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洞见·念念
知苦不言苦,知难不畏难。
雨果于1828年开始构思《悲惨世界》,直到1861年才完稿出版,历时整整33年。
30多年的时光,人事变迁。
在此期间,法国经历了多次革命,人民生活在枪林弹雨中,世道艰难,民不聊生。
雨果本人也因政治斗争,被拿破仑三世放逐国外,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流亡生涯。
时代的苦难,和个人独特的经历,让雨果对世间不幸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以全方位的目光和思考,写就了一个真实的“悲惨世界”。
但正如他在书中所写:
人生困苦历尽,还未泯灭希望;哪怕长夜漆黑,也将升起太阳。
生活再悲惨,都不该成为自我沉沦的理由,众生皆苦,唯有自渡。
弱者愤怒
故事的开头,主人公冉阿让终于刑满释放,结束了长达19年的牢狱生活。
但冉阿让出狱之后,感受到的却不是重获自由的欣喜,而是无法言说的愤怒。
他恨这个世道的残酷,恨社会的不公。
事实上,在此之前,冉阿让的人生确实是十分悲惨的。
他是一个贫苦的农家青年,和姐姐相依为命,每天从事繁重的劳动,只为帮助姐姐抚养七个孩子。
一年冬天,他找不到工作,全家无以果腹。
看着饥饿的孩子们,他于心不忍,不得已砸碎了面包店的玻璃,想要偷取一块面包。结果被警察逮捕,以“夜闯民宅行窃罪”判处五年徒刑。
服刑期间,因不堪忍受狱中之苦,他四次尝试逃跑,导致刑期从五年增加到了十九年。
漫长的牢狱生活,日复一日的折磨,让他的心灵逐渐变得干涸而冷漠。
不仅如此,冉阿让出狱后,还被永远贴上苦役犯的标签。
带着一纸黄色通行证,从此走到哪里,都要遭受歧视的目光,忍受不公的待遇。
正因为如此,刚出狱时的冉阿让对一切都充满了仇视。
他不相信任何人,寡言少语,从不发笑,脸上只有愤怒和绝望的神情。
被米里哀主教收留后,他依然心存犹疑,根本不信对方能有如此善意,还在半夜偷走主教唯
一值钱的银器。
在流浪的路上,他遇到男孩小杰尔卫,又萌生愤怒之心,故意把男孩的钱币踩进土里。
书中,和此时的冉阿让相似的人还有很多。
像德纳第夫妇,他们原本也是普通的农户,经营着一家小旅馆。
因为没有生意,便走向堕落,以想方设法欺骗他人来谋生。
还有维克图尼安太太,自己生活不如意,就见不得他人好。
她故意去告发别人有私生女的秘密,断了别人的生路,却为此洋洋自得。
他们都是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出身低微,生活困顿,于是就选择了怨天尤人,将人生的不幸
和对社会的不满都发泄到别人身上。
有句话说得好,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愤怒如一剂毒药,不仅伤害他人,还将毁灭自己。
苦难有时并不可怕,可怕是,缺乏自我救赎的志气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