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某学校要学生在寒假读书的书单,心里陡生一种非说不可的念头。
不是说读书不好,而是要求这样的阅读量,到最终可能连完完整整一本(套)也读不了,切合实际的才是最好的。现在的好多人,尤其是讲义塞满书包的学生,对布置的要求阅读的经典名著,很少有翻阅超过10页的,看官如果不信,可以问问你家孩子或朋友家孩子,布置了这么多的阅读,结果呢?你懂的!要求人家在短短的寒假里阅读这六本(套)书,实在是难以苟同。
寒假里,各科作业要做吧,亲戚也要走吧,春晚综艺也要看一点吧,有时也会难免懒懒床吧,七七八八除去,还剩多少?要在这有限的日子里读完六本(套)书,分明是大学中文系节奏,我们来看看这六本(套)书的字数吧:
1、《傅雷家书》33.7万字
2、《苏菲的世界》45万字
3、《给青年的十二封信》7.8万字
4、《钢铁是怎样炼成的》37.4万字
5、《平凡的世界》104万字
6、《名人传》26.8万字
总共250多万字,实际上,能全部读完,达到这个要求的,估计连1/3也达不到。
还有,有多少人得去买,买来后,每本书又读不过十页,那何尝不是另外一种浪费!中文系出身的,也是好不容易在书房里才找全这六本(套)书的,有一本还是从台湾二手书店淘来的繁体版。要求小朋友一个寒假有250万字的阅读量,只能让皇后来怼你,“臣妾做不到啊!”
其实,读书,你要读什么就买什么吧,一本一本读,读到某些地方,应该有闭目思考,也应该有笔记摘录,或者有旁批夹注,记得我们以前是这样读书的,现在呢?主观愿望是好的,讲义题目,本来应该从阅读中获得,譬如,中央红军长征胜利抵达陕北什么地方,结果,有家长朋友告诉我,孩子买来的《红星照耀中国》、《长征》连10页都没翻到,红军胜利抵达陕北吴起县之类填空全是百度来的,这样的买书读书又有什么意义,其实,书,是根本没读,这情形,到底让我想起了古人说过的话: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而如今,要买书者何其多,读其书者何其少。当阅读经典成为功利需要时,譬如,初中小朋友买《红岩》是为了答出讲义上某些填空题目,最后还是靠百度,读后感之类也是网上的东拼西凑,这样,阅读就不成其阅读了,而且,更多时候,根本就没阅读。
当真买书遇上伪阅读,久而久之,一种恶习就会滋生。
阅读,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需要,是一种真正遨游在文字中的惬意,是一种阅读与思考的并肩前行。
这个寒假,我就让小朋友读《红楼梦》一本(套),总共73.1万字,我想,能把这一本(套)认真读完,就已是足够好的了,不知能坚持跑完120回的有多少人。
前几年,从台湾花莲二手书店淘来了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书中的一段话,用在在本文也是很应景的,“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在闲暇时可以寄托心神。”
一个寒假,250多万字的阅读量,至多是囫囵吞枣,或者是连“枣”都没入口,这当中,绝对是寻不出“兴趣”,也更无“心神”可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