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以“顶天立地加两翼论文结构图”作为“作战地图”,围绕结构图的主要要素,归纳出“学术论文五步选题法”。再次说明,我们这里所指选题指的是研究设计意义上的选题。因为我们一直强调,学术研究的构思是一个由大到小的过程,一定要先把框架要素确定之后,再去规划细节。我们接下来介绍的“学术论文五步选题法”正是对学术论文最重要的五个要素进行介绍和选择。我们按照要素选择的顺序确定了选题的五个步骤。但实际上,五个要素是不断交叉和反复思考的,写作时可以根据个人的思考和写作习惯在顺序上有所调整。
第一节 确定研究对象
“对象”是人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指人们操作或思考时的目标,如思考对象、操作对象等。研究对象是科学研究过程中要认识的客体(1)。科学研究要比日常生活中的表达和指涉更加科学、准确,所以科学研究中的“研究对象”应是表征客观存在事物本质与规律的、具有准确内涵的客体(2)。研究对象的确定和准确界定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对象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学术论文选题的原点。将一项科学研究看作“100”的话,那么研究对象就是“1”。如果缺少研究对象,那么这项研究无异于无中生有;如果研究对象界定不明确,那么研究就会混乱不堪。
一个完整的研究对象是由限定词、研究单位和研究维度三部分构成。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这个标题中,“新生代”是限定词,“农民工”是研究单位,“城市融入”是研究维度。构思一项科学研究中的研究对象,首先要考虑研究对象的结构。
虽然限定词、研究单位和研究维度是研究对象的结构要素,但并不是标题中要同时包含这三个要素。其中,研究单位是最核心的要素,必不可少,限定词和研究维度是对研究单位的限制和补充,是可选择要素。不同要素的组合类型举例如表2-1所示。
表2-1 研究对象的类型
①张明楷.论偶然防卫[J].清华法学,2012,6(01):17-37.
②商春荣,虞芹琴.农民工的迁移模式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01):68-78.
③应飞虎.论结果导向的信息披露[J].中国社会科学,2019(05):121-143 207.
④江小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1,19(03):100-102.
一、限定词:对研究对象范围的框定
限定词指的是对研究单位时间、程度、范围等方面的限制,一般位于研究单位前,是聚焦研究对象的一种方法。常见限定词类型如表2-2所示。
表2-2 限定词类型
①阚兴龙,祝颖润.改革开放40年中国家庭发展能力变化研究[J].人口学刊,2019,41(04):5-17.
②孙进,杨瑷伊.西班牙校园和睦共处政策:背景、内容、评价[J].外国教育研究,2019,46(05):104-117.
③唐清利.“专车”类共享经济的规制路径[J].中国法学,2015(04):286-302.
④于志刚,李源粒.大数据时代数据犯罪的制裁思路[J].中国社会科学,2014(10):100-120 207.
在实际应用中,限定词不仅仅起到限定研究单位的作用,还可以成为研究的创新点。如校园欺凌是一个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研究对象,国外校园欺凌防治的模式、方法和制度对于国内校园欺凌研究具有启发意义。笔者以“欺凌 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SSCI选项里检索发现:欺凌 美国=18篇;欺凌 英国=5篇;欺凌 澳大利亚=7篇;欺凌 日本=8篇;欺凌 新加坡=0篇;欺凌 韩国=0篇;欺凌 加拿大=2篇;欺凌 德国=0篇。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的相关研究比较多,这说明有关校园欺凌的域外经验是被期刊关注和接受的一个选题,而新加坡、韩国、加拿大、德国相关研究很少。这就启示我们,可以从不同国家的经验入手,考虑将那些还没有被研究的域外经验纳入研究视野。当然,我们这里只是做了最简单的一个选题分析,那些没有纳入研究的域外经验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研究单位:研究对象中最核心的要素
研究单位是研究对象中最核心的要素,也是研究中最核心的要素,是必不可少的...
研究单位可以单独出现在标题中,也可以和限定词、研究维度以及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一起出现在标题中,研究单位和限定词、研究维度一起构成完整的研究对象,一般位于限定词和研究维度之间。研究单位一般以一个完整表述的、不可拆分的词为界限。
研究单位是该项研究的DNA,研究单位的选择和确定直接决定了该研究的“面貌”。为了方便大家选择,我们尝试将研究单位划分为五种类型,需要说明的是,这五种类型之间并非具有绝对严格的界限。这五种类型是:人、物、事、理、模式。
(一)以“人”为研究单位
人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行为主体,也是其他社会组织形式的基础。人应该是科学研究中最受关注的对象,也是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最常见的研究单位类型。人的研究既包括个体的心理、思想、行动层面的研究,也包括群体性和组织性层面的研究,所以关于群体和组织的相关研究也可以纳入人的研究范畴中。
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不同,如教师、学生、公务员、孩子、母亲等。科学研究正是通过对这些个体的研究来揭示社会中蕴含的诸多规律。比如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发表的《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一位辍学生的个案调查》(3)一文,通过对一个15岁男孩—王小刚的个案研究,研究和揭示了贫困地区学生辍学深层原因。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也经常会出现不同意见,甚至是巨大分歧。如云南大学蒋易澄在其硕士论文中,运用讲故事和生命历程的方法,将自己的母亲作为研究对象。论文的评阅老师郭建斌教授看完论文后,在微博上写下了自己的感受:“一个学生的硕士论文,居然写的是她的母亲!从‘生命历程’的视角,讲述了一个生于20世纪60年代,做过厂矿广播员、放映员,后因企业*,经过抗争之后最终选择了买断工龄,再就业的过程一波三折,现在在一所中学做保洁员的‘母亲’的故事。这样的论文,差点看得掉泪了!这是这个答辩季我看到的最鲜活的论文!”(4)后来,通过媒体的报道后,很多读者对这篇论文产生诸多质疑:“这是一篇什么专业的论文?”“这算得上一篇学术论文么?”同样一篇论文引起截然不同的评价。中国游泳运动员孙扬的硕士论文答辩题目是《第三十一届奥运会男子200米自由泳冠军比赛技术分析》。第三十一届奥运会男子200米自由泳冠军是谁呢?就是孙扬。孙扬的硕士论文把自己作为了研究对象,同样在网络上引发了很大争议。
在个人研究层面,学术研究主要关注的方向有:人的心理和思想。心理学重点关注人的心理,对人类的记忆、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其他学科也有很多研究者关注心理因素对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人的思想是几乎每个学科都在关注的领域,尤其是对学科具有重要影响或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研究,如马克思主义专业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研究与评述,管理学对德鲁克的研究,新闻传播学对麦克卢汉的研究等。
若干人按照一定的原则和秩序组成的群体或组织,也是学术研究中经常确定的研究单位。群体研究如某个民族、某个学派,现在亚文化群体成为研究的“热门”选择对象,如对同性恋者(5)、广场舞者(6)、留守儿童(7)等群体的研究。组织是群体的一种类型,指“人们长期以来为了达到某一特殊目标而结成的群体”(8),家庭(9)、学校(10)、企业(11)、国家(12)等都属于现代社会中的组织类型,同样也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
(二)以“物”为研究单位
“物”指人之外的具体物品。人文社会学科尤其关注人类创造的“物”。这些物和人类社会存在紧密的联系,是人类社会关系和社会特征的一种表征,所以也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类型。物的研究包括:具体的物品,如博物馆等空间,电影等艺术作品,电视等信息传播工具,文本等表述工具以及桌子、服饰等日常用品等;无形的物品,如新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平台(微信、抖音等)等。物品一般都具有物体层面的特征和社会层面的特征。社会科学研究一般是以物为着眼点,以小见大,把物作为线索来探索背后的社会规律和社会意义。如有学者将学生书包作为研究单位,认为“中小学生的书包形制的变迁大致经历了意识形态符号、学生身份符号与教育消费符号三个阶段。书包的外观、材质与结构,暗含着特定时代的教育规训方式及其运作机制,甚至表征着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变迁”。(13)《5G新媒体三大应用场景的入口构建与特征》(14)将5G新媒体的应用场景作为研究单位,认为:家庭、交通车载、个人媒体是5G时代三个最重要的应用场景,在技术、产业和市场的推动下,5G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入口”面临着一轮新的调整和改变,对未来媒体信息传播生态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三)以“事”为研究单位
事指对人们产生一定影响的社会事件。根据影响的大小,可以将事件粗略分为小事、中事和大事。小事主要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和现象,这些事情一般比较琐碎,人们习以为常。从这些习以为常的小事中挖掘独特的社会意义是非常好的选题方向。如有学者对基层官员饮酒(15)、跳皮筋游戏(16)、送礼(17)等现象进行了研究。中事既可以是具有区域影响的一些社会事件,也可以是一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舆情事件。大事指具有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影响的社会事件,如大型体育赛事(18)、国家庆典等。事的研究虽然把“事”作为研究单位,但是一定不要局限在“就事论事”,要穿透事的表象,挖掘事背后的规律和社会意义。
(四)以“理”为研究单位
理指的是规律,对规律的研究是学术研究最基本的取向。理的研究主要指相关理论研究,包括新理论的提出(19)、经典理论的综述(20)、经典理论的验证与发展(21)等。除了上述这种陈述性研究模式外,还有针对别的学者的观点进行辩论性说理的研究,如与其他学者商榷(22)、对其他学者观点的批判、对其他学者质疑的回应(23)等。
(五)以“模式”为研究单位
模式是我们对社会现象的一种归类方法,即对事物之间的关系规律的总结。模式研究可分为描述性、解释性研究。描述性模式研究即对某种特殊模式的结构、机制、要素进行描述,主要说明“是什么”。如《美国研究型大学学院治理模式探析》(24)以“美国研究型大学学院治理模式”为研究单位,总结了美国高校学院治理的具体模式和治理理念,是一种典型的描述性的模式研究。《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25)将中国地方官员的治理模式总结为“晋升锦标赛模式”,对这种模式的特征以及与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等问题的内在关联进行了研究。解释性模式研究是解释模式形成的原因、逻辑和影响要素,主要说明“为什么”,如《名师基地培养模式之缘由、理念及路径》(26)。在实际思考中要注意,模式在选题中应用比较广泛,除了作为研究单位外,还可以作为研究维度、限定词的元素。
研究单位的选择和确定是一个悟性和技术的结合。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背景、经历和兴趣,不断思考和寻找合适的研究单位,发现那些隐藏在社会生活中的、具有研究价值和意义的对象;另一方面,要不断和文献对话,验证已有思路,排除掉不合适的想法。
那么,怎么去寻找合适的研究单位?我们认为“优势域”“知识域”和“心智域”是研究单位的三个来源。
第一,利用研究者的“优势域”寻找合适的研究单位。研究者的研究能力既是一个绝对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同其他研究者比较的相对概念。从相对的角度看,研究者的能力范围可划分为三类:优势域、重合域和弱势域,如图2-1所示。优势域即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范围较广,既可以是研究者的生活经历,也可以是学习背景或者是分析技术,就是人无我有或人弱我强的能力;重合域指人有我也有的能力,这样不能体现出自己的竞争优势,重合域的能力要保持,不是重点发展领域;弱势域指的是人有我无,是自己的弱项,要么选择补齐,要么选择避让。研究者一定要提炼出或者培养发展自己的优势域,在学术竞争中体现出自己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