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双关
双关,就是某一字词除了表面的意思外,还包含着实际要表达的另一个意思。它常常利用谐音来造成这样的效果,其中又可分二种情况:
- 音同字不同的双关 如李商隐《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是“思”的双关语。
- 字义不同的双关 如《子夜春歌》中的“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是用黄檗的“苦”,双关到离别之苦。
(5)比喻
比喻,就是用另一事物打比方,来说明要表现的这个事物。比喻分三种:
- 明喻 即明显的用彼物比此物。其中又分三种情况:一是在彼物和此物之间用“如”、“似”、“若”等比喻词连接,如《诗经・出其东门》中的“出其东门,有女如云”,用“云”比喻“女”,它们之间加有比喻词“如”;二是不说“甲像乙”,而是说“甲比乙更……”,如李清照《醉花阴》中的“人比黄花瘦”,这种明喻含有夸张的成分,更为形象生动;三是省略了彼物与此物之间的比喻词,如刘禹锡《望洞庭》中的“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后句是用来比喻“山水翠”的,它们中间省了比喻词。
- 隐喻 即不说“甲像乙”,而说“甲是乙”,在甲与乙之间常用“是”、“为”、“成”之类的词连接。其中也可分三种情况:一是肯定地把此物说成彼物,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二是用疑问的口气把此物说成彼物,如李白《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三是用否定的口气打比方,如《诗经・柏舟》中的“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其中的“匪”即“非”)
- 借喻 即不说“甲像乙”,也不说“甲是乙”,而是用“乙”来代替“甲”,在诗词中只出现用来打比方的“乙”。如黄巢《赋菊》中的“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用“黄金甲”取代被比的“菊花”。
(6)夸张
夸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运用丰富的想象,抓住描写对象的某些特点加以夸大或强调,以突出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艺术效果。夸张手法的运用有多种情况:
- 抓住特征尽力发挥 如《诗经・绵》中的“周原朊膴膴,堇荼如饴”,把周原上生长的堇茶(苦菜)说成象“饴”(糖浆)一样甜美,从而突出表现周原的肥沃。
- 借用对比突出事物 如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用上天之难比喻行路之难,从而突出蜀道的艰险。
- 利用比喻突出事物 如李白《北风行》中的“燕山雪花大如席”,把“雪花”比作“席”,从而突出山的严寒。
(7)用典
用典 是指对前人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的引用它有着不同的内容和形式,比如:
- 直接引用前人的诗句。如辛弃疾《南乡子》中的“不尽长江滚滚流”,是直接引用杜甫《登高》中的诗句。
- 变化引用前人的诗句 “变化”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有的是变化字词,如社甫《客从》中的“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是由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的“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变化字词而来;有的变化意境,如杜甫《羌村三首》中的“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写战乱中夫妻重逢,气氛悲切沉郁,但经晏幾道在《鹧鸪天》中变化成“今宵剩把银缸照,犹恐相逢是梦中”后,则用来表现女子情思,意境是缠绵婉转的;有的是变化内容,如韩愈《听颖师弹琴》中的“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是用来形容琴声,但经张元干在《贺新郎》中变化成“肯儿曹恩,怨相尔汝后”后,则用来说明惜别非儿女之情。引用神话传说。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的“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吴刚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塞兔”。其中引用了湘妃、素女、女娲、吴刚等一连串神话人物,用来形容李凭弹箜篌的高超技艺。
- 引用历史故事 其中有三种引用方法,一是明用,如白居易《放言五首》中的“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明白的引用了“周公”和“王莽”;二是暗用,如杜甫《前出塞》中的“功名图麒麟”,是暗用了汉宣帝把霍光等十一个功臣的像画于麒麟图的历史故事;三是反用,如汉文帝爱贾宜之才,将他从长沙召回,在宣室接见,而李商隐在“贾生”中却反其意而用之,以“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来感叹自己的怀才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