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觉性原则
自觉性要求学生能够自觉地安排自己每天的学习活动,自觉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应当明确,当学习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时才更有效,特别是中学生的学习,主要依靠自觉来完成。如果把学习变成一种被别人压迫的行为,学习的动力就会减弱,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倦感,失去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对于那些学业不佳的同学应首先检查自己的学习自觉性如何,一切属于自己的事,必须自觉地去做,这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
二 、主动性原则
主动性要求中学生的学习有热情,主动获取知识,不等待,不依靠,不耻下问。做任何事情,积极主动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学习也不例外。很多同学在学习中恰恰缺乏这一点,不懂的问题宁肯烂在肚子里,也不愿开口问一下别人。老师讲什么,就学什么,不越“雷池”半步,很少主动与老师、同学交流,有的同学甚至一年也不会问老师一个问题。这些同学决不是一个问题也没有,而是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是十分有害的,必须改变。
三、独立性原则
独立性要求中学生做事有主见,不轻信,不盲从,不人云亦云,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轻易受群体因素的影响。很多优秀的学生往往具备这样的特征。当别的同学总愿让老师反复讲解时,他们却更愿意独立思考,依靠自己独立的智慧去努力获取知识。正是他们这种学习的独立性,造就了他们的出类拔萃。如果在学习中没有独立性,就没有创造性,就不可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一.本义性
行为是由“行”字与“为”组合而成,在其中,“行”主要体现的是动词状态,而“为”则体现为介词状态。行为之后形成的词组为状语,是状态的描述。因此,行为的本义是针对不同姿态、动作以及行动表现出的状态而描绘。
显然,行为就是人物以及事态处于的静态、动态以及变态等不同变化的状态之中。就是反映出人物以及事态变化、发展的规律以及特征以及*和诉求。
二.现象性
行为总体来说有着先天的本能行为与后天习得的智能行为,处于不同境界的行为在涉及到不同问题解决、学习、决策以及直觉有着不同的功效。
在其中,那些以先天遗传为主的本能行为,则在生理心理学中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因此,动物行为(animal behavior)指动物为满足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繁衍的一切反映总和。不仅包括躯体的移位运动和身体局部的细微动作,还包括动物日常生活活动。而作为后天习得的行为则具有技能、技巧以及技艺,甚至更高境界的战略、谋略以及韬略等复杂性行为。
三.心理性
行为,是行为主体在各种内外部刺激影响下产生的活动,不同行为的出处有着不同心理效应的角度和原因。生理心理学主要从激素和神经的角度研究有机体行为的生理机制;认知心理学主要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研究有机体行为的心理机制;
社会心理学则从人际交互的角度研究有机体行为和群体行为的心理机制。在心理学研究的不同时期,对行为有不同的理解。人的内部心理活动也被视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行为。就是最终体现的价值,例如感染、告知和传播以及学习或者效仿等等。
四.特征性
行为是生物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及具体的生活方式,它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不同的个人、动物或群体,表现出来的各种机制性、规则性、规律性等行为的基本特征,或对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所做出的能动反应。
因此,行为主体在受到主观、客观以及主客观因素影响下而产生的身体肢体、器官等活动,是行为主体的整体或者局部的形态变化状态和过程。所有这些不同结构、系统以及体系等机制性、规则性、规律性的行为都具有传递行为主体内心世界活动的特征。
五.定义性
行为就是人的言行举止等的姿态、动作以及行动。它是受到行为主体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行为的产生具有自发性、偶发性以及诱发性,是因为行为主体行为受自身生理、心理活动以及外界的关联因素影响作用下而进行的身体器官变化、波动以及反应。
所有的行为都具有与之对应的功能、效应及其意义。如:做出动作,发出声音,作出反应。起到趋利避害、繁衍后代、学习交流、传播信息、娱乐享受等作用。
六.概念性
所谓行为指的是以耦合、兼容以及互补为指导思想,在受到主观、客观以及主客观等因素刺激下通过自发、偶发以及诱发的形式将行为反映出来。
而所有的行为反应都秉持趋利性、协同性以及趋势性三项原则,体现出本能性、需求性以及选择性三种不同维度的价值性行为,从而在各种影响因素的时刻体现出表情、动作以及能力等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