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经典点评16篇,名家对红楼梦的经典点评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3-05-17 01:16:37

著名红学家蔡义江先生在新评红楼梦整套书中,对每一个章回故事情节都进行了不同的深度解析和经典评点,反复品读,津津有味,令人百读不厌,深受广大红迷爱好者的欢迎。前面我们分享了红楼梦第十五回解析点评“王熙凤弄权铁槛寺,秦鲸卿得趣馒头庵”,为使您更好的阅读体验和深刻理解,李红祥博客网将继续为您分享蔡义江新评红楼梦第十五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秦鲸卿天逝黄泉路”的解说深度解析和经典点评。

红楼梦经典点评16篇,名家对红楼梦的经典点评(1)

红楼梦国画图片

红楼梦解说深度解析

此回用甲戌本回目,其他诸本基本相同,只有个别字的差异。上句说的是贾元春被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这对贾府来说是天大的喜事,因为从此有了政治大靠山,但并没有具体情节,只用喜讯传来的侧笔叙出。下句说的是秦钟与智能私下往来绻缱过度,又遭到挫折,终至一病夭亡的事。一喜一悲两件事是穿插着写的,但重点是围绕着元春晋封事来描述的。

甲戌本有回前总批数条,录于后:“幼儿小女之死,得情之正气,又为痴贪辈一针灸。凤姐恶迹多端,莫大于此件者——受赃婚以致人命。贾府连日热闹非常,宝玉无见无闻,却是宝玉正文。夹写秦、智数句,下半回方不突然。”“黛玉回方解宝玉为秦钟之忧闷,是天然之章法。平儿借香菱答话,是补写菱姐近来着落。赵妪讨情闲文却引出通部脉络,所谓由小及大,譬如登高必自卑之意。细思大观园一事,若从如何奉旨起造,又如何分派众人,从头细细直写将来,几千样细事,如何能顺笔一气写清?又将落于死板拮据之乡。故只用琏、凤夫妻二人一问一答,上用赵妪讨情作引,下文蓉、蔷来说事作收,余者随笔顺笔略一点染,则耀然洞彻矣。此是避难法。”

经典红楼梦点评

元春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贾家从此有了皇家大靠山。这本是天大的喜事,但小说并不对盛事加以详细描写;而用宝玉因秦钟气死老父,病情加重而心情愁闷,对家中诸多盛事“皆视有如无,毫不曾介意”,以及此时正闻黛玉平安回来,“余者也就不在意了”

而一笔带过。这对塑造宝玉的个性自然很有作用,但与接着将着重描述元妃省亲的盛况不致重复,怕也是用省笔的原因。

贾琏带来省亲消息,郑重其事,引起凤姐与赵嬷嬷一段闲聊,为省亲先营造气氛。但更主要的目的,如脂评所说,是“借省亲事写南巡,出脱心中多少忆昔感今”。康熙南巡,曹寅亲自四次接驾,将织造府修建为行宫,这是曹家人最引以为荣的回忆,也是作者不能写又不甘心不写的事。所以才有“借省亲事写南巡”的构思。但对这条脂评有两种不同的解读:一种是认为南巡与省亲是两码事,“南巡”只是因“省亲”而在闲聊中提及而已,不能把聊往事与不久后描述的事混为一谈;另一种与之相反,认为写省亲就是写南巡,元春就是影射康熙大帝,两者是一回事。其实,看法太极端了都不免失之于片面。写省亲就是为了写南巡,两者有关,但不能等同。否则,省亲故事和元春形象,就都失去了它独立存在的意义,也就谈不上真正的艺术价值。曹雪芹运用“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创作方法,这实在是个很典型的例子。

有秦钟的夭亡,被安排在贾府上下为迎接元春省亲,正忙着作准备的热闹喜庆气氛之间。这种热中出冷、喜中有悲的写法,颇能使小说所反映的生活场景呈现其多样性和复杂性。为好友送终,本是令人悲伤的事,但其中却又有一段幽默谐笑的荒唐情节。对此,脂评说得好:“《石头记》一部中皆是近情近理必有之事、必有之言。又如此等荒唐不经之谈,间亦有之,是作者故意游戏之笔,聊以破色取笑,非如别书认真说鬼话也。”用游戏之笔借题发挥,对所谓无私执法的封建官吏的欺贫怕富的变色龙嘴脸作了绝妙的讽刺。

至此本文结尾,您对蔡义江新评红楼梦十五回解说深度解析和经典点评有何读后感,是否想继续了解下一回的解说深度解析和经典点评,请继续阅读红楼梦十六回解析评点,欢迎关注李红祥博客网,一起交流文学心得。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