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写作选题的方法,论文写作选题方法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3-04-30 22:23:06

图2-9 从变异到理论的发展过程(103)

新事物往往是由原来事物变异而来,形成奇点,既有理论和框架范围不能解释新事物。刚开始,奇点只是个别现象。随着时间发展,一个奇点变成多个奇点,引起越来越多人的注意。慢慢这类现象有了固定的名称,接着有些学者关注到这类现象并展开研究,逐步形成解释这类现象的新理论和框架。这个过程循环往复,也是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比如学术界对短视频、区块链、5G等新技术的认识和研究就是遵循这样一个过程。

面对奇点,人们态度不同,大多数人抱有“排斥问题”的态度,认为奇点违背常识,不合逻辑,排斥奇点,保守旧观点,而少数人抱着“发现问题”的态度,对奇点非常敏锐,并能从奇点中发现新机遇,我们把这种拥抱奇点的思维称为“奇点思维”。

奇点是事物属性变化的关键点,蕴含着创新和洞见,那么我们如何发现奇点呢?我们可以尝试着眼于社会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始点”“禁止点”“转折点”“其他点”等关键节点。

“起始点”:新事物意味着建构一条全新的发展曲线,善于发现新事物,接纳新事物,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是研究者一项重要的创新能力。几年前,微信作为新的应用形态进入人们的生活,研究者们开始从传播、技术等各个角度进行研究,中国人民大学赵旭东教授敏锐地将微信与人类学方法结合,提出了“微信民族志”概念。2016年10月15日召开了“微信民族志、自媒体时代的知识生产与文化实践”主题研讨会。赵旭东教授撰写的《微信民族志与写文化—基于文化转型人类学的新观察、新探索与新主张》(104)和《微信民族志时代即将来临—人类学家对于文化转型的觉悟》(105)分别在《民族学刊》和《探索与争鸣》上发表,参会学者的多篇论文也被高质量期刊发表,参会论文汇编以《微信民族志、自媒体时代的知识生产与文化实践》(106)为名出版。

“禁止点”:新需求往往会被既有结构予以否定,表现为“禁止”的形式。也就是说,某种新需求要以前所未有的方法开始应对,而旧有结构无法处理,所以会被禁止。研究者要善于发现这种“禁止点”。随着教育产业化发展,中小学学生有偿补课需求强烈,很多在职教师也开始有偿为中小学学生补课,从而出现了一系列乱象。2015年教育部印发《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禁止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行为。张冉和姚金菊两位学者通过对美国公立学校教师有偿补课的法律规制的考查,为中国的治理行为提出了针对性建议。(107)

“转折点”:对社会发展趋势比较敏感,善于从各种社会现象、数据以及其他来源中发现未来发展的重要转向,这就是“转折点”。管理学中有一个“10倍速变化”的概念,认为“绝大多数的战略转折点,都伴随着一个影响产业的某个因素的10倍变化”(108),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就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转折点,其中孕育很多变化,尤其是那些发生10倍变化的要素。研究者要敏感意识到所在领域的转折点和变化要素。

“其他点”:分类是理解事物的重要方法,某种分类完成时,未进入既有分类的事项将被统一归入“其他”,换言之,就是“无法分类的事物”。这里面通常蕴含着新物种、新思想。比如当时划分产业类型的时候,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当时第三产业份额极小,但是今天第三产业已经是占比最大的产业类型。随着社会发展出现的艺术产业、服务产业、创意产业等“其他项”都被归为第三产业。

总而言之,研究者要重视和培养奇点思维,密切关注所在领域的变化点和转折点,发现隐藏的规律,继而形成有效和富有洞见的假设。当然,除了奇点思维,研究者还要培养更多科学思维方式和有效分析工具,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

三、提出假设

德鲁克认为:假设不等于预设立场,而是提供信息索引;假设更不是胡思乱想,不是所有乱七八糟的想法都是假设。假设一定要基于局部的事实,或者基于最朴素的逻辑推演。怎样在奇点思维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假设呢?我们提供几个可以参考执行的方法。

(一)发散式假设。以局部事实为依据,借助头脑风暴、思维导图、5W1H等工具,多角度理解问题,发现假设的线索。

《讽刺画、预警器和烟幕弹—对国内假新闻研究的反思与重构(1980—2018)》(109)一文主要观点是认为假新闻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它所表达的信息是虚假的,但却有可能包含着某些真问题,并分别用讽刺画、预警器和烟幕弹比喻假新闻所折射的社会现实矛盾、所暴露的大众群体心理和所牵连的权力运作机制。这是基于作者对研究对象—假新闻多维度的思考和假设形成的。

(二)借鉴式假设。借鉴经典研究或者已有研究结论作为假设,判断是否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个方案执行性比较强,同时因为是借鉴已有研究,在假设质量上有一定保障,这是我们着重推荐的方法。如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就借鉴了边沁“全景监狱”的概念,用来说明现代社会中权力功能运行机制。《规训与惩罚:浙中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社会逻辑分析》(110)一文又将“规训与惩罚”的概念借鉴过来作为文章的核心观点。《制造同意:广州市政府治理邻避冲突的策略》(111)一文借鉴布若威“制造同意”的概念来概括广州市政府的治理策略。

(三)联想式假设。通过类比、联想、比喻等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联想式假设是很多发明创造过程中常使用的思维方法,如贝尔从人耳的构造联想到电话的结构,莱特兄弟从飞行的鸟联想到飞机的结构。《作为媒介的猫:人际传播的联结与障碍》(112)一文基于联想把猫作为一种媒介来看待,体现出了作者的想象力。

(四)对立式假设。逆向思维,做出同现有观点相反的研究假设。学术实质是一种对话方式,有一种“商榷”类论文,基于作者的观点提出另一种意见或观点,虽然不一定是相反观点,但是一定是提供了新的理解方式,我们也把这种看做对立式假设。2016年第三期《新视野》杂志发表潘绥铭教授《生活是如何被篡改为数据的?—大数据套用到研究人类的“原罪”》(113)一文探讨大数据的应用;在第四期同时刊发了刘林平教授《大数据有“原罪”吗?—与潘绥铭教授商榷》(114)和潘绥铭教授《再论生活是如何被篡改为数据的—回应刘林平教授的质疑》(115)文章,通过质疑、商榷、回应等方式深入探讨了这个话题,同时也在已有文献基础上确立了自己的假设。

人类思维有两种基础思维模型;严父思维和慈母思维。(116)严父思维崇尚个人主义、发展至上、批判思维等;慈母思维则主张集体主义、追求稳定、赞美思维等,几乎每一种理论、学说、公式的背后其实都是这两种思维的延伸。学术研究中也可以存在严父思维和慈母思维的区别,如《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117)一文属于慈母思维,以加强、建设为主,而《制造群众: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逻辑》(118)一文则是隐含着批判的思维。两者之间就属于对立型思维,研究者可以根据某一领域的主流观点,逆向思维,作出同现有观点相反的研究假设。

提出了一些假设之后,我们还会担心,自己提出的假设的质量如何?对于假设质量的判断,我们提供四条判断参考:假设来源于已有的知识系统,但要超越已有知识系统;假设应该是观点鲜明的,越鲜明越有价值;假设应该是描述清晰的,越清晰越容易验证;好的假设应该是可以被验证或者被推翻的。

另外,借假修真、奇点思维等方法的目的是形成科学的、有洞见和创新性的研究观点。针对这一点,我们提供一个“非共识”研究观点思维模型,由于“非共识”模型和结论更加密切,我们放在结语部分为大家讲解。

总结:学术论文选题常见误区和注意事项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基本上掌握了学术论文选题的基本流程。下面,我们总结一下研究者在学术论文选题中常见的误区和注意事项。

(一)选题太大,对研究对象没有限定,如马克思思想研究。这类选题要通过添加研究维度、限定词、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限定性要素,将选题由大变小。

(二)选题太小,没有外推性和研究意义,如对某学院某门课的研究。这类选题选取了一个案例作为研究对象,但是案例不具备典型性和代表性,这就导致了选题过小,不易发表。碰到这种选题,我们一是要尽量选取代表性强的案例,二是多关注案例背后规律的解读。

(三)选题太普通,没有新意,形成了“研究单位普通,研究维度也普通”的选题结构,如大学生就业困境研究、慕课发展模式研究等。这类选题在结构上缺少创新元素,要么放弃现有选题,寻找新选题;要么在保持核心要素不变的前提之下,搭配更有创新性的要素。

(四)研究对象界定不清晰,正文中的研究对象和标题的研究对象并不一致。如农民工和农民工家庭属于不同的分析单位,选题以农民工家庭为分析单位,但在实际写作中却以农民工个人为分析单位,造成了区位的错误。这类选题需要研究者明确选题的要素结构,前后使用要保持统一,避免区位谬误。

(五)自己控制不了的选题,如前述关于流氓的田野调查研究。其实关于选题控制的问题发生在各个环节和各个要素之中,比如有人会选择了一个理论性非常强的选题,但是自己的逻辑处理能力并没有达到选题要求的标准,就会造成写起来很困难。

除了这几点,初学者在选题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各种的问题,这一章内容我们依据“顶天立地加两翼论文结构图”发展出学术论文五步选题法,选题的这五个步骤非常关键,是建构一项学术研究最重要的要素。我们建议研究者从大到小进行思考,在尽量保证结构性要素准确的前提下,再去思考细节问题。

(1)吴元樑.科学方法论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7.

(2)刘显,张爱红.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学位论文的科学方法解构—研究对象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10):17.

(3)陈向明.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一位辍学生的个案调查[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01):35-45.

(4)郭建斌.论文何以接地气?—一条微博引发的话题[J].新闻记者,2014(10):22-28.

(5)毛飞飞.城市隐形人—南京青年男同性恋群体样态初探[J].中国青年研究,2011(10):77-80 106.

(6)周怡.“大家在一起”:上海广场舞群体的“亚文化”实践—表意、拼贴与同构[J].社会学研究,2018,33(05):40-65 243.

(7)段成荣,吕利丹,王宗萍.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12(03):13-29 188-189.

(8)戴维·波普诺.社会学 [M],李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89.

(9)苏运勋.隔代陪读:农民家庭的教育策略与家庭秩序[J].北京社会科学,2019(09):66-75.

(10)吴愈晓,黄超.基础教育中的学校阶层分割与学生教育期望[J].中国社会科学,2016(04):111-134 207-208.

(11)唐兵,田留文,曹锦周.企业并购如何创造价值—基于东航和上航并购*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2(11):1-8 44.

(12)周志伟.巴西国际战略研究:理念、实践及评估[J].晋阳学刊,2019(04):80-88.

(13)陈广春,熊和平.书包的形制与教育规训[J].全球教育展望,2015,44(12):42-47.

(14)卢迪,邱子欣.5G新媒体三大应用场景的入口构建与特征[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07):7-12.

(15)强舸.制度环境与治理需要如何塑造中国官场的酒文化—基于县域官员饮酒行为的实证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9,34(04):170-192 245-246.

(16)李翠含,吕韶钧.游戏仪式与文化象征—以民间儿童游戏跳皮筋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03):139-148.

(17)萧洪恩,王娟,马丹.礼物的话语:春节场域下送礼演绎模式的文化解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0(05):1-6.

(18)林小榆,李新欣.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奥运会运动员的国家形象塑造—以2016里约奥运会中国运动员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02):40-45.

(19)吴飞.共情传播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探索[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26(05):59-76 127.

(20)高萍.社会记忆理论研究综述[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112-120.

(21)张国良,丁未.中国大众传播媒介与“知沟”现象初探—以上海和兰州为例[J].新闻记者,2002(11):37-39.

(22)黄冠.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逻辑—与李军教授商榷[J].探索与争鸣,2019(04):66-74 161 158.

(23)潘绥铭.再论生活是如何被篡改为数据的—回应刘林平教授的质疑[J].新视野,2016(04):127-128.

(24)李立国,张翼.美国研究型大学学院治理模式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37(06):15-27.

(25)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7(07):36-50.

(26)张建.名师基地培养模式之缘由、理念及路径[J].教育研究,2015,36(04):86-93.

(27)张建中.众筹新闻:网络时代美国新闻业的创新及启示[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35(03):105-108.

(28)潘祥辉.“祖国母亲”:一种政治隐喻的传播及溯源[J].人文杂志,2018(01):92-102.

(29)李翠含,吕韶钧.游戏仪式与文化象征—以民间儿童游戏跳皮筋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03):139-148.

(30)何绍辉,黄海.社会病视角下的“越轨青年”研究—以街角青年与乡村混混为例[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2(02):4-8.

(31)陈柏峰.乡村“混混”介入的基层治理生态[J].思想战线,2018,44(05):114-127.

(32)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J].江海学刊,2002(06):82-88 206.

(33)何静.市场营销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113.

(34)张建中.众筹新闻:网络时代美国新闻业的创新及启示[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35(03):105-108.

(35)曾庆香,王超慧.众筹新闻:变革新闻生产的权力结构[J].国际新闻界,2014,36(11):81-92.

(36)李永宁,吴晔,张伦. 2010—2016年公共议题的公众注意力周期变化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9,41(05):27-38.

(37)毕恒达.教授为什么没告诉我[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8-19.

(38)刘良华著.教育研究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9.

(39)章宏,赵天娜.社会资本视角下微信拉票的策略和动力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07):138-144.

(40)刁益虎,吴刚.大学信任文化的隐匿及其根源—基于社会学视角的阐释[J].大学教育科学,2019(04):23-29 124.

(41)刘能,马俊男.数据生产和数据造假:基于社会学视角的分析[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9(03):62-69.

(42)胡百精,高歌.双向均衡沟通的想象—知识社会学视角下卓越公关理论的发展与批判[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02):119-126.

(43)徐国庆.我国二元经济政策与职业教育发展的二元困境—经济社会学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9,40(01):102-110.

(44)郑扬,胡洁人.双向嵌入:农村经济能人与基层政府行为—政治社会学视角下的城镇化问题研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8,19(06):89-100.

(45)白红义.当新闻业遇上人工智能:一个“劳动—知识—权威”的分析框架[J].中国出版,2018(19):26-30.

(46)孙科技.论“双一流”政策执行的阻碍因素及其优化路径—基于政策工具理论的分析框架[J].复旦教育论坛,2019,17(03):67-73.

(47)曹浩文.京津冀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差距缩小了吗?—基于2014年至2016年数据的对比[J].教育科学研究,2018(09):17-22.

(48)谢立黎,安瑞霞,汪斌.发达国家老年照护体系的比较分析—以美国、日本、德国为例[J].社会建设,2019,6(04):32-40.

(49)陈东,邢霂.政府补贴会提升企业的投资规模和质量吗—基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对比的视角[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41(08):84-99.

(50)张永梅、何晨晓、桂浩然.农民工社会融合:基于地区、民族和历时性的比较[J].南方人口,2019,34(03):25-33.

(51)仇立平.社会研究方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3.

(52)刘良华著.教育研究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6.

(53)郑震.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问题—关系主义的视角[J].天津社会科学,2019(04):74.

(54)黄光国.社会科学的理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5)张汉.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是截然对立的吗?—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本体论和认识论辨析[J].国外理论动态,2016(05):47-57.

(56)马凌.旅游社会科学中的建构主义范式[J].旅游学刊,2011,26(01):31.

(57)徐勇,杨华.试论社会构建主义、解释主义和定性研究的关系[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3(02):165.

(58)彭荣础.思辨研究方法:历史、困境与前景[J].大学教育科学,2011(05):86.

(59)潘懋元.高等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

(60)潘懋元.高等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

(61)黄渊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11.

(62)庞珣.国际关系研究的定量方法:定义、规则与操作[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01):10.

(63)拉法格.回忆马克思[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0.

(64)谢立中.再议社会研究领域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的关系[J].河北学刊,2019,39(02):161.

(65)有学者认为这种只有“数字描述,缺乏统计推理”的研究不是量化研究。具体参加庞珣.国际关系研究的定量方法:定义、规则与操作[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01):12.

(66)游腾飞.论比较政治学的定量研究方法[J].探索,2018(04):65-71.

(67)王德育.政治学定量分析入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6.

(68)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88.

(69)陈向明.质化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2.

(70)陈向明.研究者个人身份在“质的研究”中的作用[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02):55.

(71)风笑天.定性研究:本质特征与方法论意义[J].东南学术,2017(03):56.

(72)邓津,林肯著.定性研究:方法论基础[M].风笑天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2007:2.

(7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

(74)郭泽德,刘华欣.口述史:一种质的研究方法对传播学研究的启示[J].编辑之友,2015(11):39-44.

(75)陈向明.社会科学中的定性研究方法[J].中国社会科学,1996(06):96.

(76)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94.

(77)约翰·W·克雷斯威尔著.混合方法研究导论[M].李敏谊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15:2.

(78)约翰·W·克雷斯威尔著.混合方法研究导论[M].李敏谊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15:7-8.

(79)杨立华,李凯林.公共管理混合研究方法的基本路径[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9(06):43.

(80)杨立华,李凯林.公共管理混合研究方法的基本路径[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9(06):43.

(81)杨立华,李凯林.公共管理混合研究方法的基本路径[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9(06):44.

(82)尤陈俊.作为问题的“问题意识”—从法学论文写作中的命题缺失现象切入[J].探索与争鸣,2017(05):103.

(83)袁方,王汉生.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84)仇立平.社会研究和问题意识[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01):70-75.

(85)曹锦清.问题意识与调查研究[J].社会学评论,2014,2(05):3.

(86)杨武金.批判性思维刍议[J].河南社会科学,2016,24(12):65.

(87)仇立平.社会研究和问题意识[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01):70-75.

(88)仇立平.社会研究和问题意识[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01):73.

(89)梁东黎.政治经济学争论中的真问题、假问题以及假问题背后的真问题[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5-12 126.

(90)任晓明,李熙.自我升级智能体的逻辑与认知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19(12):46-61 200.

(91)刘大椿.科学活动论·互补方法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34-335。

(92)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韩水法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93)吴毅,吴刚,马颂歌.扎根理论的起源、流派与应用方法述评—基于工作场所学习的案例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6,35(03):34.

(94)彭贺.管理学研究中的“价值无涉”与“价值涉入”[J].管理学报,2011,8(07):949.

(95)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04):59.

(96)赖黎,唐芸茜,夏晓兰,马永强.董事高管责任保险降低了企业风险吗?—基于短贷长投和信贷获取的视角[J].管理世界,2019,35(10):160-171.

(97)罗节礼编著.当代西方经济学原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2.

(98)章凯,罗文豪,袁颖洁.组织管理学科的理论形态与创新途径[J].管理学报,2012,9(10):1413.

(99)陈波.逻辑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00)李宏伟.价值·特性·类型—管理学理论假设的意义与建构[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07):70-74.

(101)邓肯·J.瓦茨.反常识[M].吕琳媛、徐舒琪译.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102)索恩.奇点来临[M].赵俐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103)细谷功.高维度思考法:如何从解决问题进化到发现问题[M].程亮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8.

(104)赵旭东.微信民族志与写文化—基于文化转型人类学的新观察、新探索与新主张[J].民族学刊,2017,8(02):1-24 96-99.

(105)赵旭东.微信民族志时代即将来临—人类学家对于文化转型的觉悟[J].探索与争鸣,2017(05):4-14.

(106)赵旭东.微信民族志、自媒体时代的知识生产与文化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107)张冉,姚金菊.公立学校教师有偿补课的法律规制:美国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7,15(02):63-76 188-189.

(108)安迪·格鲁夫.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M].安然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109)张振宇,喻发胜,王然.讽刺画、预警器和烟幕弹—对国内假新闻研究的反思与重构(1980—2018)[J].国际新闻界,2019,41(11):156-174.

(110)蒋培.规训与惩罚:浙中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社会逻辑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3):103-110 163-164.

(111)张紧跟.制造同意:广州市政府治理邻避冲突的策略[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70(03):111-120.

(112)许孝媛.作为媒介的猫:人际传播的联结与障碍[J].北京社会科学,2019(10):89-99.

(113)潘绥铭.生活是如何被篡改为数据的?—大数据套用到研究人类的“原罪”[J].新视野,2016(03):32-35.

(114)刘林平,唐斌斌,蒋和超.大数据有“原罪”吗?—与潘绥铭教授商榷[J].新视野,2016(04):122-126.

(115)潘绥铭.再论生活是如何被篡改为数据的—回应刘林平教授的质疑[J].新视野,2016(04):127-128.

(116)李源.给大忙人的高效阅读课[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117)刘嘉圣.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3):27-31.

(118)孙银光.制造群众: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逻辑[J].中国教育学刊,2015(01):54-59 83.

上一页12345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