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文体,重视文体教学,是统编教材的一大变革。《在柏林》是统编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篇略读课文,本单元语文要素为“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主题”,这也是小学统编教材中唯一的一个小说单元,文体特点鲜明。教师应如何引导孩子聚焦情节、环境、人物去认识小说,会读小说,爱读小说,并为今后尝试写小说做铺垫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丁学洪老师的语文课堂。
授课教师介绍
丁学洪,一级教师,本科学历。从教以来一直担任高年级语文教学。曾参加全市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比赛获第一名;开设全市现场直播课;多篇论文在CN刊物发表;近几年指导10多位学生参加市作文竞赛分别获得一二等奖,学生多篇习作在刊物上发表。
教育格言:在教育的旅途中,我甘愿做一个行者,不断行走、不断思索。
精彩片段回放:
师:战争带来的痛除了老妇人,还有谁经历过?
生:老头、小姑娘、车厢里的所有人……
师:所以此时的车厢里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师:文中出现了两次静, 这两次“静”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生:第一次“静”是小姑娘摄于老头的威严而安静。
生:第二次是大家都自发地安静了。
师:大家内心也平静吗?
生:没有,安静的是周围的环境,内心却是波涛汹涌。
师:他们可能想到了什么?
生:小姑娘可能想到自己的亲人也在战场中死去。
生:老兵可能想到自己到了战场再也回不来,担心老妇人怎么办?
生:车上的其他人可能想到自己命运,不知道哪儿才安全。
……
师:你们刚才说的文中写到了吗?
生:没有。是结尾的“安静”想到的。
师:留给读者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这就是小小说的又一特点:留白。
课堂反思
《在柏林》这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文章里涉及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作者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的面前。
个人觉得这堂课成功之处在于:一、文体特点突出。紧扣小小说人物、情节、环境,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挖掘小小说的写作特点,感受人物的悲剧形象,体会战争给普通民众带来的深重苦难,把“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植根在孩子心中;二、准确把握学情。首先我关注年级间学情的衔接。四五年级学生已接触过的小说,六年级再次学习小说,以此找到已知点,和生成点;其次,关注本单元课文的衔接,找出人物、情节、环境,并用此三要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小小说出人意料的结尾,前两课均已学习,教学中我则通过预习单,检查预习的方式呈现,而本课新的知识点:结尾留白,以小见大的手法则作为教学的重点。
这堂课也有不足之处:1.个人教学机智有待于提升。当希沃网络连接不上无法完成预设目标时,未想到用投影,导致检查预习单未达到理想的效果;2.作为略读课文,教学放手的不够,引导过多。
主题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