屯靠卖杂货为生,地主许家少爷仗着家大业大、横行霸道,屡屡赊账不还。
一次,许家少爷又来赊账,表姐见他旧账不还,如今又来赊新账,气愤之下,毅然决然地拒绝了许家少爷的无理要求,恼羞成怒的许家少爷一脚踢翻李学思表姐的杂货摊。李学思见状怒不可遏,上前扯住许家少爷说理时,两人在大街上撕打起来。
许家少爷弱不禁风,哪里是干惯粗活的李学思的对手,俩人甫一交手,地主家的儿子就被李学思打得鼻青脸肿,只好灰溜溜地逃掉了。
可许家少爷哪里咽得下这口气啊!吃了大亏的小地主跑回家后,立即找来了家丁,然后气势汹汹地抄起了家伙返回现场,将李学思按倒在街头,抡起“牛肚带”(套牛用的宽皮带),劈头盖脸地抽打起来。
“牛肚带”一头栓着一个大铜环,身穿一件单布小褂的李学思当场被打得皮开肉绽、血流不止,几度昏死过去。李学思被抬到家里咽不下这口气,几次从炕上挣扎着爬起来,操起菜刀要去找许家少爷拼命,但都被父亲拦住。父亲含着眼泪说:“三呀,咱是穷人,忍了吧!”说罢爷俩抱头痛哭。
从此,李学思对地主阶级的刻骨仇恨,好似一股经久不息的烈火在他的心头时刻燃烧,他盼望着有朝一日共产党的队伍能赶跑白匪,消灭万恶旧社会里的封建余孽大地主们,以解放千千万万个像他那样受苦受难的基层小老百姓。
他等啊盼!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哈尔滨在伪满的统治之下,又转手到了苏联人和国民党的头上,政权换了一波又一波;政府换了一茬又一茬;军队来了一拔又一拔,无数次苦苦的等待,换来的都是无数次惨遭现实的无情打击。
李学思也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打碎万恶旧社会的桎梏和枷锁,奈何人微言轻、势单力孤,除了*领导的革命队伍,又有谁能实现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奇迹呢?
在无数个苦楚的黑夜里,李学思翘首以盼,盼望着*的光辉早日撒在靠山屯,以解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终于在1946年4月28日,李学思等来了他期盼已久的好消息-----*的队伍解放了哈尔滨。
当李学思第一时间得知这个消息后,内心无比地激动,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1947年的春天,哈尔滨顾乡区土改工作小分队十余人来到靠山屯,此时的土地改革宛如狂风暴雨般席卷了整个东北大地。
深受地主阶级压迫和剥削的李学思早就按捺不住了,他积极投身到伟大的时代变革中来。
土地改革中的批斗大会
在诉苦大会上,李学思第一个站出来,亮出伤疤声泪俱下地控诉靠山屯地主欺压农民们的罪行;在批斗大会上,李学思积极发动穷苦百姓们对曾经犯下万般罪恶的大地主们进行严厉的斗争。
在他的先锋榜样下,靠山屯的穷苦农民们都纷纷勇敢地站出来揭发地主们的罪恶。
于是,当年6月,李学思被当选为靠山屯农会会长,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他的带领下,靠山屯和附近村屯的“土改运动”和“砍挖运动”(砍大树,挖浮财)搞得轰轰烈烈,翻身农民分得了土地、牲口、房屋和“胜利果实”。
所谓“胜利果实”,就是没收地主家的金银财宝和生活用品,也称“浮财”。据靠山村薛继库老人介绍,当时仅绸缎、布匹、衣物就有6马车,都集中在地主魏家大院里。“浮财”中最值钱的要数许家的一件紫貂大氅。
据说是这件紫貂大氅许家老地主用1万块大洋,从一个在他家养伤的土匪头子手里买来的。因大氅的紫貂都是活剥皮,所有的貂皮上的神经不死,传说穿活剥皮紫貂大氅,不论白天夜晚,只要有生人靠近,每一根貂毛都会立起来,把人扎得受不了。
可以说,这件紫貂大氅绝对算得上是件价值连城的宝物,而也正是由于紫貂大氅价值不菲。就连财大气粗的老地主平时也都舍不得穿,而作为镇宅之宝来压箱底。
这么贵重的东西分给谁呢?经土改工作队和农会干部商量,一致同意分给靠山屯土改的功臣李学思。
分“胜利果实”的那天,几百号人聚在魏家大院内外,一派欢天喜地的景象。李学思家除分得被褥、衣服外,还分得一顶水獭帽子、一双靴子、一双毛袜和那件貂皮大氅。
谁料,李学思抱起这些东西,一步登上会场中间的桌子,面对近数百名农民大声说道:
“穷哥妹们,咱们分地、分房、分‘浮财’,这些都是谁给的呀?是共产党,*!咱们喝水不能忘挖井人!”
说到此,李学思热泪盈眶,他把怀里的貂皮大氅等举过头顶,又大声说:
“眼看天就冷了,咱应把这些东西送给恩人*,给*写封信,让他老人家穿得暖暖的,早日打垮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院内外先是一阵肃静,随即爆发出“同意!”的呼喊声、热烈的掌声,还有人带头高喊“*万岁!”、“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庆贺声响彻了整个靠山屯。
第二天晚上,李学思把哈尔滨顾乡区土改工作小分队的队长郭蕻生和队员柏杰以及农会干部请到家里。
李学思不识字,请工作队的柏杰代笔给*写信。煤油灯下,李学思说一句,口述,工作队队员柏杰写一句。尽管语句并不流畅,但这是李学思的肺腑之言,表达了哈尔滨翻身农民感谢共产党、感谢*的心声!写信的时间是民国三十六年九月十日,即1947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