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见过海的万丈波澜,你定会明白什么叫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如果你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体会过保尔•柯察金的钢铁意志,你定会明白什么叫永恒的生命和不朽的传奇。
近日,我又重温了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是一部用了三年时间,作者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条件下完成的不朽名著。
本书就像一曲催人奋进的革命交响曲,读起来令人精神振奋,人心鼓舞,充满正能量。语言风格生动平实,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过多的修饰,于平实中见真章,多种叙事手法的运用让人读起来津津有味。
接下来,我将从叙事手法、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三个方面展开叙述,和大家一起解读这本震撼人心的钢铁巨著。
1、时间场景特写的叙事法
本书的开头按照时间的顺序,通过以下三个重要场景的特写,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刻画做足了铺垫。
① 12岁的保尔为何被辍学,又如何从一个顽劣少年变成孝顺懂事的锅炉工
保尔12岁时,生性活泼,好动顽皮,在神父的《圣经》课上,保尔对地球是由上帝创造的说法向神父提出了疑问,不料遭到神父的一顿毒打;而顽劣的保尔把烟末洒在了神父做复活节面包的发面里,惹下了被永远辍学的大祸。
保尔辍学后12岁-14岁一直在车站食堂的洗碗间工作,工钱从8个卢布加到了10个卢布,两年来,他长高了,也长结实了,也吃尽了苦头。
在这两年的成长历程中,保尔不仅孝顺懂事了,更学会了关心他人,对于女洗碗工和女招待这种弱小群体的保护,也体现了保尔嫉恶如仇的优良品质。
显而易见,这种时间场景特写的叙事法,让少年的保尔整个人的形象十分丰富和完整。
② 1917年,俄国沙皇被推翻,红军解放了俄国,但随即又被德国军队占领了
奥斯特洛夫斯基从大处着手,点到为止地交代了社会经历的变革,然后将描述重点放在了人们对于新政权的欢迎态度上,并且主要通过保尔和他的三个小伙伴表现出来。
然而,革命的道路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强大的敌人面前,红军选择了暂时撤退。
在此过程中有一条极为清晰的线索——枪,将故事情节巧妙在穿在了一起。红军撤退时发枪给老百姓,希望他们拿起武器反抗;保尔抢枪后十分心满意足;德国军队进城后首先收缴枪支;保尔的哥哥阿尔焦姆为了安全着想,销毁枪支;保尔偷枪,中尉恼怒之下搜查枪支。
整个时间特写场景的层层推进,十分激动人心的同时,也为保尔走上革命道路埋下了重要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