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准予发表的稿件通常经历了从初审、外审、复审再到终审的重重考验。如果你的投稿不幸被拒绝,有时并非源于客观的科学质量的评判,而是来自期刊的编辑政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适合度”标准。和同行评议一样,“适合度”标准就像期刊的过滤器,它既帮助期刊筛除大量不适合期刊的初始来稿,也参与编委或主编的最终决策。因此,那些误打误撞或自以为是的投稿行为,很容易遭受失败的结果。
然而,即使是小心翼翼的作者,可能也难以准确把握期刊的这一审稿准则。打开影响力极高的社科期刊——《中国社会科学》的主页,作者也只能从期刊简介和投稿须知中获取有限的信息。事实上,期刊需要动用更复杂、更多元、更灵活的评价尺度,以确定稿件是否适合期刊。
社科期刊的“适合度”标准至少包括期刊的学科领域、宗旨和符合出版要求的最低标准。在初审阶段,期刊编辑几乎会以“一票否决”的方式拒绝未能通过适合度审核的稿件,而在接下来的审稿过程中,面对处于“灰色地带”的质量相似的稿件,期刊仍然需要依靠适合度标准来作最后的决定。
那么,哪些是起决定作用的适合度标准呢?除了显而易见的一些原因,如选题明显超出期刊的学科范围、字数不足等,稿件的整体风格、新颖性、重要性、创新性、研究的逻辑性、必要的学术规范等方面都是期刊考量适合度的关键内容。
01
整体风格
整体风格就是稿件在文章类型和研究层次上是否与期刊定位相吻合。期刊定位是统领期刊发展方向和质量标准的基本原则,主要体现在上述两个方面。学术期刊一般分为综合性期刊和专业期刊,其中,综合性期刊还存在大综合与小综合之分,如《中国社会科学》包含了多个一级学科,属于大综合期刊;《哲学研究》则限于某个学科领域,还有的期刊侧重于某个研究专题,如《法制与社会发展》,这类期刊都属于小综合期刊。而目前不少传统的大综合类高校学报也逐渐向小综合甚至专业期刊转变。如《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就从原来的多学科拼盘转向三农问题研究上来。
研究层次主要分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础研究强调原理,应用基础研究是将理论运用于实际问题,获得新知识,应用研究则更偏向某个具体的应用目标。大多数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如《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既鼓励对农业经济本质规律的探究,也关注反映农业农村现实问题的有深度的来稿。
期刊类型和研究层次影响了对文章研究主题、方法、价值和语言形式上的偏好。综合性期刊在研究主题或选题上更偏向中观或宏观的研究,专业期刊则相反。以《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例,相较于探讨某乡村垃圾处理的文章,编辑更青睐研究全国区域农村面源污染的论文;研究方法上,以基础研究为主的期刊注重理论思辨,应用研究类期刊则倾向于调研和数据分析;价值诉求上,综合性期刊以回应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为己任,专业期刊则力求深入展示某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语言形式上,学术期刊特定的陈述方式通常由不同学科及其研究方法所长期形成的术语、惯例和逻辑决定,因此,作者在语言运用上要服从学术传统和习惯,去除个性化表达。
如何才能判断出期刊的这些偏好呢?以《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例,除了细读年度征稿启事和投稿须知,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阅读目录。期刊目录从栏目设置、文章标题和栏目编排中传递了期刊的办刊意图,只要稍加分析期刊目录中对研究主题、方法和价值上的偏向,而不是仅仅留意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内容,或只是检索数据库,你就能大致领会期刊的风格。其次,利用期刊提供的审稿或修改意见也是了解期刊定位的有效途径。如《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已向广大作者开放了预审服务通道,通过提交预审单,编辑就会及时反馈期刊的要求。如果你认同期刊的文章类型和价值取向,你的稿件也必然要与之保持一致,这是投稿成功的前提。
02
新颖性
国内外期刊都把新颖性放在审稿标准的首位。与衡量研究贡献的创新性不同,新颖性更看重整个研究的独特或有趣之处。期刊编辑重点会从稿件的标题来初步判断研究的新颖程度。
新颖的标题首先要做到简洁和易于理解。试想一下,你将如何通过一句话来概括你的研究?如果你的研究是完整的,其中应该包含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目标和研究结论。但是,要将所有这些内容浓缩成20字以内的短语或词组,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你需要精简你的标题,同时又能明确传达你的研究主题。
简洁又易于理解的标题取决于准确的概念和清晰的逻辑关系。在综合性社科期刊中,常用的标题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A的B、C和D;A的B与C;A的B;A对 a的C;A与a的C;A的C与a的D,等等。A(a)代表了研究对象,B、C、D则是研究目标。研究对象必然涉及到概念,不少作者可能以为,多用热词或新词会更有利于发表,但这会引发一些严重问题,如热词的内涵和外延过大、使用频率过高,而新词缺乏认可度,无法被检索等情况。因此,最恰当的概念是有限定的、但又广受关注的概念,这使你的研究免于陷入过泛或过偏的指责。
除此之外,标题结构也反映了研究主体间的逻辑关系。许多作者喜欢使用“A、A1与A2”的标题结构,就是将研究中相关的主要概念或对象并列起来,虽然这突显了文章的一些信息,甚至成功引起了编辑的注意,但标题看不出作者的研究目标,也难以分清各主体间的关系,编辑需要耗费更多精力从文章中摸清头绪。很多时候这种消耗都是徒劳的,作者的标题只是故弄玄虚。
从常见的标题结构来看,研究对象最多不超过两个,研究目标不超过三个;研究目标之间呈现并列、承接或因果的关系;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多为单层级的,不存在复杂的交叉或复合结构。如《刑事司法人工智能的包容性规制》《大数据技术与传统文献学的现代转型》等,这种标题结构和逻辑方式显然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其次,新颖的标题要具备独特的研究要素。前面提到,描述一项研究包括视角、方法、对象、目标和结论等要素,将其中的独特要素提炼并嵌入标题中,才有可能在众多相似的研究中脱颖而出。除了研究对象和目标,视角、方法和结论都可以成为标题的独特要素,但最具独特价值的仍然是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
03
重要性
毋庸置疑,重要性是一项研究之所以值得发表的主要因素。在论文架构中,引言承担了研究重要性说明的作用,受到期刊编辑的格外重视。在国外社科期刊中,文献综述在全文中所占的篇幅最大,可见其在学术论文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引言一般由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研究任务及其意义构成。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批评,发现其中的缺陷或空白,以此为你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你的研究对该领域发展来说,为什么是必需的,势在必行的。引言是你证明论文重要性价值的最好辩护,期刊编辑在审稿初期都会从引言入手,对你的研究进行评估。
有的作者对引言功能不以为然,他们不在意所做研究与已有文献的联系,觉得自己的研究源于自己的独立思考,只要这种思考足够有说服力,研究就是有价值的。而现实情况在于,绝大多数研究都不是凭空而来,它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正如一位学者所言:知识断言并非,也不能从零开始;在概念、方法和时序上,它们都承载着自己学科领域的起伏和演进。这也正是期刊编辑如此关注论文引言的原由。现在,对重要性的评判转为对引言的审读,期刊编辑主要会评估以下几点:
(1) 你是否阅读了所有相关文献?
(2) 这些文献都是高质量的文献吗?
(3) 你是否建立了内在的主题脉络?
(4) 你对文献的理解和评价是准确客观的吗?
(5) 你如何对文献的不足作出改进?这种改进具有怎样的意义?
你只有脚踏实地地完成评估涉及的一系列研究工作,你的研究价值才有可能得到期刊的认可。
04
创新性
创新性是对研究成果的一种评价。从研究结果的类型来看,可以分为原创性和验证性研究。期刊会从创新程度和创新价值(意义)两方面衡量研究结果的创新性。对大多数作者而言,提出全新的理论或研究范式是非常困难的,更可行的研究是在现有知识基础上再向前推进一步。作为原创性研究,一方面需要提供新的观点、方法、材料或应用,一方面则要对该领域前沿发展起到必要的推动作用。而验证性研究的工作主要在于支持或推翻已有的研究结论。“可复现”是现代科学研究提出的基本要求,验证性研究是对这一要求的践行和补充。但这不是完全的重复性检验,而是需要借助新的数据和分析工具,印证、完善或修正原有结果。不过,基于学科的不同特点,人文社会科学更鼓励原创性研究。
因此,投稿作者必须将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创新程度和创新价值水平的原创性研究上来,避免“鸡肋”式论文。什么是“鸡肋”式论文?就是谙熟写作技巧但缺失创造力的文章。有学者将此种论文归纳为以下几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型、“换汤不换药”型、“包装忽悠”型、“克隆跟风”型、“借鸡下蛋”型。例如,有的作者用解释大概念的原理解释小概念,或换用一个调研对象和数据得出跟前人类似的结论,抑或套用模型解释同类问题,等等。无论哪种形式,都是投机取巧的做法,年轻作者尤其需要引以为戒。
05
研究的逻辑性
研究的逻辑性就是论文整个逻辑推演的严密性,也有国外期刊编辑称之为“内容流畅性”。从定量研究来看,一篇定量分析论文的正文主要由引言(前言和文献综述)、数据和方法、研究结果、讨论和结论构成。也有期刊要求作者专门阐述分析框架。对研究逻辑性的判断从引言部分便已开始:你对文献的批评是否来自准确和全面的文献综述?新研究是否能够弥补文献的缺陷?接下来,你的分析框架需要展现研究的逻辑结构或论证的路线图,从分析框架可以看出你的研究是否建立在有效的分析计划之上。研究的方法质量是确保逻辑严密性的关键,编辑审查定量研究中的统计学测量方法,主要包括数据收集、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界定以及度量指标是否准确反映目标概念。研究结果是论文逻辑推演的终点,它的可靠性取决于论文对相关要点是否进行了充分的逻辑论证,不存在可疑的疏漏,也没有额外的猜测。在讨论和结论中所作出的推断和启示也都基于已知晓或证实的发现。
与之相比,定性研究没有严格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的设定及测算,也不依靠模型的分析,但多数以调研为基础的定性研究,其逻辑性要求与定量研究有相似之处。首先,很多定性研究都源自个案分析,你需要证明案例的重要性和独特性能够抵消小样本量和弱研究设计的不足。其次是核心概念的界定。与定量研究一样,定性研究也需要围绕核心概念来展开论证,概念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论证逻辑能否成立。除此之外,影响逻辑性的因素还包括数据收集和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有可能使用不同的传统研究方法,这些方法都有自己的研究范式,如现象学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等,但有的定性研究并不属于某种方法,但却有自己的研究视角,如政治的、法律的、经济的、文化的,等等。研究视角或方法决定了整个研究的逻辑结构。同样,对案例的阐释必须依据可靠的理论、事实和发现,不能参入个人的主观判断和假设。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每年约收到2000篇来稿,因研究逻辑性问题而被拒稿的情况不在少数。作者在研究逻辑性方面经常暴露出以下问题:一是没有清晰的分析框架,对研究进路缺乏科学严谨的逻辑组织;二是目标概念界定不清,没有准确的定义,就难以把握概念的内、外部结构,也就自然无法找到衡量概念的有效指标;三是自变量和因变量的选取标准缺乏说服力,一个变量之所以存在于评价体系中,往往只是由于其数据更容易获得。逻辑漏洞是严重的内容缺陷,因此你必须尽力避免因上述问题而造成的逻辑性差错。
06
必要的学术规范
一般情况下,学术规范在期刊“适合度”标准中属于参考性标准,但有的学术规范对论文质量影响重大,这些规范则会列入“一票否决”制度中。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可以反映作者研究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很多期刊都对参考文献做了硬性规定。如果稿件未达到参考文献要求,期刊多数会直接退稿。
以《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例,要求参考文献数量不少于15条;近三年文献占文献总数一半以上;大部分期刊文献来源应为核心期刊;必须是最强相关的文献;不得多次自引或引用同机构、同责任人的文献。
文献复制比
在执行文献检测过程中,越来越多作者报以反对的声音。不可否认,文献查重系统存在一定的弊端,它只能机械判断文章的重复性语句、表格和数据,但并非所有重复性内容都源于抄袭。尽管如此,这样的误判并不会真正影响对论文学术不端审查的公平性。因为这些被误判的内容比例很小,即使出现较多的“标红”,编辑也会一一比对查重内容是否真实准确。
如《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对于因专业术语、政策名称、必要引用等而产生的内容重合将不会计入文献复制比。有两种情况需要作者引起注意,一是过度引用,有的论文会大段引用原文,虽然作者标注了引文出处,但这种引用仍过于取巧,多数情况下不会被期刊接受;二是在其他场合或平台已公开传播的稿件。国内外期刊中,有的期刊不接收已在网络公开的论文,也有期刊会拒绝会议论文,这都是期刊可能制订的一些特殊的编辑政策。
语言表达
很多作者在写作中不重视语言表达,这使期刊编辑大为头疼。论文的语言评估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语言风格,强调与口语式、公文式、报告式、文学式等相区别的符合期刊定位的学术语言,二是语言规范,包括准确性、易读性、简洁性、流畅性和逻辑性。
有的作者经常混淆政策研究和学术研究的区别,将学术论文写成政策研究报告;有的作者难以用学术语言对调研材料进行概述,造成满篇口语的情况;还有的作者习惯使用长句,这使语病的发生率显著提高,也给编辑审读带来困难。
提高语言水平的方法除了多写多练,还需要作者字斟句酌,反复揣摩和修改,直到实现精准传达为止。语言不达标的论文同样会被拒稿。
以上就是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主要的适合度标准,新颖性、重要性和创新性都是相对主观的指标,这考验着期刊编委的审稿能力。此外,期刊在评价稿件适合度时,会以不同策略综合使用上述标准,有的标准权重更大,这取决于期刊的办刊宗旨。总体上,好的期刊都会致力于采用一致的审稿标准,以确保每篇稿件都得到公平对待。
最后要指出的是,虽然论文发表需要讲求一定的“技巧”,但学术研究并无捷径可言。当你的文章最终呈现在编辑面前,你所付出的所有努力,抑或轻微的懈怠,都将一览无遗。回归学术本身,是每个学者都应坚守的信条。
⚪本文来源:学界(ID:scholar1958)。
⚪作者:毛殷,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
⚪社科学术圈编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