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付”今日上线 腾讯入局信用支付战场
今日,信用支付战场再添一员。
继蚂蚁金服推出”花呗”后, 京东、携程、滴滴、美团等互联网巨头都陆续推出了信用支付产品,坐拥10.58亿月活跃账户的微信支付,也终于姗姗来迟,于3月26日,小范围上线了一款信用支付产品——“分付”。和花呗、京东白条一样,用户可以获得一个信用额度,在消费时可以先使用分付支付,然后延期或分期还款。
从支付到微信支付分、微粒贷和分付,微信支付已经具备了完整的消费金融生态。
财经网从腾讯客服处了解到,分付是微信官方提供的信用支付产品,用户可以使用分付额度进行消费;吃饭、购物、看电影等各类消费场景均可使用“分付”,暂不支持用于发红包、转账等。使用分付消费后,已用额度将按日计收利息,用户可以随时还任意金额,提前还款不收手续费,每期最低还款10%。
财经网注意到,分付和花呗最大的不同,是没有一个月的免息账期。
信用支付大势所趋 微信不会错过
“信用支付或者说信用卡虚拟化是大趋势,腾讯不做,别人也会做,微信不会错过这个机会。但是微信做信用支付还是有一定阻力的。”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告诉财经网。
信用卡已经有了60多年的发展历程,发卡规则、消费使用风险和业务规则都已经有了非常完善的市场架构,这让信用卡成为了最为成熟信用支付工具。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消费信用逐渐开始向非实体的、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方向转移。
根据融360在2018年一项针对消费贷款的调查,使用消费贷款的人群中,90后,00后中,信用支付类产品的使用比例都已超过信用卡,成为其消费贷款中占比最重的选择。
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以及新一代的消费生力军,90后,00后在支付领域更加依赖于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互联网信用支付产品本身审核较为便捷,不像信用卡的申请,拥有诸多的限制性条件,审批严格且麻烦,使用还款的业务规则也相对简单,这让很多的年轻人开始逐渐依赖于这种互联网的消费信用产品。
信用支付类产品有三个好处,促进高额商品销量;支付时绑定卡无余额,作为兜底支付;账期提升客户体验,这些优势也造成了行业竞争非常激烈的局面。腾讯面临的竞争对手,除了花呗和京东白条,还有美团滴滴等互联网公司,还有银行,有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以及非持牌的小贷公司。
一定程度上,信用支付类产品是在瓜分银行的蛋糕。因为信用卡属于持牌银行才能做的业务,信用支付类产品避开了信用卡的概念,但本质上还是在做信用卡业务。在微信支付的使用场景下,“分付”势必会对信用卡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
此前,腾讯的金融科技业务主要有理财、支付、证券和创新金融四大板块,却少了消费金融的布局。从腾讯刺激腾讯金融业务增长,促进消费的角度看,“分付”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用户的支付*,增加商家的销售量,还能刺激新用户的增加,符合腾讯自身发展的需要。
花呗就是一个标杆。公开资料显示,2018全年,蚂蚁花呗的经营主体蚂蚁小微小贷公司营收23亿元,花呗净利润高达34亿元,营收能力远超持牌消费金融机构。
相比于竞争对手而言,微信现在最大的优势,是用户量足够多。
“信用支付,本质还是支付,那么就涉及到一个有人用的问题,微信支付它的体量是足够大的,即使每一笔支付额都比较小,一个月累积下来,也可以积少成多。因为做信用支付,其实有几个收入来源的,第1个就是支付的手续费,然后第2个就是分期费率,第3个是因为逾期产生的一些滞纳金费用,微信相对支付宝而言,打开率更高,日活更高,一定额度之内的转账,很多人会觉得微信更方便一些。”黄大智分析。
既然信用支付这么挣钱,那么,微信作为中国最大的社交平台,其所拥有的流量优势也是远超其他竞争对手,微信的信用支付产品为何姗姗来迟?
起步太晚 阻力重重
“微信的用户量很大,这个是优势,但是也会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它的用户的层级会分很多类,如何去把分类做好,对分类的人群去做一个多大的授信,这个事具有一定难度。”
尽管在 2015 年就拿到了央行首批征信个人牌照试点名额,但腾讯的征信产品发展却始终一波三折。腾讯征信团队在 2015 年就透露了征信系统的建设思路,但具体的产品腾讯信用分在 QQ 限量公测后很快被叫停;2018 年初还有过一次上线再下线的经历。直到 2018 年 10 月,微信支付分开始在广东地区内测。据媒体报道,在此过程中,由 QQ 主导的腾讯征信团队经历了高层变动,微信则从支付数据出发,推出了微信支付分这个最终落地的征信产品。
黄大智分析称,从授信的角度来说,微信支付分相比于支付宝的芝麻信用,其实做的并没有那么好。在整个信用的行业,芝麻信用分相对权威,而微信支付分更多的是服务于场景内,比如说租借充电宝,应用场景还是很小。
他表示,如果拿支付宝和微信在支付方面的创新来讲的话,支付宝的创新是远远大于微信。微信是一种跟随模式,跟随模式是很难超越当时的创新者的,比如说理财通,理财通的业务规模与蚂蚁金服整体的财务管理的业务相差甚远,不管是影响力方面还是其他方面。
有持牌消金从业者分析,“腾讯再不入场或许就晚了。当用户的分期支付渠道习惯已经养成,想要改变市场格局,或许只有烧更多的钱来打分期免息战才能抢到用户,到时候腾讯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
“微信迟迟不做信用支付是经过思考的。”前蚂蚁金服员工、新网银行COO刘波分析称。
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很早就推出了信用支付产品,具有很大的先发优势,与之相比,微信此时推出分付,布局分期付产品,略显劣势。
从线上场景而言,花呗、京东白条背靠阿里和京东的电商生态,有着天然的使用场景。生态圈之内有天猫、淘宝、京东商城,而这个场景是花呗、京东独有的,是可以直接掌控资金的流向的。但微信没有一个独有的生态。在微信生态之内,不具有排他性,在微信上分期付款的场景比较少,这是微信做信用支付一个劣势。
再来说线下支付场景,线下买单可以直接用花呗来付款,这个和当年支付宝推马上计划是有直接相关性的,对于微信而言,如何去开发线下商户收单使用微信的信用支付,都是“分付”现在面临的一些问题。
支付宝有花呗借呗,依托花呗再去开借呗,就相当于蚂蚁金服是先有了信用支付,然后再有了现金贷产品。借呗利润率更高,由于借呗的利润率超高,即使花呗部分客户不赚钱,对于全局而言依然是个好生意。
而且,传统的信用支付至少一个月免息账期,由于竞争激烈该业务收不了多少商户手续费——况且对于大多数互联网公司而言,唯一的商户就是自己。如果分期率做不上去,即使风控做得不错,资金成本加上坏账以及代发代扣费用总成本接近7%——而大多数业务利润是达不到交易额的7%的。
刘波此前分析,“如果微信推出信用支付,几乎等于净亏损信用支付月均交易额的7%。若以月均5000亿计算,年亏损额将超过350亿。只有等人均账单厚度进一步提升,信用支付才可能在微信上成为通用产品。”
信用卡有高额的逾期费用,一旦超过无息还款的时间,就会收取高额的利息。相对信用卡,在微信支付的使用场景下,多是小额转账、付款,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用户逾期的可能性也会更小,进而能收取的逾期费用也会更少,那么,如何保证利润率,是微信推出信用支付必须考虑的一个难题。
为了保证利润率,目前,微信推出的分付没有免息期,但这也带来了一个市场竞争的问题,即用户是否会选择一个没有免息账期的信用支付产品?
“微信的信用支付晚了太多年,分付如果想成为未来微信支付上的一个旗舰产品,就像现在的花呗之于现在的支付宝,我觉得很难。”黄大智告诉财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