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的主要修辞手法
(1)省略
省略,是古代诗词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它有着凝炼诗句、调节声韵的作用。常见的省略形式有:
- 平行省 即在有平行语的情况下省略。如李商隐的《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句,在“别”字后面省略了一个“时”字。
- 承前省 即后句省略已在前句出现的字词。如白居易的《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其中,“烧不尽”的宾语“草”、吹”的宾语“草”和“生”的主语“草”,都承前省略了。
- 探后省 即前句省略将在后句出现的字词。如《诗经・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其中,“七月”、“八月”、“九月”的后面都省略了后句将出现的“蟋蟀”二字。
- 人名省 即将诗句中的人名减字。如李白《奔忙道中》的“申包惟痛哭”句,“申包”是申包胥的省称。地名省 即将诗句中的地名减字。如李白《望天门山》的“天门中断楚江开”句,“天门”是天门山的省称。
- 互文省 即把本应合在一起的字词分在上下文中,互相省略而又互相补充。如王昌岭《出塞》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句,“秦”与“汉”本应合说,成为“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现分别置于前后文,前省“汉”,后省“秦”,然而又互相补充,使人正确理解句中的意思。
(2)倒装
倒装手法有两种作用:一是调节声韵,二是强调重点。倒装形式一般有三种:
- 字倒装 如《诗经・东山》的“制彼裳衣”句,“裳衣”是衣裳的倒装;杜甫《出郭相访》的“还往莫辞遥”句,还往是往还的倒装。
- 词倒装 如杜牧《齐山登高》的“菊花须插满头归”句,“菊花”本应作为插的宾语置于“满头”之后,现倒装提前了。
- 句倒装 如温庭筠《苏武庙》的“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两句,前句说苏武从匈奴回,后句才说苏武去匈奴,这是明显的倒装句。
(3)借代
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人和事物的名称,而是借用另一名称来代替,从而起到精炼词句、强调特征、调节声韵、突出形象等作用。借代的内容大致有三种:
- 人借代 即有关人的名称的借代。如杜甫《忆李白》中的“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是借“开府”和“参军”这两种官职来代替诗人庾信和鲍照。
- 物借代 即有关物的名称的借代。如苏轼《江城子》中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是借“黄”来代替黄狗,借“苍”来代替苍鹰。
- 事借代 即有关事的名称的借代。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举酒欲饮无管弦”,是借“管弦”来代替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