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课文背景简短介绍,北京的春节课文主要内容简短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3-05-29 02:44:35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因为生于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北京满族正红旗人,按现在话说就是标准的北京人,他笔下的这篇文章也是京味十足。老舍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和《龙须沟》等。

老舍先生曾在刚建国后的1951年写过一篇散文《北京的春节》,描写了民国时期京城人如何过春节的,让我们不妨把镜头倒回百八十年前,仔细品味一下历史的沧桑!

北京的春节课文背景简短介绍,北京的春节课文主要内容简短(1)

文章一开头就用“腊七腊八,冻死寒鸦”京味十足的民间谚语,交代腊月上旬在北京新年已经开始了。这一点和现在差不多,虽然年味已经淡了,但是好多地区从泡腊八蒜开始预示着年快到了。

接着大量笔墨着重介绍了“腊八粥”:“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据史料记载腊八粥本为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之节日,后逐渐也成为民间节日,而且当时用的材料“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和现在也基本一样。

顺便也提了一下,当时百八十年前京城就开始泡腊八蒜。当时的粮食醋泡出的蒜是碧绿剔透的,而泡蒜的醋也不会浪费,对,蘸饺子吃!

北京的春节课文背景简短介绍,北京的春节课文主要内容简短(2)

过了腊八街上店铺生意更加热闹起来,卖年画的、卖春联的、卖水仙花的只做这一季的买卖,居然生意也不错。然后笔锋一转,开始重点说孩子们的乐趣了。

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这里的“宪书”是指历书,即带有一些历史民俗的日历,现在已经很少了。当然孩子最高兴是“杂拌”,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和成的小甜食。而男孩子们最高兴的就是买爆竹了,自然舍不得一起燃放,而是拆开用香一个一个点燃,乐趣自在其中。还有大个头的二踢脚、麻雷子,小个儿的有小鞭儿、钢鞭儿,看火花的起花、太平花、大钟花,还有一种叫“耗子屎”的小型滋花。老北京有句俗话说“姑娘爱花,小子爱炮”。

这时大人们也抽空给孩子们找裁缝师傅做身新衣服,那个年头成衣店是几乎没有的,有的父母有手艺在身,则亲自给孩子买布料做新衣。到了二十三则是小年,家家户户用糖瓜来祭祀灶王爷,希望其上天能言好事,新的一年老天多多赐福!

过了二十三,爆竹声连绵不断,真正的忙碌开始了。准备写春联,准备鸡鸭鱼肉和青菜、年糕等七八天的食物,因为所有店铺只有初六才开门营业。当时一些老家儿还特意把初六之前的东西都用刀切好,初一到初五不再动刀剪,不然新的一年会不吉利的。

转眼到了除夕,一家人都团圆了,家家户户都贴好对联,准备好肉食准备熬夜守岁,要熬到初一凌晨,长辈给孩子发了压岁钱,直到实在熬不住了,这才上床休息。而且整宿炮声不断,燃放的爆竹皮子都用不清扫。吃饱喝足之后街上就挤满了人,热闹无比。

北京的春节课文背景简短介绍,北京的春节课文主要内容简短(3)

大年初一开始,男人们都开始去拜年,而女人们则准备食物招待亲朋好友。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也开始开放,男男女女相继去烧香祈福、逛庙会。白云观有赛轿子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这个当时已经属于罕见的了。

到了初六,各个店铺都开门营业了,大家都心不在焉,掌柜的也难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伙计们去逛庙会、听评书、喝闲酒,伙计们凭白拿着饷银自然也掌握火候,别耽误了店铺生意。

不知不觉新年的高潮也是尾声,元宵节到了。整条大街处处悬灯结彩,有些大的铺子更是做出了几百米长的“西游记”或“红楼梦”的造型宫灯美景,吸引大量顾客前来参观和消费,这估计就是最早的广告吧!

北京的春节课文背景简短介绍,北京的春节课文主要内容简短(4)

很多家里挂着走马灯、宫灯、纱灯,应有尽有。其中最令大人和孩子咋咋称奇的就是走马灯,灯内点上蜡烛,从而产生热力造成气流令轮轴转动。轮轴上有剪纸,烛光将剪纸的影投射在屏上。绘制古代武将骑马的图画便不断走动,而灯转动时看起来好像几个人你追我赶一样,故名走马灯,当时见过世面的人都叫他小电影。

一转眼到了正月十九,到了残灯末庙,大人们开始正常做事,孩子们也开始去上学。当然也有些懒汉给自己一个理由一直歇到二月二“龙抬头”。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