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洲际导弹防御系统雷达网公开的监测数据显示
围绕地球转动的太空垃圾估计有1亿多块
这些大小不一、数量巨大的太空垃圾从何而来
又将对我们人类产生什么影响
本期策划,带大家探知太空“拥挤”的一面。
太空垃圾会“锁死”航天的未来吗?
若从太空中观察地球,会发现这颗蔚蓝色行星的外层,漂浮着数量巨大的各类碎片。
这些碎片大多是人类发射到地球大气层之外、已经停止工作或正在运行过程中的航天器意外解体所形成的。能够追踪到的、直径大于12厘米的碎片,人类对其进行编号。截至目前,仅编目的碎片就有3万片之多,小的更是数不胜数。
这些碎片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但却占据着宝贵的空间轨道资源,且不受控制地横冲直撞,可能威胁到卫星安全,所以它们被形象地称为“太空垃圾”。
太空垃圾电脑模拟图 来源:美国航空航天局
太空垃圾并非自古以来就存在。实际上,在1957年之前,太空是很“寂静”的。随着经济、国防、科研的需求,人类开始不断开发空间资源,形形色色的航天器来到了外空间,除了地外探索,如火星、月球探测等,大多数卫星都集中在地球周围。而这些航天器在退役、自然解体或意外碰撞后,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碎片。
空间碎片主要集中在500千米至800千米高度的轨道上,这里也是现役卫星运行所处轨道。因此,随着更多卫星不断加入,太空势必会更加拥挤不堪。而当航天器和太空垃圾在同一时间出现在同一个坐标点上,碰撞就难免会发生。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曾放置了一个长期暴露装置LDEF,这个“活靶子”130平方米的外表面,不到6年时间被砸出了3.4万个深坑;国际太空站前指挥官Chris Headfield也曾描述,在太空站时,这种因为太空垃圾突然撞击所造成的异响非常常见,几乎每天都会遇到,可见撞击频率之高。而随着航天科技的不断发展,更多的航天器发射升空,在越来越拥挤的卫星轨道,这种频率势必还会增加。
太空垃圾对航天器所造成的伤害也非常大。根据动能计算公式,对于这些碎片而言,动能更多取决于其速度而非质量,可怕的是这些碎片相对于航空器的平均速度而言非常之高,可以达到每秒10千米的超高速,因而常常会有与航天器“同归于尽”的情况发生。也因此,各国航天业不得不将躲避太空垃圾纳入设想中,并投入更多研发力量。
设想中太空垃圾清洁卫星“清洁太空一号”
撞击更严重的时候就会产生大量的次级碎片——一次碰撞会产生许多的碎片,这些碎片之间再次碰撞,引发一系列的次级碰撞,如同原子裂变反应,产生指数级增长的碎片。
1978年,美国科学家凯斯勒提出一种假设,当太空垃圾密度达到一定阈值时,会产生一种“凯斯勒”现象,即碎片之间的碰撞不断叠加,直至将所有航天器损毁。
彼时,人类依赖的大量科技,如GPS等将会荡然无存,地球外层将被蒙上一层非常密的太空垃圾网,不仅无法发射任何飞行器,甚至无法对这些太空碎片进行清理,地球将被人类自己产生的太空垃圾封锁。
凯斯勒的这个假设并非空穴来风。实际上,科学家已经开始担忧这种趋势,他们认为,如果任由这种现象持续下去,人类航天之路被“锁死”的预言就并不仅仅是危言耸听了。
深海之下,埋藏着人类的光辉与梦想
1971年10月10日,在苏联耶夫帕托利亚飞行控制中心,气氛凝重。工程师们深知,礼炮1号空间站“大限将至”,再也等不来新的载人航天任务了。总指挥含泪下达命令,礼炮1号空间站进行最后的点火,进入可控再入阶段。次日,一团金属烈焰向南太平洋方向的一处深海区飞去。这座在轨运行175天、绕行地球2929圈的人类第一座载人空间站,终于“魂归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