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运行战略主要包括有企业的总成本领先战略、目标极具战略以及差异化战略等等。其中总成本领先战略也就是企业在执行某项经济活动的时候,确保自身在同一项目中总成本要显著低于竞争对手,以此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简而言之也就是取得相应的价格竞争优势。
对于企业发展来讲,企业战略目标的定位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同时也能够确定企业的盈利能力,所以一定要合理制定企业战略目标,而且制定的目标要前后一致,以此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投前投后一致性原则是一条非常浅显易懂的原则,也是一条最容易被公司管理层作为口头禅的原则,但同时也是一条最容易在管理应用中被怠慢甚至忽视的原则。
此文笔者将结合前文内容并结合个人实践谈一谈对此原则的认知及管理应用。
投前投后一致性原则的重要性
坊间一直有这样一个说法:房地产项目成功=50%前端投资成功+50%后端经营成功。
其潜台词是:前端投资决定了项目本体素质,本体素质不匹配后端经营能力和经营需求,任后端经营团队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带来项目的成功。
其侧面也反应了投前投后一致性原则的重要性。
笔者曾接触过这么一家高周转房企,在自身土储不足的前提下要求年度规模目标实现翻倍增长,高目标引领下需要急速扩大当年土储规模并实现项目快速周转,因此该房企非常坚定的选取了高周转的经营战略。
但在实际执行中却面临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公司资金状况无法支撑当年土储目标的达成,也就没法支撑当年规模业绩翻倍目标的实现,对此显然是无法被接受的。
于是投资端在现状面前做了调整,更多的去选择一些三四五线的高地货比的大项目。
获取后经营端又必须要求这些项目当年要实现大供货、大开盘、高周转。
而现实是项目所在地因市场容量较小或三四五线城市出现市场下行,预期的高周转没能实现却带来大量的成本投入和库存积压,公司经营现金流更加紧张。
投资端能够用于投资的资金更加紧张,投资和经营陷入恶性循环怪圈。
投前投后一致性原则的核心要点
在上述案例中,笔者认为“目标驱动+投资与经营策略的割裂”是怪圈产生的主因。
对此问题的管理应用破局实则就是投前投后一致性原则的应用,其核心要点笔者认为有二:
其一是项目维度的经营端策略和投资端策略的统一。
以上述案例为参考,经营端是高周转策略,投资端要寻找的项目也一定是高周转的项目。
按此原则,寻找项目的时候看的一定是市场好、中小体量、开工开盘快、市场好、销售快的项目。
所关注的核心指标也一定是获地至开盘周期、开盘去化量和率值、经营现金流回正周期、项目IRR等指标。
基于此,二者统一的最佳的管理应用实则就是我们之前讲过的项目运营标准卡位,投前投后均应用同一套标准卡位,守住刚性标准,严控底线标准,形成项目筛选的一道严密卡环。
同时通过对项目投后的经营兑现情况进行不断的系统复盘,将复盘的结论应用于标准卡位的优化提升上,进行良性循环。
当然,道理简单,实操很难,其前提一是投资要有定力,要在业绩压力下主动放弃很多非标准卡位的投资机会;
二是投资与后端经营要在管理上实现无缝搭接,经营口要有大局意识和复盘能力,投资则要关注投后兑现以及去接受经营口对自己的否定。
从人性角度看这其实非常难,但精细化管理的趋势下投运营一体化则是必定是大势所趋。
其二是在此原则的指引下,房企的会议体系应该是一体化的管理。
其管理应用着力点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管控口径的一致性,尤其是指标口径,保证对比在同一平台上进行。
二是会议管理的着力点是差异管理而非全覆盖,即对投前投后产生差异的经济/经营指标加大管理,对没有差异的部分加大授权。
这一点也是现阶段各房企加强管理效率和授权赋能的核心着力点。
三是回溯管理,尤其在结合差异部分对投前关键信息和关键承诺的回溯机制,结合回溯后的管理优化、奖惩机制,不断强化投前不遮掩、不吹牛,以及投后的兑现经验能及时应用于投前管理。
综上而言,在项目经营维度,投后实则是没有什么战略可言,其所有的内容理论上都应该是承接投前,投前战略即投后战略。
随着管理红利时代的到来和精细化管理的不断推进,战略、投资、运营职能到底会有怎样的融合变化,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