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的时候,我和公司的市场经理险些发生一场争吵,起因是这样的: 公司决定买一些书籍回来,供员工在业余时间借阅、学习,一共提供了10个购买书目名额,让我和市场经理老于来决定一下,买些什么书好。
因为我本身是做企划的,而且平时看的书也不少,于是很快就列出了书目的清单,这上面大多是一些工具书,还有几本是关于灵感和创意的。
紧接着,老于也列好了书目,按照规定,我们要互相交换清单,从对方的书目中划去一些,最终只保留五本,这样做的目的,等于是优中选优,最后留下来的,必然是最值得推荐和阅读的。
接过老于的清单后,第一本进入我视野的,就是《羊皮卷》这本书,我没有任何一丝犹豫,拿起笔直接就把这本书划掉了。
正巧我这个动作被老于看见了,他立马制止我:“别划这本书小凡,你重划一个别的都行,这本你得给我留住!”
“这玩意儿不就是毒鸡汤吗,留着它干嘛,弄一本市场营销类的书籍看着不香吗?”,我一边说着,还特意给这本书画了个圈。
而老于一听我这么说,显然有点急了,皱着眉头看着我:“这可不是毒鸡汤啊,非常能提升士气,读它能让人变得自信,抗挫折能力增强,必须得给销售看看。”
我承认我这个人情商有点低,特别是在读书这件事上,倔的像头驴一样,老于都已经这么说了,我却还是不依不饶,坚持觉得这本书占用名额。
但是很快,我明白过来了,人家老于对自己的下属是最了解的,就算他买了几本《格林童话》放在那里,这都是他的选择权,我虽然和他争论的是书,但实际上却已经是在很“不知趣”的干扰他做选择。
好在我和老于的关系也很好,两句话就把事情说清了,但是我心里有个事情却一直没有明白,那就是:
为什么总会有人觉得《羊皮卷》这本书值得读呢?
然而看了广大网友们的评价之后,我对于这本书的认知又一次被颠覆了,有一半的人认为:
这本书分明就是毒鸡汤,讲了这么多东西,告诉我们要坚强、要勇敢,这些大道理人人都知道,可问题是不给方法论,怎么做到坚强勇敢呢?只把鸡汤端上来,却不给勺子,仅此而已。
但是除了这样的声音,还有另一半的人认为:
自己在情绪特别低落、特别崩溃的时候遇到了这本书,非常感谢这本书给了自己继续前进的动力,重拾对于生活的信心。
就在看完两种评论的一瞬间,我明白了一件事:书籍根本就没有什么好坏之分,说到底,还是要看我们需要的是什么。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读了很多工具书,而且也很认可工具书所传达的思考和方法论,正因我从工具书中得到了收获、使我的工作变得越来越好,所以我也就更加认可这类书籍的价值。
潜移默化之中,我就把自己需要的事物,默认的归类到“好书”这一栏里。
而对于另外一些所谓“鸡汤”的著作,我很少在意情感上的问题和纠结,很多情绪问题自己也能够消化,因而也就不需要它们,慢慢的,就把这类书籍归为“不好”的角落。
然而这种“好”与“不好”的判断,其实没有任何意义,我们不能仅仅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非常草率的判断一本书,乃至一件事物的好坏,这种“好坏思维”反而是禁锢我们成长的枷锁。
之前我们公司来过一位实习生,喜欢高谈论阔,动不动就要做出一番点评。
有一段时间,公司写字楼的电梯里投放了一个洗脑广告,确实,大约15秒的时间里一直重复着一句台词,画面也没什么新意,给人以一种特别“Low”的感觉。
于是这个广告,就成了那位实习生嘴里的“超话”,动不动就要发表几句,疯狂抨击这个广告是多么多么的垃圾。
直到有一天,我实在是忍不住了,当场开口质问他:
“评价一支广告好不好,仅仅是所谓的好与不好吗?”
他似乎没明白我在问什么,我继续说道:
“对于商家而言,如果这支广告有100个人看过,能有80个人记住他们的品牌,那这就是成功的,对他们而言这就是好的;相反,他们把广告做的很漂亮,但是100个人看过之后,没人记得他们的品牌,他们会觉得这个广告好吗?”
听我这么一说,这位实习生也终于明白:“好”也罢,“不好”也罢,真的不能从单一维度来判断,如果过早的盖棺定论,就很难让我们看到更多维度的真相,我们的眼界也就很容易被局限在某一个维度的当中,始终没办法跳出来。
从那以后,他再也没说过那支电梯广告,也没再轻易的给事物下结论,一上来就说好还是不好,想必我的那番话,也是对他形成了“灵魂冲击”。
其实,人们的大脑都是懒惰的,特别是在做决策、以及认识新事物的时候,总是会用最简单的方式来接受,“好坏思维”就是这种简单的方式之一。
好坏思维给我们设置了一种思维定式,它告诉你,面对一个事物,你只有两个选择:
要么它是好的,要么它是不好的;
要么它是值得购买的,要么它是不值得购买的;
要么它是好看的,要么它是丑陋的;
......
你看,除了A就是B,你根本没得选,如果你没有能力跳出这种二选一的模式,往往就很容易陷入到两端的某一端当中,导致自己的视野被其中的某一选项遮蔽,思考也就此停滞。
显然,这样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很容易在成长的道路上对我们造成阻碍,想要剔除这种思维方式,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慢慢转变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在评价事物的时候,提醒自己“再多想想”。
不管是日常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难免会对事物产生评价,从办公桌上的一个小物件,到新闻媒体中的某个大事件,都能成为我们评论的话题。
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在评论的时候,其实是最容易陷入到好坏思维陷阱当中的,因为评价需要结论,有结论往往就会产生主观的意向。
这时候,我们一定要在下结论之前给自己提个醒,稍微多思考那么一点,试着看看还能不能发现更多的视角和维度。
就像是我说实习生的那个案例一样,除了你自己的感受之外,去想一想商家为什么这么做,他们不知道这样的方式会让人引起反感吗?
还有,就算商家真的不知道,那么广告制作商也该懂吧,他们为什么“助纣为虐”呢?
这些问题你可能短时间内找不到答案,但是却能帮助你跳出好坏思维的束缚,看到更多的信息,从而产生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