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刘西川阅读写作课
作者:贺力平
按照要求,硕士生博士生们或迟或早要写作学位论文,此前要提交开题报告并通过审查。做这些事情之前的一个关键工作是选题,为自己未来的论文确定一个题目,构思一个研究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选题是大家都要做的事,硕士与博士的区别也许是题目的难度、深度或所涉及的工作量。
一个适当的题目可以为我们节省许多时间,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选题至关重要。恰当地选题,有时还能使我们沿着正确的道路做出努力,进行有益的探索,最终形成有很高学术价值的成果。就这点而言,硕士与博士没有区别。
如何找到或确定一个适当的题目,似乎没有一个现存的适用于各学科的标准。我们需要摸索,可能为此花费大量工夫,并经历很多的曲折和烦恼。这些,应当看成是自然的事情,几乎会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就此而言,人与人的区别也许是程度不同,表现方式不同。如果这也算代价,那么应该说,值得去付出,值得体验一下。没有过这种体验的人也许是尚未成熟或成熟程度不够充分者。
在为大家给出我个人的参考意见之前,我还想说一下:尽管我们缺少关于什么是一个适当题目的统一标准,但我们实际上知道什么不是一个适当的题目。
一个不适当的题目有这么几个特征或至少其中之一:
一个大题目,它的边界不确定,我们无法判定这个题目应从什么地方开始或在什么地方结束。比如说,“论国际金融发展”、“论中国金融发展”。人们没法去编制其容积不确定的箩筐,不管这个“箩筐”的可能形状被描绘得有多么优美。
一个主要需要想象力而不是逻辑分析力的题目。例如,“论国际金融未来发展方向”、“论中国金融未来发展方向”、“银行业向何处去”。学位论文,或者说任何科学论文,考察的是作者个人的逻辑分析力 ——nothing else!一个主要需要想象力的题目与一个大题目一样,也具有边界不确定的特点。
一个允许作者东抄西凑、玩弄无规则马赛克游戏的题目。这种东西,我们在今日流行报刊中可能已有见识,不必罗列于此。时下一些学校作业或学位论文中也很常见。这亟需同人当心。
一个要求太多工作量和文献信息的题目,这些要求超出了我们目前所掌握资源的范围。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农村地区非正规金融活动的规模和分布特点”。
以下是关于论文选题的几点参考意见(称它们是“原则”,主要是为醒目起见。这几点其实是“注意事项”):
原则一:确定您准备涉猎的学科领域及其边界
学科领域必须明确。是“国际金融”吗?是“货币经济学”吗?或者别的什么?
允许学科交叉或边缘学科,但这也必须明确 – 谁与谁交叉?哪个学科的边缘?
您所选择的问题可能很有意义,但同时要清楚它与教科书知识体系有什么关系?这并不是说您一定要从教科书知识体系出发去选题,而是说,无论您通过何种途径方式确定了选题,弄清该选题在教科书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是有必要的。
原则二:确定您准备使用的分析方法或手段
这与学科领域有一定关系。
方法——从广义上理解——包括:是选择一个宏观问题还是微观问题,是运用抽象的数理分析还是具体的计量分析,是进行案例分析还是历史文献考察,等等。您应当对自己在这些方面有一个预先的把握或准备有侧重点。
不要说自己没有一个确定的方法。那样的话,很可能是“天下文章一大抄”的先兆。
原则三:题目要细化和小化——要“小题大做”而不是“大题小做”
题目细而小,考验作者的功夫和底蕴。题目粗而大,象个四处漏风的箩筐,什么货物都可以往里装,装得住是装,装不住也是装。让读者难以判断其真实价值。既然费劲也无法判断,不如干脆视其为“垃圾”。
什么是题目细化和小化?问题具体,概念清晰,边界分明,工作量要求适度。还不怎么理解?建议去翻一翻近期国内外代表性经济金融学术刊物的论文标题。略略看看这些标题也许就会得到很多启示。
如何细化和小化?最简单的办法是从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去限定一个议题。
例如,不要笼统地说“中国” – 您完全可以谈论中国的某一个部分地区或某一特定时段。为什么要大而化之地说“中国”呢?没有对某一部分地区或时段的具体认识,如何能对“中国”整体有清楚的认识呢?这个关于“中国”的说法,同样适用于国际领域或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一个经济体。“行为金融”是一新兴学科或分析方法。对这种理论性问题,如何细化和小化呢?也有办法。那就是,将一个理论方法运用于某一个特设环境。例如,有人用过行为金融方法分析证券交易或股票投资者,我自己是不是可以用它来分析银行存款者或保险消费者的行为呢?就算是同样分析股票投资者行为,您也可以将问题进一步细化为在何种信息条件下的决策行为。
题目细化和小化,并不意味着不鼓励独创或对重大问题进行探索。撇开什么是“重大问题”不论,对任何重大问题的探讨都应该从一个具体问题入手。如果您把“重大问题”视为一高搂大厦,那么,很明显,它一定有基础砖石。您只要证明其中的一块砖石存在问题,整个这高楼大厦的基础就成问题了。您的任务可以说就算完成了。(剩下的工作还是让别人来做吧)
做大题目,好听地说,是雄心勃勃。结果却很可能是“壮志未酬”身先……
原则四:论文主题最好是一个带问号的问题或可以转化为这种问题
汉语中“问题”可对应于英文中“problem”,“question”,“issue”,等等。这里说带问号的问题就是指“question”。论文主题如果不是一个带问号的问题(question),那么,论文作者很可能就相应缺少“争辩”(argument)。没有argument,论文很可能就变成一篇叙述文章。写叙述文章,那是别人做的事情或者我们在别的地方做的事情。
原则五:一个题目的价值在于其研究内容和结论增加了人们对所说题目的认识,哪怕这种新认识看上去是多么的细小和微不足道。
这好像是在重复原则三。的确有重复。故暂不发挥了。
最后,一点额外经验。
“如何选题”?当然是从阅读中、在与人交流中产生,不是在关闭自己、封闭自己的幂思苦想状态中出现。“从阅读中产生”不是指这种阅读——对所看的文献信息没有感觉,既不能赞同别人也不能反对别人。这种阅读,重复一千遍一万遍可能也没有什么用。
阅读必须是批判性阅读,审查性阅读。您是读者,您同时也就是所读之书的“法官”——您要看看作者的结论与论据是否吻合,所用方法是否得当,书中论述对您有什么启示,还存在什么缺陷或不足,等等。您应当知道您是带着“任务”在阅读,不是在消遣性阅读,不是被动阅读。
对您的阅读进行一番“总结”。看看您可以“补充”什么东西,可以从一个什么新的角度提出同样的问题,或者使用什么别的方法对同样的问题进行探讨,或者原先的那个问题本来就提得不适当,或者发现了甲乙两位作者的观点冲突,您觉得有必要对对这个冲突进行新一轮探讨,等等。
您开始有了新的“感觉”。接下来的事情就应当是对这个或这些“感觉”本身进行自我审查:您的“感觉”有什么学术意义?能将它升级为一个概念清晰的命题或带问号的问题吗?为解决这个问题您还需要那些做哪些相关工作?在什么地方能找到相关学术文献支援?能在有限的时间资源范围内完成这个任务吗?遇到新困难该怎么办?您打算要做的事情别人已经做过了吗?等等。
也许,在这个阶段,您可以与周围人士进行有深度的交流了,说出您的“感觉”,试图将它上升为“概念”、“命题”、“带问号的问题”等等。
话外话——有选择地阅读
阅读是那么重要,但我们也不能无限阅读。选择是必要的。这是资源约束条件下合理决策的需要。
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长是进行阅读选择的相关考虑因素。同时,还要注意到,正如金融市场上存在“垃圾债券”一样,学术市场上也存在“垃圾书刊”。近朱者赤。老看“垃圾书刊”,我们也可能神不知鬼不觉地从变成“垃圾作者”。
衷心祝愿尽快走出彷徨,奔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