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这首诗的意象与情感较之《透明的夜》更为深沉,也更为直接,它与黑暗的反动世界面对面地进行着毫不含糊的战斗。
它的意象明朗集中,围绕着一个有具象的芦笛,深化了诗的内涵。不论欧洲,还是中国,要获得纯正的彩色的精神世界,必须将握笔的手伸进火焰里,去经受被监禁和迫害的苦难。
1933年3月28日,正当明媚的春天,作者在上海监牢的不眠之夜,借铁栅外的灯光,在拍纸簿上写下了这首悲壮的叛逆的诗篇《芦笛》,他控拆这个没有自由的罪恶世界。
这首诗是为了纪念已故法国现代派诗人阿波里内尔而作。艾青当时在牢里正在看阿波里内尔的《ALCOOL》诗集,情绪受到感染,他像酒一般被点燃起来。
他引了这位他所挚爱的诗人的两行诗当作《芦笛》的题记: “当年我有一支芦笛/拿法国大元帅的节杖我也不换”。
关于这首诗,艾青作过简要的解释:“我把芦笛象征艺术,把元帅节杖象征不正的权力;诗里骂了白里安,骂了德国的俾斯麦;而且说我将像1789年似的向巴斯底狱伸进我的手去,而这个巴斯底不是巴黎的巴斯底狱。”
这首诗里充满个性的几行诗,半个世纪前就被许多评论家和诗人所常常引用,从中看到艾青的性格,在安详而自矜中透着倔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