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只想说,这种行为沙雕是真沙雕,但欢乐也是真的欢乐!
能够让数以亿计的互联网人欢乐一时,这个一行代码的功能,真的是非常成功,甚至是堪称伟大!
拓展的是社交边界或许,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拍一拍”的全部就是娱乐属性了吧。
尤其是对于社群运营者而言,“拍一拍”明显提升了微信群的活跃度,很多“死群”甚至都被“拍活”了,这无疑是一个以低成本唤起用户注意的好“工具”。
但对于微信而言,绝不可能会做一个“纯娱乐”和“无关痛痒”的功能,微信的每一个功能,都是经过千百次的测试才敢投入到市场当中的,这是由“极度克制”的产品基因和亿级用户基数决定的。
回顾一下,微信最初的模样,你还记得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1年,微信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当时的微信,只有简单的发送消息和图片的功能,我们只能够通过视觉来接收文字及图片所传达的信息;
不久之后,微信又上线了语音的功能,我们通过听觉,不仅接收到了最基本的信息,还能够通过语速、语气等方面,来感受对方的情绪;
再后来,视频通话的出现,进一步打破了空间的限制,让我们能够通过视觉 听觉,感受到千里之外的人,仿佛近在眼前,更加的形象化和立体化。
但在社交当中,只有视觉和听觉,是远远不够的,还缺少了至关重要的一环——触觉!
我们经常会听到,“语言是多么的苍白无力啊”,这种话语。
是的,当我们遇到恋人的哭泣,朋友的落寞,亲人的无奈,亦或是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感,再或者团队胜利的骄傲之情。
在这种情景下,能够轻轻地拍一拍对方的肩膀,或者是给对方一个大大的拥抱,这种感受真的是语言无法企及的。
相比于视觉和听觉,或许触觉更能够直达心灵吧。
微信拍一拍的动作,以及震动的反馈,或许就是在尝试进一步的触觉模拟。使用者要为此专门增加一个额外的行为,而被使用者因为看到被拍、感受震动而得到了类似于真实的感受,完成了一次超越语言沟通的互动。
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点,在某一个瞬间,这种远程触觉感知,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他/她就在身边,甚至是真实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