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赋》剧照
盛唐期间,产生了李白、杜甫、张九龄、王维、孟浩然、王昌龄、贺知章、王之涣、李颀、崔颢、顾况、元结、刘长卿、岑参、高适、祖咏、王翰、钱起、綦毋潜、常建等泰斗级的伟大诗人,他们如群星般照亮了盛唐的夜空,将唐诗推向了顶峰。这些唐诗风格纷呈,题材广泛,以李白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是盛唐诗歌的主流,政治诗和边塞诗集中体现了唐的风格,杜甫带着盛唐诗歌的伟大气魄,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战乱后的现实,为中唐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吴道子则使山水画为之一新,新创“吴带当风”风格,被誉为“画圣”,杨惠之的雕塑,王维的泼墨山水,韩*马,张萱的仕女,颜真卿雄秀独出的真书,李阳冰笔力遒劲的篆字,张旭醉后呼号疾走或以头濡墨的狂草,僧怀素“天下称独步”的草书,李龟年的歌,李暮的笛声等,都不落前人窠臼,自成一家。正是这些群星璀璨的盛唐人,不迷信权威作品,不止于前人成就,敢于独立思考,标新立异,为博大精深的大唐文化增添了绚丽的光彩。
大唐盛世的开启,也与这些知名宰相的鼎力相助密不可分,他们是:狄仁杰、娄师德、郭元振、张说、姚崇、宋璟、张九龄、牛仙客等。
盛唐时期,在权力交替时节,韦皇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太平公主等人兴风作浪,试图操控权力,但在李隆基的雷霆手段打击下土崩瓦解,宫廷斗争虽然残酷,但对社会没有造成大的震荡,保证了大唐盛世的到来。
03 中唐
从763年“安史之乱”被平定,到835年发生“甘露之变”,这中间的72年,可看做中唐。中唐共经历唐代宗、唐德宗、唐顺宗、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和唐文宗等七任皇帝,唐宪宗是最有作为的一位皇帝,开辟了“元和中兴”。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爆发的“安史之乱”,历时八年,对大唐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叛乱平定后,大唐自此辉煌不再,开始走向了衰落,其后出现的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边疆危机以及财政问题,贯穿中唐及晚唐,成为唐帝国的沉疴。我们根本无法把初唐与盛唐的那种气象与中唐挂上钩,都不知道这么多问题,这么多矛盾,是从哪里凭空冒出来的。
藩镇割据是中晚唐时期最为严重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其实早在唐玄宗时期,为了防范突厥、回鹘、吐蕃、契丹等民族的侵犯,唐玄宗在北方边疆设置了八镇。唐玄宗还放纵军镇节度使的坐大,使其拥有地方的财政、行政、军事大权,甚至重用藩将,使其难以节制。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就是一位来自于西域的粟特人,他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而唐朝为了平定“安史之乱”,也就必须重用其他节度使,并在全国设更多节度使,让藩镇来平定藩镇,显然是不可能彻底的。
“安史之乱”导致唐帝国版图急剧萎缩,吐蕃急剧扩张。
唐后期藩镇割据形势图
河北四镇,各有精兵四万,他们拥兵自重,不听朝廷号令,甚至公然与朝廷为敌,割据一方。为了防范河北四镇,唐朝又不得不依靠其他藩镇,于是全国各地的藩镇都坐大了,史称“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建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安史之乱”后的唐代宗、唐德宗期间,唐朝还要应对吐蕃、回鹘的威胁,只能对藩镇采取妥协的政策。唐宪宗时期,通过战争消灭了一些藩镇,中央集权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但其后的唐穆宗、唐敬宗都是玩乐皇帝,藩镇势力卷土重来,“元和中兴”的局面彻底被毁弃。
还有宦官专权。唐朝的宦官专权起源于唐玄宗时期,玄宗朝的大宦官高力士权倾朝野,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安思顺、高仙芝等将相都是通过高力士的推荐而被重用的。
唐肃宗继位后,又重用宦官李辅国,使之担任元帅府行军司马事,实际上掌握了元帅府的兵马。收复长安后,李辅国又“专掌禁兵”,宦官的权势逐渐不可控制了。
唐肃宗时期另一位重要宦官是鱼朝恩。758年,鱼朝恩担任了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以节制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大节度使的军队。鱼朝恩多次以谗言陷害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也利用手中的大权随意改变作战计划,导致了洛阳邙之战的失败。759年,因为鱼朝恩的陷害,郭子仪被罢免职务。直到762年,由于战争形势恶化,唐肃宗才不得不重新启用郭子仪。
762年,唐肃宗去世,李辅国发动政变,收捕越王係,幽张皇后,拥立太子即帝位,是为代宗。唐代宗继位后,李辅国权力过大,一度担任司空和中书令等职位。唐代宗担心自己位置不保,于是利用程元振*了李辅国。此后,程元振和鱼朝恩两大宦官几乎控制了朝政。
763年,吐蕃入侵,程元振隐秘军情,导致长安被攻陷。唐代宗在多方的压力下废黜了程元振。770年,唐代宗又*鱼朝恩,唐朝的宦官势力终于得到了抑制。但是,宦官一直掌握着禁军的指挥权。唐顺宗时期,二王、八司马发动的“永贞革新”,就因为宦官刘贞亮的政变而失败。
唐宪宗去世后,宦官又乘机掌权。822年,唐穆宗得病,宦官内枢密使王守澄“专制国事,势倾中外”。后来宦官刘克明又参与*唐敬宗的事件。至此以后,唐朝的君主基本被宦官控制,史称“自元和之末,宦官益横,建置天子在其掌握威权出人主之右,人莫敢言”。835年,唐文宗不甘被宦官控制,于是和李训、郑注策划诛*宦官,但是遭到了宦官的反击,各大谋臣遭到*害,史称“甘露之变”,此后唐帝就成为了宦官的傀儡。
中唐时期,还有严重的边疆问题。“安史之乱”爆发后,朝廷为了平定叛乱,只得调用河西走廊等边疆地区的守边兵力,这样就造成了西北地区边防空虚。这对于虎视眈眈的吐蕃来说正是一个反击唐朝的大好时机,吐蕃的军队趁虚而入,占领了河陇等地。河陇地区的失守造成的不仅仅是国家疆域的缩小,更是给了吐蕃进攻唐王朝的跳板。吐蕃先控制了河陇地区,将唐王朝与西域的联系切断,蚕食唐朝在西北的据点,最后兵力直逼京都,西北边疆局势彻底失控。而在很长的时间里,大唐只能采取守势,后来吐蕃渐渐衰落,才无力东侵。
除了吐蕃之外,曾经帮助大唐平叛的回纥也时常侵扰,虽然最后都被大唐打败,可频繁的战争对大唐的消耗是非常巨大的。
还有土地兼并引发的财政问题。由于战争,需要用钱的地方非常多,可频繁的战争使得朝廷国库亏空,为此朝廷不得不提高赋税,导致矛盾日益尖锐化,即使是在方镇统治下的人民,也遭受着“暴刑暴赋”。
与政治的黑暗腐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唐的文学艺术却迎来了另一个高峰。
“安史之乱”不但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变动,也引起了文学的变化。诗歌中开元、天宝盛世繁荣期那种兴象玲珑、骨气端翔的境界意味已逐渐淡化,理想色彩、浪漫情调也逐渐消退。从诗人杜甫开始,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开始上升为主流。此后大历诗人出来,因社会的衰败而心绪彷徨,诗中出现了寂寞情思,夕阳秋风,气骨顿衰。待到贞元元和年间,士人渴望中兴,与政治改革的同时,诗坛上也出现了革新的风气,诗歌创作出现了又一个高潮。
韩愈、孟郊、李贺等人,怪怪奇奇,形成韩、孟诗派。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则从乐府民歌吸取养料,把诗写得通俗易懂,形成元、白诗派。这些中唐诗人在盛唐那样高的水平上,以革新精神和创新勇气,又开拓出一片诗歌的新天地。长庆以后,中兴成梦,士人生活心态内敛,感情也趋向细腻。诗歌创作题材多狭窄,写法多苦吟。而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文化巨匠掀起了古文运动,其散文创作直接影响到宋明清时期的文风。
04 晚唐
从835年发生的“甘露之变”到907年朱温代唐,建立后梁,可看做是晚唐,时间跨度是72年。期间经过的皇帝主要是唐武宗、唐宣宗、唐懿宗、唐僖宗、唐昭宗和唐哀帝。
自中唐以后,藩镇割据问题、宦官专权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愈演愈烈,另外又增加了一个“牛李党争”及王仙芝、黄巢起义,直接将唐帝国送上了不归路。
到了晚唐,宦官势力发展到可以掌握皇帝废立的地步。唐宪宗为宦官陈宏志所*,敬宗为宦官刘克明所*,穆宗和文宗皆为宦官所立。唐文宗即位后,在大和五年(831年),曾用宋申锡之谋,欲除去王守澄等宦官势力,由于宋用人不当,为同谋者京兆尹王璠所出卖,结果以失败告终,宋也贬死开州。大和九年(835年),用李训、郑注谋去宦官,结果反为所败,宦官仇士良等率兵大*朝官,宰相王涯以下朝官一千余人被*,朝廷上下一片恐慌,朝官人人不能自保,至有人不得不入朝时,与家人辞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甘露之变”。
此后,宦官权势更盛,文宗形同傀儡,常常泣下沾襟,自叹“受制于家奴”。以后的历届皇帝,均为宦官所控制。武宗朝,宦官仇士良给他的同党留下玩弄皇帝的经验说:“天子不可令闲暇,暇必观书,见儒臣,则又纳谏,智深虑远,减玩好,省游幸,吾属恩且薄而权轻矣。为诸君计,莫若殖财货,盛鹰马,日以球猎声色蛊其心,极侈靡,使悦不知息,则必斥经术,外事,万机在我,恩泽权力欲焉往哉?”(《新唐书·仇士良传》)宦官专权,实是唐王朝衰亡的一个重要的政治祸根。
藩镇割据到了晚唐,蕃镇节度使掌有地方行政与军事大权,也大都成为世袭制,不受唐王朝的统治,实际上形成了各个独立的王国。到昭宗朝,各割据藩镇便纷纷立国了。大顺二年(891年)王建建立前蜀国,景福元年(892年)杨行密建立吴国,景福二年(893年)钱镠建立吴越国,王审知建立闽国,乾宁三年(896年)马殷建立楚国。
唐末形势图
晚唐时期,朝堂之上除了宦官专权,又在朝臣中产生了“牛李党争”,加剧了政治危机。“牛李党争”是指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郑覃等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争斗。斗争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持续时间将近40年。
牛党人多是科举出身,属于庶族地主,门第卑微,靠寒窗苦读考取进士,获得官职。李党大多出自于世家大族,门第显赫,他们往往依靠父祖的高官地位而进人官场,称为“门荫” 出身。从表面看,牛李党争似乎是庶族官僚与士族官僚之间的权力斗争,实际上两党在政治上也有深刻的分歧。两党分歧的焦点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什么途径来选拔官僚。牛党多科举出身,主张通过科举取士,李党多门荫出身,主张门荫入仕。二是如何对待藩镇。李党主张对不听朝廷命令的藩镇用兵,以加强唐朝中央的地位;牛党则主张姑息迁就。
唐武宗时,李党达到鼎盛,牛党纷纷被罢免;唐宣宗的前期,李党纷纷被贬谪到地方为官。最终以牛党苟延残喘、李党离开中央而结束,以致唐文宗有“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之叹。
还有,唐末的农民起义,加速了唐朝的灭亡。唐朝末年,由于皇帝昏庸无能,沉迷酒色娱乐,不理朝政,苛捐杂税严重,致使政治腐败,加之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与朝廷长期争权斗争,整个社会千疮百孔,大多数农民的居住地变成一片废墟,生灵涂炭,人民流离失所,地方官员和地主阶级联合对农民压榨,加深了农民的各种负担。
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乾符元年(874年),王仙芝首先在山东长垣聚众起义,民众纷纷响应,军队人数很快发展到数万人。乾符二年(875年),黄巢响应王仙芝起义,在冤句(今山东菏泽市西南)起义。起义军转战南北,横扫大半个中国,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于黄梅大败被*。中和元年(881年),黄巢带领的起义军进入长安,随后建立大齐政权。逃往四川的唐僖宗纠集各地的残余势力,向起义军反扑,黄巢率军顽强抵抗,在关键时刻,大将朱温叛变降唐,起义军损失惨重,不得不撤出长安,转战山东泰山一带。中和四年(884年)六月,黄巢在莱芜虎狼谷与唐将时溥决战,兵败自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