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间戏剧在山东有着悠久的发展史。戏曲演出早在元、明时期就已经盛行,清末便有了戏曲班社活动。如今,流行山东地区的剧种主要有柳琴、豫剧、京剧、河北梆子、山东梆子、唐山落子、柳子等。但最具地方特色的是柳琴戏。
”
◆◆
柳琴戏
◆◆
柳琴戏在1954年以前称为“拉魂腔”,或叫“拉胡腔”、“拉花腔”等。1954年,因其伴奏乐器主要是柳叶琴,故更名为柳琴戏。
柳琴戏女演员
据有关资料记述,鲁南一带是拉魂腔的发源地。北路为滕县东的东郭镇苏楼,中路为峄县西部的陶官。该戏剧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吸收了肘鼓子枣庄的说唱形式和柳琴戏的“山坡羊”、“耍孩儿”以及境内的“海山腔”、“四句调”、“拉纤号子”、“民间小调”等发展形成。一百多年前由滕县东门外武氏兄弟传入安徽、徐州,后来发展为南路柳琴。
柳琴戏男演员
拉魂腔是山东枣庄土生土长的一个剧种,它和当地的风俗习惯、思想感情和地方语言的关系极为密切。其艺术特点是,伴奏灵活,“过门”可长可短,“说”不受伴奏的限制。男唱腔粗犷豪放,尾音下滑五度;女唱腔明快活泼,尾音翻高八度,热烈弹跳,富有感情,再加上“叶里藏花”、“弹舌”等花腔相伴,具有摄人魂魄的魅力,“拉魂腔”因此得名。该剧表演淳朴、生动,富有乡土气息,语言具有夸张、幽默、形象、诙谐、逗趣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