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船物资,为鲁滨逊的"种田生活"提供了很好的起步
笛福细致地描述了鲁滨逊的劳动过程,比如为了制作放置工具的长架子,鲁滨逊需要木板,而木板的制作别无它法,只能从砍树做起,花3天砍下一颗大树,再花2天砍掉小枝,削成一块圆木,"然后无数次地又劈又削,把两端削平,直到轻得可以搬走;接着翻转它,把一面削得平滑如木板;削好后翻过来削另一面,直到把板子削成三英寸厚,两面都很平滑"。这项工作花费了42天,"而如果有锯木工带上锯子,半天就可以从同一棵树锯出六块木板来"。
需要指出的是,因为在一个隔绝的无人荒岛,鲁滨逊的劳动成果只能自给自足,不可能进行商品交换。但鲁滨逊的劳动依然是被资本异化的劳动。
金钱依然控制着鲁滨逊。上文说到制作一块木板就需要花费42天,但鲁滨逊感到无所谓,"反正时间和劳动也不值钱,怎么雇佣都无所谓了(my time or labour was little worth, and so it was as well employed one way as another)"。而当沉船上看到真正的钱——金银货币时,鲁滨逊喊出了"Drug!"这个词,虽然认为货币对自己毫无价值,一把刀子就值得上这一堆(one of those knives is worth all this heap),但仍然用帆布把这些货币打包带走了,并在最终离开小岛时,随船带到了英国。因而,恩格斯说鲁滨逊是"第一个资产者"。
自己动手,猫狗双全的鲁滨逊
5、航海的笛福:主人公与作者的"重合"出身实际上,笛福为鲁滨逊设定的出身,与笛福本人出身十分相似,鲁滨逊和笛福的出身具有重合性和互文性。
鲁滨逊和笛福都是从祖上欧陆工商重镇迁徙到英国的资产阶级。鲁滨逊"生于约克市的一户体面人家",家族"不是本地人,父亲是来自不来梅的外邦人",不来梅是中世纪德意志北部重要工商自治城市。而笛福出生于伦敦的一个商人家庭,祖居佛兰德斯,也是欧陆西北的工商重镇,一度是欧洲最富有的地区。
鲁滨逊和笛福都出身新教家庭,接受了不错的新教体系教育。父亲让鲁滨逊"享受了不错的教育,既在家里受教,又到country free school读书,并且计划让我去攻法律",这里"country free school",实际指教会资助的郡一级学校,而不是一些翻译所说的"乡村学校"。而笛福的父亲是一个虔诚的清教徒,笛福首先入学一所清教牧师兴办的寄宿学校(Reverend James Fisher's Boarding School),然后进入一所清教宗教大学就读。
版画中的早期殖民地
鲁滨逊和笛福都渴望冒险和暴富,也都有大起大落的经历。鲁滨逊自认"内心有某种致命的东西",存在着"往日的渴望",不消说,这是对冒险和暴富的渴望。这也导致了鲁滨逊三落三起的人生经历,笛福也在序言写到"编者认为,此人一生的离奇遭遇,是前所未闻的;他那变化万端的生活,也是绝无仅有的"。
笛福本人曾自述"从未有人体验过如此不同的命运,我一生十三次变富又变穷"。笛福大学毕业后,就放弃了做牧师的机会,开始经商,首先成为了一个颇成功的酒业进口贸易商。"光荣革命"后,笛福受到新政的感召,积极参加织袜业行会,租船大搞海外出口贸易,自身资金不够就大笔举债,然而高风险的海外贸易,使笛福饱尝失败,告债1.7万英镑,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当时英国一年财政预算大约600万英镑)。虽然之后笛福在建材业、政论界、报业多有成就,但这笔债务,到笛福去世还有5000英镑没有偿还。
年龄上,鲁滨逊比笛福"早出生"30岁左右,所处社会背景大致相同。
而鲁滨逊与笛福的不同点在于,就在结束了基础教育之后,鲁滨逊就迫不及待地投身于航海和殖民事业中,虽然历经坎坷,仍不改其"志"。主人公-作者出身的互文性,给了《鲁滨逊漂流记》一点自传色彩。可以说,鲁滨逊是"航海的笛福"。或许,航海的鲁滨逊,正是笛福想度过的另一种人生。
丹尼尔·笛福的画像
6、对资产阶级的歌颂《鲁滨逊漂流记》虽然塑造了一位自强进取的资产阶级先锋,但文中实际处处表达了对从事航海事业的贬低,以及对在陆地上过稳定生活资产阶级的吹捧。
对航海的贬低有两处集中体现。一是鲁滨逊在遭难时常常回想起父亲的话语——"那些远赴海外冒险创业,不走寻常路,扬名立万的人物,不是因绝望铤而走险,就是因发财心切,或资产丰裕"。二是在荒岛生病的无助中,鲁滨逊认为自己"一直不间断地过着罪恶的航海生活",认为交往的船长、水手和其他殖民者"也都是些像自己一样邪恶缺德、亵渎神灵、没有底线的人"。
对资产阶级/中产阶级的吹捧,观念方面,借由鲁滨逊的父亲讲出,中产阶级是最好的位置,灾祸最少,是智者之选,甚至是国王们也羡慕这样的状态;而中产阶级生活方式更是有着一切的美德和享受。
我正好处在中间位置,亦可称为中产阶级。以他长期的经验,中间位置是世上最好的位置,对人的幸福来说最适宜的位置,既不会陷入体力劳动者的不幸与艰辛,劳累和苦难,也不会受累于上层阶级的傲慢与奢侈,野心和妒嫉。他告诉我,我可以从这么一件事来判断这一位置的幸福,那就是,别的人都羡慕这一位置。国王们常常哀叹生于帝王之家的不幸后果,宁愿处在卑微与高贵两端的中间。智者也把中道当作适宜的标准,祈求自己既不贫穷也不富裕。
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总是共同分享了生活的灾祸,而中产阶级灾祸最少,也不会像上下层那样荣衰不定。并且,他们的身心不会陷入形形色色的焦躁不安,像那些过着邪恶生活且挥霍无度的人,或者像那些辛苦劳动而缺衣少食的人,这都是由其生活方式自己招来的。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有一切的美德和享受,平安和富足就如仆人一般,常伴着中产之家。节制、中庸、安宁、健康、合群,所有令人喜爱的消遣,人人渴望的乐趣,都是中产阶级可以享受到的福分。这样的生活方式,使人平静安稳地度过一生,舒舒服服。不必劳心劳力,为每天的面包发愁,沦为生活的奴隶;也不必为窘境所迫,身心都不得安顿;更没有妒火攻心,或被野心搅扰。而是在安逸的环境里,平顺地在世上度过,有滋有味地享受着生活之甜,没有一丝苦楚。他们感到幸福,随着时日的流逝,他们越发地体会到这一点。
行为方面,考察全书所有人物就会发现,书中资产阶级角色都是讲信誉的"慷慨忠贞之士",没有一个坏人。鲁滨逊的几次复起,无论处于怎样的弱势地位,都得到了资产阶级同仁的无私帮助。在小说的结尾,就算鲁滨逊失踪28年之久,他临行前的财产仍然得到了妥善的保全;鲁滨逊除自身之外别无证据,却能够无障碍地取回增值后的财产,甚至成为一位大富人。而全书有恶行的配角,要么是殖民视角下所谓的"野蛮人",要么是属于working class的水手。
为何有如此褒贬?首先,因海外贸易而背负巨债的笛福,贬低高风险的航海事业,合乎情理。其次,作为政论家的笛福,是资产阶级的鼓吹手。在此,据记载,笛福创作《鲁滨逊漂流记》的动机并不严肃高尚,只是为了筹措女儿的嫁妆钱,续作的低俗性也可佐证创作的商业动机。这就无怪笛福在全书开篇将中产阶级吹捧为"最佳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