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是一部什么史书,战国策自成什么一家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3-06-23 15:30:52

潘安兴丨 从《战国策》中读人才学

在群雄逐鹿的时代,争夺人才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谁拥有人才,谁就有了成功的胜算!谁拥有杰出的人才,谁就能拥抱未来。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自西周创立以来,那些具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们,无不把招贤纳士作为一项兴国强国的举措。

进入春秋以后,雄心勃勃的霸主们更是趋之如鹜,为在强国之林独占鳌头,千方百计收罗天下英才,为一统江山奠定坚实的基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文史名著,一部国别体史书。这部著作,不仅记载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而且从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人才学的全貌,为后人提供了揽才、用才、爱才的借鉴。

在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在社会经济方面,由封建领主制转变内封建地主制;在政治方面,由春秋时期的小国林立,转变为七国争雄,从涣散走向统一,兼并战争,成了这一时期政治、军事、外交的主要内容。

在用人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由贵族世袭制度的没落,到新兴士宦阶层的勃兴。各诸侯国都加强了中央集权,由国君直接选拔贤才,充实各级政府、重要职能部门,担任官吏。很多读书人,游走于各国之间,只要国君赏识,便可以平步青云。这种广阔的上升空间,演绎着神奇的故事:即朝为布衣,暮为卿相。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诸侯国的国君们都有危机感,谁输掉了人才这张王牌,谁就会亡国灭种,宗庙化为劫灰。他们不得不釆取各种措施,来赢得人才战略的胜利。

在生死存亡的命运大决战中,七雄的君主们,祭出思想解放的大旗,突破前人的窠臼与篱樊,用变法改变昨天,用人才创造明天。书写自己在任期间的辉煌,留下脍炙人口的佳话。

一、超规格的礼遇

对待人才的态度,是“求贤若渴”的第一印象,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起点举措。把重视人才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下好先手棋。造成“把人当人”的风气,让人才能够留下来,这就是热忱的面容,真诚的态度。

营造虚怀若谷的环境,扩大对外宣传力度,是人才吸纳国的形象工程。那些急切招才引智的诸侯国君主们,躬亲站台,做出姿态,树立国家形象,用心不可谓不良苦。他们使尽了浑身解数,无非是达到一个目的:让身边星光灿烂。

雄才大略者深谙一个真理,郭隗说了一段经典的话:“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抱着一颗虔诚的心,对待贤者,对待人才。他接着指出:“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十己者至。人趋几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本大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响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

这五种态度,五种面孔,五种方法,导致五种结局。鲜明的对比较,天壤之别的效果,摆在人们面前。何去何从,当领导者该作出明智的选择。

魏文侯是战国七雄中最先实行变法的王者,又是礼贤下士的代表。他能放下架子,多次深入民间,拜访草根布衣段干木,吃了闭门羹,仍然耐心等候。经常到陋室聆听教诲,虚心接受批评。以当学生的姿态,洗耳恭听隐士的讲学。这种谦逊,最终感动了对方,同意出山帮助他成就霸业。

正是这种屈尊移驾,如磁石一样,吸引了一批贤能,群星拱月在卫国的星空。他在位50年,拜卜子夏、田子芳、段干木为师,毕躬毕敬的求教。

他的这种做法,产生了连锁效应。李悝、翟璜、乐羊、吳起、魏成等来到,一支起自于基层的文武栋梁初步形成。这些平民的“士”,在政府与军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标志着世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

苏秦初次出道,游说诸侯。“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百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如此高规格的待遇,尝到了当“士”的甜头。

一个贫寒的的布衣范睢,只身一人来到秦国,谋求新的出路。《战国策》记录着这一事件。“范睢至秦,王庭迎。谓范睢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今者义渠之事急,寡人日自请太后。今义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身受命。躬窃闵然不敏,敬执宾主之礼”。首次礼节性会见,翌日深入交谈。“是日见范睢,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秦王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作为一个诸候国的君主,以跪地求教这种最高礼节,对待一个陌生的读书人,其求贤的诚恳态度,足以让人感动。这种举动,鲜有人能做到,而秦昭王做到了三跪求智,这正是他的过人之处。

据历史文献记载:阴阳家驺衍到燕国时,燕昭王闻讯,连忙出城迎接。亲自拿着扫帚为他扫地,怕灰尘落到他身上。请坐时,用自己的袖子,用自己的袖子将椅子抹一下,以示特别尊重。

燕昭王复国,面对残破的山河,如何报仇雪耻?在严峻的挑战下他把选用人才作为首要任务。他先征求了燕国贤士郭隗的意见。郭隗讲了一个死马与活马的故事,寓意从他身上开始,受到重视。强于他的贤者就会自然而然地到来。

毕躬毕竟地把贤者当老师,为之解决住房问题,还修筑了黄金台,筑巢引凤。燕昭王以实际行动,给予最优越的条件,做出了示范。消息传开,“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

爱才如命的燕昭,创造了一座文化地标,让后人仰慕。唐代诗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抒发了生不逢时的无限感慨。

二、超想象的任用

战国时,列国进行变法运动,有力地打击了贵族特权。诸侯国君主对官吏加强了控制管理,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业绩升迁考核督察考课制度。这一时期,选拢官吏的原则是“食有劳而禄有功”,即委以官职的标准,必须是对国家有功劳、有贡献的人。

韩非子提出:“宰相必起于州县,猛将必发于卒伍”,大体概括了战国时期各国任官的原则。注意从下层选拔有才能、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才,充实到官吏队伍。做官有治绩,再擢升提拔。李悝在魏国,吳起在楚国都是做了一段吋间的地方官,然后才提拔到相位上去的。

在这一时期,私人聚徒讲学的兴起,培养出来大批出身寒微的“士”。这批人就业的渠道三条:一是靠游说各国,推销自己。凭才能展示自己,获得了信任,成为那个时代的宠儿。商鞅、苏秦、张仪、邹忌、范睢、蔡泽等人都是通过游说,获得了卿相地位。二是通过当时的高官的推荐,进入仕途。翟璜向魏文侯推荐了吳起、西门豹、乐羊、李克、屈侯鲋等人,魏成子则进上了子夏、田子芳、段干木,成为魏文侯的老师。秦国魏冉推荐白起、吕不韦推荐李斯,赵国宦官令缪贤推荐蔺相如,走的都是熟人路线,都有连带关系。秦国有一条法律:“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范睢推荐的郑安平、王稽两犯了法,范睢也受到了牵连,受到处分。 三是公开招贤纳才,由诸侯国君进行面试,合乎条件者优先录用。乐毅、剧辛、邹衍等都是通过这种形式进入中央政府的行列。

这三种形式,不论哪种形式,虽然各有利弊,但却为贫寒的“士”提供了快速上升的通道,提供了更大、更高的平台。

在群雄逐鹿的时代,历史的大背景,各国争抢人才,为他们提供了最佳的机会。他们抓住了这个机遇,登上舞台,展示出自己的才华,演出了生动活泼的大剧。如果没有赶上这个时代,即使有苏秦、张仪的纵横家之才,也只能去当戏子,给人逗乐而已。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得好:“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发出这样无奈的感慨,空老于林泉之下。

在大变革时代,“士”都在寻找最利于自己发展的地方,瞅准最具有竞争力的诸侯,找准切入口,最适合自己的发挥的对象。怀着一腔抱着:“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最重的是,秦孝公非常相信他。一切大事,都交给他全权处理。出现阻力,秦孝公为他撑腰。“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这一段文字,表现他们君臣关系特别融洽,达到了良师益友的真诚境界。在临终前,准备把国家权力禅让给他,这种信赖,在当时鲜有。

甘茂是一位难得的将才,边是一位才智过人的谋士。他在秦国受到了人的诋毁逃出来,碰上了苏秦,两人交谈一番。他说明了情况,讲了一个故事。苏秦便为之奔走在秦、齐之间,为他重新获得了要职。

苏秦便奔走斡旋,西行说秦王:“甘茂,贤人,非恒士也。自居秦累世重矣,自己殽寨、谿谷,地形险易尽知也。彼若以齐约韩、魏,反以谋秦,是非秦之利也”。

苏秦指出了甘茂出走对秦的利害,说明甘茂的重要作用。对此,秦王说:“然则奈何”?苏曰:“不如重其贽,厚其禄而迎之。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秦王曰:“善”。与之上卿,以相迎之齐,甘茂辞不往”。

见此情况,苏秦又到齐国说项。苏秦谓齐王曰:“甘茂,贤人也,今齐与之上卿,以相迎之,茂德王之赐,故不往,愿为王臣。今王何以礼之?王若不留,必不德王。彼以甘茂之贤,得擅用强秦之众,则难图也”。齐王曰:善。赐之上卿,命而处之。

在军争天下的战国时代,军事人才,是一种战略资源,各国争先抢收。“一将功成万骨枯”,何况是久经沙场的指挥员,更是可热的紧俏。“奇货可居”,只不过是多一条渠道而已。用高待遇、高位置去吸纳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将军,是各国诸侯釆用的最基本的方式。

获得迅速上升的空间,达到理想的目标,还得遇上好,碰上好机会。如千里马不逢伯乐一样,终老于槽枥之间,当苦力度过一生,枉自仰天长啸。就是投奔到秦国,客卿们也有这种感叹。“舜虽贤,不得为天子;汤、武虽贤,不当桀、纣不王,故以舜、汤、武之贤,不遭时不得帝王”。这就是历史的真实写照,事物的本来面目,社会的客观规律。

应聘到燕国的乐毅,受到了燕昭王的重用,登台拜将,将全国的军事指挥权交给他。乐毅果然不负重望,东下齐城七十二,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到了燕惠王即位,中了齐人的反间计,临阵换将,解除了乐毅的兵权。乐毅见势不妙,连忙逃到赵国,赵王即封他为望诸君。

燕惠王听信谗言错了,反倒写信倒打一耙。对此,乐毅身同感受,回了一封信,坦陈了心迹,表示了自己的感觉:“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措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命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乐毅复信,讲了三层意思:一是燕昭王有超过一般诸侯的过人之处;二是燕昭发现人才,及时提拔到重要岗位上;三是对乐毅的破格晋升,起常规的任用,省略中间环节,让他的才华发挥到极致。连燕惠王都说:“先王举国而委将军”,有了这样的坐直升机,才有后来的辉煌。

燕昭王能够降低自己的身份,惊世骇俗恳求乐毅来燕为之驰驱。以大胸怀、大气宇任用乐毅。乐毅看到了这点,他在《报燕惠王书》中说:“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惬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小国诸侯”。

这种特殊待遇,赵、楚、韩、魏如法泡制,赵惠文王把相国大印授给了乐毅,楚、韩、魏也将联军指挥权交给乐毅,以便统一调度,配合作战。这种不拘一格的起用人才,在战国时期树立了典范。

有很多有识之士认为:在承平年代,如果按照现行体制,论资排辈,一个一个阶梯的上,在一个阶梯上停留五年左右,从二十几岁开始,爬行开郡一级,也许是四十岁以上的人,遑论进入正国级?从一个基层办事员起步,顺利的话,干到正县级,进入壮年,已经是石破天惊了。到头来,只能是“消残壮志,可惜流年”了。世称为“管乐之才”,与乐毅齐名的管仲,三十八岁就当上齐国宰相,成为正国级的*。乐毅上到这个位置,年龄大概也差不多。

“由来乱世多人杰”,非常年代,造就非常人才;非常举措,成就非常人才。许多出类拔萃的人物,往往在血与火的磨练中,登上了历史的巅峰。

三、超常规的发挥

有一句常话:你给我一个支点,就能撬动地球;你给我一个舞台,,就能演出一场大戏。任何人才的成功,离不开客观现实,离不开赖以发展的平台。没有支点,寻找支点;没有平台,搭建平台。

谁是支点,谁是平台。战国时的“士”们,也在苦苦思索,苦苦挣扎。建功立业,是“士”们矢志不渝的追求;显示扬名,也是“士”们的梦寐已久的理想。在这个大前提下,一旦俱备了条件,他们会拼命为之奋斗,以期达到预期的目的。

追求生命的价值,闪耀在历史的星空,是战国“士”们的人生准则;赌一把,无愧于生命的曾经,不白来人世一场,把生命发挥到极致,是他们的基本视野。不使生命湮没在茫茫的尘世中,是他们久违的渴望,不给自己留下遗憾的初衷。

创造机会,抓住机会;勇于挑战、勇于担当;在逆境中崛起,在逆境中飞翔。是战国“士”们的英雄气概,是战国“士”们的壮烈情怀。得到认可,就获得机遇,获得平台,就去超越自己的极限,创造自己生命的奇迹,谱写生命的乐章。

十二岁的少年甘罗,就开始了建功立业的起步。《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一文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秦王把河间封给吕不韦,吕不韦便产生一*,扩大封地。为了有依托,便推荐将军张唐到燕国做宰相。张唐因攻赵时*人过多,怕被人报复,不敢前往。这时,甘罗主动站出来,表示:“臣请行之”。毛遂自荐,自愿去说服张唐。

对于甘罗的举动,吕不韦哪里相信,一个黄齿乳臭小儿,怎么能执行这项任务?呵责道:“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耶”?甘罗答道:“夫项槖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到达目的地,甘罗向对象反复陈明利害,张唐被他说服,同意前往。呂不韦办不到的事情,甘罗办到了。

紧接着,甘罗又对吕不韦说:“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再次请命打先锋,见赵王,赵王郊迎。他便对赵王说:“燕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秦、燕不相欺,则代赵危矣。燕、秦所以不相欺者,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矣。今王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如强赵攻弱燕”。

分析形势,说明实情,让赵王割五城以广河间,并使赵在攻占燕上谷郡之后,让秦国分享了胜利果实。

小小的甘罗,为自己争取机会,争取发挥自己的才智,表现出来非凡的能力。创造了为秦国不用兵而得地的经典,传为千古佳话。

在国家危难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奉献自己的才华,将潜在的能力,平时看不见的内功释放出来,得其所归。让世人惊叹。平时不显山露水,关键时刻竟然是超世是超世之才,所有的人,都刮目相看。

姚贾就是这样的人,用实际业绩赢得尊重,用功勋赢得位置。据《战国策》记载:“四国为一,将以攻秦。秦王召群臣宾客六十人而问焉,曰:四国之一,将以图秦,寡人屈于内,而百姓靡于外,为之奈何?群臣莫对。姚贾对曰:贾愿出使四国,必绝其谋而安其兵。乃资车百乘,金千斤,备以其衣冠,带以其剑。姚贾辞行,絕其谋,止其兵与之交以报秦。秦王大悦,贾封千户,以为上卿”。这真是“江上有奇峰,锁在云烟中。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

有些地位很低的人,却很有远见,目光如炬,洞察着将来。他的预见,他的做法,都被后来的的事实所验证,雄辩地证明,他的高瞻远嘱,达到未雨绸缪。

齐人有冯谖者,只不过是孟尝君的三千门客中的一个普通食客。初来乍到,也没有受过孟尝君的重视,周围的人也看不起他。

在这种环境中,吃着粗劣的饭食。不时弹铗发出“食无鱼”、“出无车”、“无以家”的感慨,旨在引起孟尝君的关注,也在考察孟尝君的待客是否真诚。

孟尝君善待冯谖,而冯谖却在擘画着如何回报。“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孟尝君改变了态度,抱歉地说:“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

“于是约车治装,载劵契而行。辞曰:责收毕,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一问一答,都非常巧妙。冯谖到薛,便打着孟尝君的旗号,矫命焚烧债劵,为孟尝君“买义”。回来复命,孟尝君一肚子不舒服。后来,孟尝君回到封地,老百姓百里相迎,才领悟到冯谖为他办了一件大好事。

设法为孟尝君恢复相位,冯谖还游说梁王;为使孟尝君终身无祸,冯谖谋画在雪建立宗庙。三窟经营,让孟尝君看到冯谖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智者,不同凡响的人物。

真正的人才,从不贪天功为己有,更是推功于同僚,作贱于自己。这是一种隐形的力量,巨大的潜力,看不见的实力。一旦释放出来,是常规的发挥,如核爆产生的冲击波,这种洪荒磅礴,让人莫测。

魏国名将公叔痤,就是一位充满智慧的人人物。在取得浍北之战胜利以后,他冷静地分析获胜的原因正确看到吳起的政治思想工作,巴宁、㸑襄对克敌制胜所起的重要作用,不居功自傲,不把一切功劳掛在自己账上。

《战国策》记载:魏公叔痤为魏将,而与韩赵战浍北,禽乐祚。魏王说,迎郊 ,以赏百万田禄之。公叔痤反走,再拜辞曰:“夫使士卒不崩,挠栋而不辟者,此吳起余教也,臣不能为也。前脉地形之险阻,决利害之便,使三军之士不迷惑者,巴宁、㸑囊之力也。县赏罚于前,使民昭然信之于后者,王之明法也。

他的这种谦虚自处,在胜利面前,肯定战友协同配合的功劳,加强部队的内部团结一致,得到魏王的赞赏:“公叔岂非长者哉!既为寡人胜强敌矣,又不遗贤者之后,又不掩能士之迹,公叔价可无益乎”!

老子云:“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己与人,己愈多”。公叔就是这样的人,当之无愧!

吳起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还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魏武侯派他镇守西河,使边塞铜墙铁壁,坚不可摧,挡住了秦军东进的道路,成为东方六国的堡垒。

他是一位有政治眼光,洞悉天下大势,性情率真的人。在与魏武侯的对话中,纠正魏武侯凭借山河之险,可以高枕无忧的观点,尖锐指出大夫王错随声附和,讨好君王,造成误导的错误作法。

他说:“河山之险,不足保也;伯王之业,不从此也。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北,而衡山在其南。恃此险也,为政不善,而禹放逐之。夫夏桀之国,左天门之阴,而右天谿之阳,庐、睪在其北,伊洛出其南。此天险也,而为政不善,而汤伐之。殷纣之国,左孟门而右漳、釜,前带河,后被山。此天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武王伐之。且君亲从臣而胜降城,城非不高也,人民非不众也,然而可得并者,政恶故也。由是观之,地形险阻,奚足以霸王矣”!

魏武侯听了他的真知灼见的话语,无不佩服得五体投地,说:“善,吾乃今日闻圣人之言也!西河之政,专委之子矣”!吳起到任,果然不负重托,把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深得民心拥戴。

四、超时空的影响

经过春秋时代的百家争鸣,讲学风气的盛行,各家兴办塾学,培训了一批又一批的学子,即“士”阶层,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到了战国时代,不仅仅是文化的春天,而且是人才的春天。

在当时的人才市场上,以鬼谷子门下弟子们,纵横家学说异常活跃。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他们捷足先登,纷纷走进各国的世界,跃跃欲试一下自己的才华。苏秦、张仪等就是他们中的典型代表。

而法家富国强兵、奖励耕战的思想更受人欢迎。各国君主将法家人物吸收到国家机关,进入实质性环节中。李悝、商鞅、吳起分别在魏文侯、秦孝公、楚悼王支持下,大刀阔斧进行了变法,开创了法家登上政治舞台的新局面。

这两个门派的弟子们,在战国时期活动,留下了历史性痕迹,在华夏大地,如一道轨辙,延续扩大各领域。在外交上的合纵连横,至今仍然交叉在地球上的经纬线上。以法治为核心的理论,被后来的欧美国家所借鉴,走向现代文明的蓝图范本。这两派的思想学说,早已跨越了时代、跨越了国界,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通真理,获得了广泛的认同。

养士,是战国时期的一种风气。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秦国的信陵君的门客多达千人。其它各国大夫都不同程度收罗了一批门客,作为人才的储备力量,不时向国君推荐。在他们身边,不乏有口若悬河的辩士,运筹帷幄的谋臣,武艺高强的侠客等,成为各类人才的蓄水池,国家战略建言献策的智库。国家拿钱养一批人,为国家发展需要服务。

战国时期的“士”们,在思想上是非常开放,在行动上都是积极进取的。他们不拘泥于现实的模式,不囿于儒家的思维,以实现人生的价值为目标,竭尽全力的去拼搏,达到人生无悔。

苏秦作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游说诸侯,坦陈各种各种利害,让对方心服口服,就是非常讲究实际,不搞虚无缥缈的空谈单刀直入直切主题。

靠嘴巴吃饭的辩士们,他们摈弃“空谈误国”的信条,在外交活动中直接与国家利益挂钩,谁不心动?他对燕王说:“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可乎”?提出这种疑问,燕王曰:“可”。他却说:“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 。他马上反驳说,有这样的臣子,我就不会来事奉您了。

苏秦尖锐指出:“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君以自覆为可乎”?安于现状,不求进取,那么:“则齐不益于营丘,足下不逾楚境,不窥边城之外…”谈到家庭,他很实在地说:”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苏秦坦率地说:“足下皆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

纵横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张仪,首创了“连横说”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加入秦国集团,得到秦惠王的赏识,封为相国。为了达到目的,张仪不惜一切,只讲结果,不问过程。张仪的连横亲秦,推动东方各国向秦靠拢,为秦的统一,作了先导。

张仪还导演了拆散齐楚联盟,让六百里地作诱饵,让楚怀王上钩,以为天上掉下馅饼,与齐绝交使楚陷入了孤立地位。张仪又巧变戏法,将六里变成六里,楚怀王中计,大怒。不听陈轸、屈原的劝阻,兴兵伐秦,在秦、齐、韩联军的攻击下,打得大败。

商鞅在年轻的时候,就喜欢读李悝的著作,魏国的宰相公叔痤,就看出他有治国的相才,向魏惠王推荐了他,未被釆纳。便来到了秦国。他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乜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倡导:“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这种历史进化论思想,指导着秦国变法。

在秦孝公的任命他为左庶长,颁布了《垦草令》,为变法拉开了序幕。变法的主要内容是重视农业生产,削减贵族官僚集团的特权,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重塑耕战的价值观。秦孝公又任命他为大司造,开了第二次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是废除世卿世禄世袭制度,实行按军功奖励,为普通人上升提供了空间,实行郡县制,官吏由国家委派,按照重刑厚赏来治理国家,形成良性循环。废井田,开阡陌,推动户籍制度实行,成年子女必须单独立户,成为国家的纳税人。他制定的一列制度,为秦无敌于天下,最后统一中国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范睢是一个过渡人物,为秦国强大,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最终完成统一起了中间桥梁作用。一位出身贫寒、足智多谋的政治治家,在见秦昭王时,对外提出了“远交

近攻”,对内釆取“强干弱枝”方针,废除太后,加强王权,将四大贵族赶出函谷关外。主张联合齐国,将韩、魏作为兼并目标战略,秦昭王拜他为客卿。他提醒秦昭王,加强中央集权,解除母党禁锢,釆取一系举措,达到预期目的,秦昭王拜他为相。

在长平之战中,运用反间计,使赵起用无实战经验的赵括替代廉颇为将,让白起大败赵军,为秦东进扫清了障碍。他又推荐蔡泽接替自己的相位,顺利完成权力交接。

苦难是人生的课堂,成才的人必须在风雨中经受住考验。不让子女成为温室的花朵,走出家门,去接受社会的测试,也是父母的课题。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赵策的一篇文章,作为语文教材,列入课文,寓意自不同于一般。列入《古文观止》,可见一斑。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教育意义自是非凡。

如何培养优秀的接班人,一直是诸侯君主心中的困惑。而这篇文章却回答了这个问题。

本文是大臣劝谏的优秀篇章之一。讲的是在公元前265年,秦国攻打赵国,主政赵太后向齐国求救,却又不想将自己小儿子长安君作人质。众大臣劝说无效,触龙运用他的聪明才智,说服了赵太后。

紧紧围绕着这个主题,以对话的形式展开,重点放在触龙进谏的说辞上。说辞分五步进行,先关心太后生活起居,其次谈自己溺爱小儿子的心态,拉近距离,三谈燕太后爱女,从而转入正题,开始委婉批评赵太后: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以膏腴之地,多予以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触龙讲了三层意思,一是长安君必须经受磨练,二是必须做出成绩,三是必须服众,才能当之无愧。没有这三条,后果将很危险,为赵太后敲了警钟使赵太后幡然醒悟。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文章的结尾,提醒世人:对子女的骄生惯养,坐享其成上辈的饕餮盛宴,只能是害了他们。“后人自有后人福,莫与后人不做牛马”。不能让自己的儿女永远长不大,让他们经风雨,见面,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这才是真理。这个课题,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有普遍意义。

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取得胜利的时候,不受封赏,这样的人,才是古今高士,民族的精魂。在历史上鲜有这样的人物,高洁脱俗的气质,闪亮在五千年长河中,最耀眼的明星。

《鲁仲连义不帝秦》,是《战国策》中最能代表民族风骨,补钙工程之作。超然于俗世的情操,让那些平时高高在上,道貌岸然的文武大员们,为之汗颜,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鲁仲连是齐国的高士,游历到了赵国,碰上了秦国围攻赵国首都邯郸。听说魏国想让赵国尊秦为帝,就去找平原君理论,平原君说明原因,他找到魏国来使客将军辛垣衍,让对方发表意见,自己再谈看法。

文章通过写赵国相平原君方寸大乱,魏国来使辛垣衍见识浅薄,鲁仲连的慷慨陈词,塑造鲁仲连的深明大义,豪气冲天。

针对当时惧秦的气氛,鲁仲连列举了如下事例,透析了“惧恶”的下场: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纣,纣以为恶,醢鬼侯。鄂侯争之急,辩之疾,故脯鄂侯。文王闻之,谓然而叹,故拘之于牖里之库百日,而欲令之死”。

接着,鲁仲连又讲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齐闵王将之鲁,夷维子执策而从,问鲁人曰:子将何以待吾君?鲁人曰:吾将以十太牢待子之君”。夷维子要求以天子的规格接待,鲁人听说,立马关上城门。

无奈之下,只有借道邹国。恰逢国君去世,齐闵王去吊唁,让夷维子传话,要求改变灵柩方向,天子才能南来。邹国大臣坚决不同意:“必若此,吾将伏剑而死”!“故不敢入邹”。遭到如此拒绝,鲁、邹两国对无理的要求,表现了铮铮的铁骨。

有比较,才有鉴别。鲁仲连坚锐地指出:“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国,俱据万乘之国,交有称王之名,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

一席话,说得辛垣衍急忙站起来,连连拜谢。表态:“始以为先生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清去,不敢复言帝秦”。

秦国听到消息,下令军队后撤五十里。恰逢魏公子无忌夺得晋鄙的兵权,率军前来支援,击退秦军。平原君赏赐鲁仲连,他始终不接受。又摆宴席,送上千金酬谢,鲁仲连说:“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

于是,他告别平原君而去,从此,再也没有露面。李白是鲁仲连的粉丝,他有诗赞曰:“齐有倜傥生,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未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坦荡人,拂衣可同调”。普通人物的杰出才华,高尚品德,为很多文人所崇尚,心中的偶像,超越了那些显赫的人物,展示了人格魅力。

小国与大国的博弈,是一场不对等的外交斗争。如何维护国家的尊严,利益不受侵犯,考验小国外交家们的超寻常的外交才干,超寻常的外交胆略。在谈判桌上的灵机应变,现场交锋发挥的智慧。

在学校读书时,就读过《唐睢不辱使命》这篇课文,印象特别深刻。一个小国的外交官,受命出使秦国。面对强横的秦王软硬兼施,从容应对箭拔弓张的形势,冷静头脑头脑去战胜诡谲风云。在秦廷慷慨陈词,不惜以生命相搏,最终征服秦王,放弃对安陵君的土地吞并的意图,长跪致歉表达对这位小国外交官的景仰。

秦王以换地为由,气焰嚣张地威胁安陵君,以一霸独大的身份极度狂妄。唐睢初见秦王时,不卑不亢地回应了秦王的刁难;当秦王“怫然大怒”,对他进行恐吓:“公亦闻天子之怒乎”?他镇静自若地看待秦王耍威风的把戏。

当秦王使出浑身解数,企图在气势上压倒他:“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他以雄辩的语言,大侃士之怒三种状态:“”慧星袭月、白虹贯日、苍鹰击于殿上”。

敢于以硬碰硬,压倒色厉内荏。直视当前,直抵当面:“若士之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话未落音,拔剑而起”。摆出了以死相拼的架式,见此,秦王不由“色挠”,急忙“长跪而謝”说好话:“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睢顶天立地的形象,树立了小国外交的风骨,钢铁般的的意志,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塑造了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谱写国家的正气歌。汉武帝时期的苏武牧羊,就是唐睢精神的延续。

五、超残酷的扼*

“木秀于林 ,风必摧之”。杰出人才的出现,势必引起很多人的嫉妒。这种嫉妒,既有同僚的明枪暗箭,也有上司的阴谋绞*。残酷程度,自不言而喻。

就是在战国时期,急需用人的关头,也不时发生这样的事情。在战国的舞台,官场的生态环境有明的绞架,有暗的陷阱,在这个场面上混,如走到绞肉机旁一样,随时都会血肉模糊。走在这条路上,随时随地都会踩着地雷,让人血肉横飞。

怕人家跑到自己前面去了,抢了自己的位置,就出阴招,使绊子,射暗箭,釆取不正当的手段,消除竞争者。为了扫除自己仕途上的对手,釆用打小报告,出歪主意,在君主面前抵毁潜在的障碍,排斥异己,为自己上升、保住现有的位置。

张仪与陈轸同事秦惠王,却是冤家对头,情同水火的死敌。在张仪看来,把陈轸置之于死地,才能消除心头的隐患。最起码的把陈轸挤走,自己才放心,在秦国高枕无忧。

他一直在借口,以莫须有的罪名把陈轸干掉。他向秦惠王说:“陈轸为王臣,常以国情输楚,仪不能与从事,愿王逐之。即复之楚,愿王*之”。张仪下了狠心,非把陈轸整死不可。幸好,秦惠王不赞成张仪的作法,依然善待他,保全了性命。

范睢贫寒时,在魏国中大夫须贾府上做门客。在随须贾出使齐国,在朝堂上须贾受到齐襄王的呵斥。范睢站出来义正严辞的辩护,赢得了齐襄王的尊重,格外欣赏这位年轻人。却引来了须贾的恼怒嫉恨,报告魏齐,这还了得,怎么能在外影响超过自己。便诬陷范㫿通齐卖魏。命人往死里打,皮开肉绽,骨头打断,他们还在饮酒取乐。见没有声音,已经奄奄一息,便丢在野外。在魏国人郑安平的帮助下,通过秦国使者王稽,逃到了秦国。

当别人取得成绩,受到嘉奖的时候,有的人心里特到不舒服,总想找岔发泄不满情绪。为了阻挡别人前行的步伐,散发谣言惑众,在上级面前,妄自推测别人的出发点,以期取得信任,抬高自己,打击别人的目的。以互相倾轧、钩心斗角为特色的官场陈规陋习,延续着人性的悲哀。

在荆、吳、燕、代四国联合攻秦时,竟无一人出来承担国家危难。姚贾主动站出来,往返于四国之间,打消了四国出兵攻秦的念头与之缔交友好。秦王非常高兴,封千户侯,拜为上卿。

这时候,韩非心态就不平衡了。釆取诽谤的办法,揭人短处:“贾以珍珠重宝南使荆吳,北使燕、代之间三年,四国之交未必合矣而珍珠重宝近于内,是贾以王之权,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愿王察之。且梁监门子,尝盗于梁,臣于赵而逐,取世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与同知社稷之计,非所以厉群臣也”。企图扳倒有功,用心巳经昭然若揭。

秦王将信将疑,召见了姚贾。问道:“我听说你带上我的财物,去交结诸侯,有这么回事吗”?姚贾回答:“有”。秦反问:“那你还有什么脸再来见我呢”?姚贾立即回答说:“曾参孝敬父母,天下都愿他做自己的儿子。伍子胥忠于国家,天下君王都愿他做自己的臣子。会绣花的姑娘,天下小伙子都愿娶她配偶。假使我不忠于自己的君王,四国君王怎么会相信我呢”?

他接着说:“如今我忠于您,却得不到信任。我不到四国,怎么能谈妥事呢?当时,夏桀听信谗言,*掉猛将。商纣听信谗言,*掉忠臣,这两个君王导致了身死国亡。如今您听信谗言,就不会再有人替您效劳了”。

姚贾针对秦王的疑惑,进一步指出:“故人主不取其汚,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故所以存社稷者,虽有外诽有不听,虽有高世之名,无咫尺之功者不赏。是以群臣莫敢以虚愿望于上”。

宁可把英才埋没,也不愿推荐给别人,壮大对方的力量,这是普遍的现象。这种扼*人才的心理,象瘟疫一样蔓延。自己不用贤才,但又不好算邻国,宁可浪费,也不留给别人。这种灰暗的心灵,大有人在。

在战国初期,魏国曾是最强的国家。到了魏惠王时,开始走下坡路,国弱由强转弱。究其原因多方面是多方面的,而不用人才,排斥人才,迫使人才出走,是一个重要原因。

经过严重的挫折与失败,该有所反省:“魏公叔痤病,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即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痤对曰:痤有御庶子公孙鞅,愿王以国事听之也;勿使出竟”。王弗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谓寡人必以国事听鞅,不亦悖乎”!

听不进去,不愿放下架子,结果出来了。“公叔痤死,公孙鞅闻之,己葬,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秦果曰以强,魏日以削。此非公叔悖也。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他后悔没有任用公孙鞅,还是后悔没有*了公孙鞅呢?这个谜团,是让人废解、难以猜测的悬念。

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魏惠王放不下一人独断、自己说了算的至尊,不知天高地厚的自以为是。不愿接纳公叔痤向他推荐的贤才公孙鞅,终于付出了丧师失地的惨重代价。

屈原将英才比喻美人。郑袖是楚王的宠妃,他妒忌魏国新来的美女,大做表面文章,装作很喜欢的样子,送给衣服云饰等获得楚王的信任:“今郑袖知寡人之说新人也,其爱甚于寡人,此孝子所以事,忠臣之所以事君也”。

设局下套,巧施毒计,不让魏国美人得宠。先用关心呵护,骗取魏国美人信任。口蜜腹剑,两面三刀,制造机会,让新人见到楚王掩鼻而过,楚王问原由,她便说:“其似恶闻君王之臭也”。借刀*人,使新人受到残害。郑袖的外表美丽,心如蛇蝎,阴险歹毒,实在令人发指。

在官场上,不乏象郑袖这样的人,用各种阴谋诡计,残酷地迫害贤才,以维护自己的地位。象郑袖这样的小人,佯装的伪君子,往往很多人难以识破,在微笑中隐藏着*人刀子。

在战国时期,诸侯国为了在别国培养自己的势力,往往推荐自己的意中人去担任要职。人才流通,本来是件好事。但是,各国利益需求不一样,考虑到自己的时候,这种想法就异化了。

楚怀王向范环提出,应当推荐谁出任秦相的问题。王曰:“寡人欲置相于秦,孰可”?对曰:“臣不足以知之”,王曰:“吾相甘茂可乎”?“不可”。王曰:“何也”?曰:“上蔡之监门也,大不知事君,小不知处室,以苛廉闻于世,甘茂事之顺焉”。

范环分析说:“故惠王之明,武王之察,张仪之好谮,甘茂事之,取十官而无罪。茂,诚贤者也”。

对于这样的贤者,为什么不推荐给秦国为相呢?范环深明国家长远,他直接了当的说:“然而不可相秦,秦之有良相也,非楚之利”。不把好人才送给别国,扩大别国的战略资源,范环似乎不无道理。

他继续提醒楚怀王:“且王尝用召滑于越而纳句章昧之难,越乱,故楚南塞瀬胡而治江东。计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乱而楚治也。今王以用之于越矣,而忘之于秦,臣以为王巨速忘矣”!

在范环看来,应当支持公孙郝,而不能支持甘茂。因为甘茂是贤才,他在秦国得势,对楚国不利。公孙郝是秦王的亲信,碌碌无能,是地道的蠢才、庸才。让邻国用这样的窝囊废,楚国才有希望;反之,邻国用贤才,对自己的国家将构成威胁。范环对公孙郝很了解,说得很透彻:“夫公孙郝之于秦王,亲也。少与之同衣,长与之同车,被王衣以听事,真大王之相己。王用之,楚之大利也”。邻国用宦官当政,对楚国才是最有利的。宁可扼*邻国的英才,让邻国的奴才当道,才能给自己的国家带来发展机遇。

“世有千里马而后有伯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推荐贤才,选用贤才,对国家、对人民都是一件好事。可是,在封建社会里,做官的人要做到这一点,却是十分困难的。一方面贤才有独特的见解,不会人云亦云,也不听话,不好驾驭;二方面贤才超过了自己,将影响自己的地位与前途。让贤才当自己的垫脚石可以,让贤才成为自己的拦路虎,万万不可。怀这种私心,只图私利的人,怎么能做到无私进贤呢?这种隐形人才*手,比砒霜还毒的慢性细菌病毒,古今以来,都非常猖獗。《战国策》中,有一篇《苏子谓楚王》文章,很值得玩味,去思考人才问题:“今王之大臣父兄,好伤贤以为资…臣愿无听群臣之相恶也,慎大臣父兄,用民之所善,节身之嗜欲,以百姓”。

千百年来的惯性思维,人的利己劣根,很多人难于战胜世俗。苏子解剖了心灵深处的秘密:“人臣莫难于无妒而进贤。为主死易,垂沙之事,死者以千数。为主辱易,自令尹以下,事王者以千数”。

真正测试人性的是什么呢?真正检验仕宦的品德的是什么呢?什么样的人才能配得上“德能配位”的称号呢?

苏子拿出了标尺衡量,宦海人物:“至于无妒而进贤,未见一人也。故明主之察其臣也,必知其无妒而进贤也。贤臣之事其主也,亦必无妒而进贤。夫进贤之难者,贤者用且使己废,贵且使己贱,故人难之”。这是熊掌与鱼不可兼得的抉择,只有勇于牺牲自己利益,战胜自己的贪权恋栈,做到象范蠡那样,功成身退的人才能做到。

大材小用,高才低就,是一种普遍现象。千里之才当百里之才用,百里之才屈就于十里之用,是人才的浪费,这种现象,普通存在。在歌舞升平中,更为明显。

《汗明见春申君》的交谈中,用老骥拖着盐车上太行,白汗流成黑汗,无处倾诉的现状。比喻贤士怀才不遇,才非所用的悲愤心情,满腔抑郁。老骥一遇到伯乐,就激动得昂首长嘶,声动九天。

文章借汗明之口,发出了悲壮的呼唤:“夫亦闻骥乎?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坂迁延,负辕不能上”。在艰难中苟且性命。

有一天“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而幂之。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大概汗明身同感受,便借题发挥对春申君说:“今仆不肖,厄于州部,堀穴穷巷,沉洿鄙俗之日久矣,君独无意湔拔仆也,使得为君高鸣屈于梁乎”?贤才不遇,英才埋没,能不鸣不平吗?在战国时期是这样,在纸醉金迷、灯红酒绿中,老骥还能仰首而鸣吗?只能被当作噪声排除在外了。

“高处不胜寒”,那些处在权力巅峰的英才们,却隐藏着巨大危险。“才高遭妒,功高震主”。在战国时“兔死狗烹”的事例,时常发生。周边群臣的诽谤,君王的猜疑,作为主要对象与目标,处在旋风囗上,浪尖顶端,如履薄冰,随时随地发生着莫测风云,想躲也躲不开飞来横祸。

进入这个环境,身不由己。非超世脱俗的高士,一般人在劫难逃。在很多人看来,官场也是赌场,官场也是刑场,看谁的运气如何。冥冥中,充满着莫测,难料的生死茫茫。

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一生无虞,平安地渡过官海。事物的发展,不是以个人的意愿为转移的。各国诸侯也是扼*人才的刽子手,埋葬功臣的作俑者。商鞅帮秦孝公奠定了强秦基业,使秦无敌于天下,最后被车裂。一代名将白起攻楚,韩、魏、赵被其慑服,起秦帝业之势,却被赐死。吳起替楚悼王进行改革,废除冗员及贵族特权,将疆土南到杨越,北至陈蔡,还是被*害。伍子胥帮助吳王打败了楚、徐、齐、鲁,使吳成为一霸,却被赐死。大夫文种,为越王垦草创邑,辛辛苦苦率领全国开荒种谷,策划打败了吳国,让越国称霸。这样忠诚的人,逃避不了被勾践*害的命运。春申君任楚令尹二十多年,联合秦,韩、赵、魏、齐,保持边疆稳定,又援赵灭鲁,使楚考烈王在诸侯中威望大增。楚国重新强大起来。讵料,在宫廷的权力角逐中,祸不期至,被人*害。秦相吕不韦、李斯也只能落到悲惨的结局。

在官场一茬又一茬的割韮菜中,淘汰出局的不计其数。侥幸生存下来的,只能是凤毛鳞角。蔡泽见范睢时,说了一句中肯的话:“此所谓信而不能诎,往而不能反也…让贤者受之,必有伯夷之廉…而有乔、松之寿”。应验老子的预卜:“祸兮福所倚 ,福兮祸所伏”的至理名言。

六、超远程保护

人才,是国家最宝贵的战略资源,如粮食一样,是保障国家强大的镇海神针。而坚持人才第一的战略方针,是一场马拉松比赛,谁能始终如一坚持到底,谁就能赢得这场长跑的胜利,夺得冠军的宝座。

时间,考验着每个国家是否一代接一代地贯彻落实下去。营造良好的选人用人环境,不因人亡而政息。在几百年间,人才的链接不出现断层,每一代躬行着自己的使命,撰写自己生命中的华章。

纵观战国时期的人才史,秦之所以能够崛起,以压倒性优势战胜东方六国,就在于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保持政策的一贯性。中间虽然出现一些小插曲,有些杂音,但却因此而改变方向。

保护来到秦国人才的生存空间,让招贤纳士,引凤筑巢成为一个制度。保持长期稳定,对外赢得了良好的口碑,秦国人才在各国“士”的心中,是一个叫得响的品牌。历代秦王始终不渝地干下去,实现理论与制度的创新,让人心驰神往,人才不断地来到秦国。他们把秦国看成实现自己理想的绿洲,达到人生目标的第二故乡。当一批又一批的人才,把秦国当作孵化梦想的圣地的时候,秦国已经信心百倍,胜券在握,无敌于天下了。

秦国作为最大的人才吸纳国,得益于每一代的秦国君主,远见卓识。他们高屋建瓴,毫不动摇地为人才来秦保驾护航。他们致力于打造秦国百花园中,永远是春天,缤纷五彩,芬芳袭人的景色。让秦国的人才之树,如松青柏翠,蓊郁着氤氲淑气。

李斯写了一篇《谏逐客书》,追溯了春秋时期秦国用人的历史,吸引外来人才,改变贵族固化,所取得的成就:“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䞿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一份穆公的成绩单,激励着后来,如何再创辉煌。

他话题一转,列举战国时期的用人新亮点,三个人各有千秋。一是:“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二是:“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臬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至今。三是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皆以客卿之功”。

如何对待外来人才,秦国君王们以制度坚持下来,形成一种社会风尚:以爱才为荣,妒才为耻。对外来人才,全程保护,才有现在的气候。他进一步总结指出:“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贤才不论来自各地,为我所用。来到自己身边,就是左右手,应该格外珍惜。李斯打比喻说:“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

有广阔的胸襟,才能成就强大。他向秦王坦陈:“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此五帝、三王之未有也”。

对于盲目排外,驱逐来秦的“士”这股冷空气,李斯尖锐地批评:“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粮者为。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王没有刚腹自用,读了李斯的信,虚心接受了意见,收回成命。

不被流言蜚语所左右,有主心骨,善于看清事物的本质。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又符合客观实际,秦国有不少这样的君主,才能继往开来。

英雄不问出身,只要能干事,干成事,就给予信任。哪怕家庭有些缺陷,照样给予建功立业的机会。在秦王看来,只要为我用,把事办成功,照例受奖,给予相关职务。思想够解放,眼光还是很前瞻。对于那些一味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对贤才排挤态度的人,也釆取相应措施,进行必要制裁,为优秀人物登台铺路。

秦王对姚贾说:“子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姚贾说:“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儲不庸,文王用之而王。管仲,其鄙之贾人也,南阳之弊幽,鲁之免囚,桓公用而为伯。百里奚,虞之乞人,传卖以五羊之皮,穆公用之而朝西戎。文公用中山盗,而胜城濮”。

不计所用之人的缺点,最大限度地发挥长处,才是高明的智慧。姚贾说:“此四士者,皆有诟丑,大诽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以立功。……故明主不取其汚,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故可以存社稷者,虽有外诽者不听。虽有高世之名,无咫尺之功者不赏。是以群臣莫敢以虚愿于上”。耳朵根子硬,不听杂言碎语,只要为我所用,能建功立业,何必去计较那些细节呢?

从秦穆公到秦始皇,秦国用了300年间,大肆收罗吸纳各国人才入秦,打破贵族垄断国家重要部门的现象,为寒门“士”提供岗位,释放人才红利。李斯对秦人才红利,滚雪球般丰收,作了精辟的总结。刺激了秦国一如既往地招才纳士,全程护航。

秦国人尝到到了人才学的甜头,更是如饥似渴地

打破贵族垄断,这样的一本万利的事,谁不干呢?所以的君主们,很热衷于人才对外开放,虚位以待英才的登台。让别人去干大事,成大业,自己坐享成功,岂不高哉!把好位置统统的腾出来,包给外来务工人员去做,比较一下,谁是千里马,自然明白了。这种赚钱的买卖,暴利生意经,成为秦国的秘密武器,心照不宣了。

秦人目光远大,请人替自己掘金,让财源滚滚,又收获了土地。由一个偏僻的穷国,经过外来户的打拼,借力生力,跻身到七雄最强,嬗变为一霸独大。让那些抱着权力不放的贵族国家,尸位素餐,黯然失色,退出历史舞台。,

让我们看看齐国,是怎么用人不疑,最终取得胜利的。相信部下,不为谣言所迷惑,关键时,有定盘星,这是成功的前提。

齐国攻燕,统兵的将领是章子,秦救燕国的援军,即将到来。齐威王让章子带兵迎战。在战斗期间,“与秦交和而舍,使者数相往来,章子为变其徽章,以杂秦军。候者言章子以齐入秦,威王不应”。有人造谣说,他投入了齐国,齐威王没有理会。

不久,侦查人员说他带兵投降了齐国,齐威王依旧没有当回事。“有此者三。有司请曰:言章子之败者,异人而同辞,王何不发而击之?王曰:此不叛寡人明矣,曷为击之!

坚定不移地相信属下,不为流言所惑。为属下撑腰,只等待凯旋。果不出所料:“顷间,言齐兵大胜,秦军大败。于是,秦王拜西薄之臣而谢于齐。左右曰:何以知之?曰:“章子之母得罪其父,其父*之而埋马栈之下。吾使章子将也,勉之曰:“夫子之强,全兵而还,必更葬将军之母”。

对这件事,章子自有主见。他回答说:“臣非不能更葬先妾也,臣之母启得罪臣之父,臣之父未教而死。夫不得父之教而更葬母,是欺死父也,故不敢。夫为人子不欺死父,岂为人臣欺生君哉”?对臣下品性的了解,笃定无疑,对战争的胜利,起了关键作用。齐国有这样一位贤明的君主,那么远程信任臣下,当然有胜算的把握。

能够容得下人,听得不同意见,国家有这样的贤才,才能成气候。齐国孟尝君不失这种气度。鲁仲连与孟尝君的谈话,就包涵如何对待别人的缺点与长处:

“孟尝君有舍人弗悦,欲逐之。鲁仲连谓孟尝君曰:猿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耨,与农夫居垄田之中则不若农夫”。

鲁仲连说明道理:“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别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

鲁仲连指出此举带来的危害:“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孟尝君曰:“善哉”!乃弗逐。

在孟尝君的门下,可谓藏龙卧虎。齐国将与韩、魏联合抗秦,派公孙弘到秦国探听消息。到了秦国,秦昭王对孟尝君不满。公孙弘说:孟尝君爱才,有看不见的隐形力量。他故意向秦王透露一个信息:“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得志不惭为人主,不得志不肯为人臣,如此者三人;而治可为管商之师,见义听行、能致其如此者五人;万乘之严主也,辱其使者,退而自刎,必以其血洿其衣,如臣者十人”。孟尝君门下有这样的人才队伍,让秦昭王羡慕不已。

到了齐王建时,是个庸才。雍门司马和墨大夫,向他提出:“齐地方数千里,带甲数百万…王收而百万之师,使收楚故地,则武关可入矣。如此,则齐威可立,秦国可亡”的战略蓝图,他不听,却信了秦国派来使者陈驰的话,给五百里土地,到了秦国被流放饿死。出了一个蠢蛋,国家就葬送了。

楚国的疆域广阔,在七国中首屈一指。楚国的物产丰富,人才众多。吳起辅佐楚悼王变法,得罪守旧贵族,惨遭横祸。春申君扶持楚考烈王,上书秦昭王退兵,护送楚太子回国,援赵灭鲁,却被小人李园坑害。留在楚国的人才得不到重用,到了楚襄王时,爱幸侫臣,导致连首都也沦了。

权力带来财富,财富带来美食,美食会带来骄奢。绝对权力,造成绝对腐败,长此下去,亡国在所难免。到了楚国晚期,贵族控制着朝政,楚怀王不听陈轸、屈原的劝阻,被张仪欺骗,入秦许诺五百里土地,沦为囚徒。

赵国曾经是战国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至赵武灵王时,实行胡服射骑,沿阴山修长城,疆土囊括河北、山西大部分,内蒙阴山以南部分。成为东方六国最强大的国家,与秦数十的逐鹿,阻止强秦东进的步伐。赵慧文王任用廉颇、蔺相如等能臣,还培养选拔了一批优秀的武将虞卿、李牧、赵胜、肥义、楼缓、田单、乐毅、赵奢等,一时人才济济。当魏、齐、楚相继衰落时,赵独当中流砥砺,阻挡强秦的东进,数万秦军攻赵,被赵奢的精锐突骑击败。到赵成王时,听信谣言,撤换廉颇,任用无实战经验的赵奢,导致长平战败,损兵折将40多万,赵国实力急剧下滑。

魏国是战国初年最强的国家,魏文侯最早实行变法。韩、赵、齐都接受魏国领导,国际声望,超过了春秋五霸的齐桓公。究其原因,君臣上下互动,形成良性循环。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吳起为将,西门豹、魏成一批地方官吏,完成了世族政治向平民政治的转变。 马陵之战,魏国惨败,元气大伤。伊阙大战,秦军猛攻较弱的魏军,打得一败涂地。信陵君在围魏救赵中打败了秦军,魏安釐王怕危及到自己的地位,便解除了他的兵权。使魏国失去了一位栋梁,秦国得知信陵君已死,加大了对魏国的进攻力度。从此,只能在苟延残喘中度日。

燕国也是战国七雄之一,在冀北、辽西一带扩张,在燕易王时,疆域曾向内蒙以南扩张。齐宣王借平乱灭了燕国,赵武灵王扶持太子回国登基,燕昭王复国后,任用乐毅为将攻齐,秦开破东胡朝鲜,曾盛极一时。到燕惠王时,恐大权旁落,临时换掉乐毅,迅速衰落。

韩国的战国七雄中,最小的国家,是从晋国分出的诸侯国,疆域在河南新郑、禹州一带。在韩昭侯时,任用申不害为相,实行变法。内政修明,成小康之治。由于地处中原,被魏、齐、楚、秦包围,没有拓展空间。成为秦第一个吞并的国家。

在战国七雄人才逐鹿中,秦君臣班子高配强配。不拘阶层,虚怀若谷,打破传统的世俗,开拓人才广阔的空间。始终保持对各国的优势,成为第一人才强国。

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变局、大背景、大气候,为这一时期人才提供了大环境、大舞台,大流动,成就了一批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谋略家。他们的出现,是时代的产物。

在人才流动的大格局中,是思想的解放,人格的尊严,文化的认同,精神的奋斗,个性的张扬。在这个大环境下,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自由。社会各阶层的变异很大,让人们燃烧着希望。人才市场前景广阔,供求关系非常活跃,催生了一茬茬的新生力量。

由分散走向集中的过程中,风流的惯性,延续到秦汉的初期,社会风气依然有那个时代的流风遗韵。而在长期的稳定环境中,这种社会风气、价值取向渐行渐远。思想上的禁锢,精神上颓废,人们失去了动力,一切都在停滞状态中。春天已经换季,气候的花朵也渐凋零,鸟儿的声音也少了。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对的,人们走向和平的时候,似乎失去了在挣扎期的奋起,在安乐生活中,却沉浸在物质的享受之中。

灵魂的枷锁在动荡中砸碎,又在安定中戴上。在这个大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悄然嬗变,被物欲的占领。这种麻醉药让人浑然不觉,再也找不到前行的方向了。

平原君的一段话发人深思:“夫贵不与富期而至,富不与梁肉期而梁肉至,梁肉不与骄奢期而骄奢至,骄奢不与死亡期而死亡至。累世以前,坐世者多矣”。隐约地告诉人们,应该防渐杜微,从小事注意,把祸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在混混沌沌的的环境中,鲜有清醒者,如此循环的周期率,历史的轮回,难以逃脱。思想家的光芒,洞照着茫茫长夜,如一记警钟,唤醒人们从沉睡中走向黎明。一个新时代开始,一场大戏拉开帷幕,各种角色如例登场。

剧本编好,说唱词拟就,剧情跌宕起伏。观众看入了迷,谁看出了道道,说出情节,总结经验,谁就是哲学家。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过客,时间老人才是评委。自己说得再好,都是黑板上的字,过眼云烟,最公正的还是土地,他知道,不说。公断自然分明,一切都在沉默。

战国策是一部什么史书,战国策自成什么一家(1)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