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他曾经给自己的儿子写了一封信,就是后世著名的《诫子书》。文中诸葛亮将普天下为人父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其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无独有偶,近代也有一位父亲,在给儿子的信中,循循善诱,用自己的学术思想、人生经验不厌其烦地教导儿子,尤其是“先做人,后成才”的教育理念指引着一代代年轻人的成长。
这个人就是傅雷,他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傅雷家书》收集了从1954年到1966年间,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书信,傅聪八岁学琴,十七岁开始专供音乐,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被人们誉为“钢琴诗人”。傅雷写给傅聪的信中从生活琐事到做人做事,还有爱情与生活的关系,如何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都有细致入微的交代,从中可以看到一位父亲爱子的拳拳之心。
1.细微处见父爱
琴“运到团里时,外面包的篾,千万不要自己拆,很容易刺坏手,而你的手不用说该特别保护!粗绳子也容易伤手,你一定要托工友们代办。”
这是傅雷写给傅聪的信中,让他特别注意保护保护自己的手的交代,这样的细节在《傅雷家书》中有很多,“你写信为什么老是不整洁,日常琐事要做的整洁,等于弹琴要讲究干净是一样的。”“无论如何细小不足道的事都反映出一个人的意识与性情,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与性情。”
我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的引导,从小事入手,引导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将会使孩子受用终身。
儿子留学波兰期间,傅雷大量的书信都是教他怎样注意生活中的细节,甚至连傅聪书信中的错别字,都会一一纠正。一名父亲爱子之情,一名师长的责子之严,都可以从书信中感受到。
而傅聪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教育与培养,无论学业还是个人修养都让人刮目相看。
2.先做人后成才
“做艺术家要先做人,艺术家一定要比别人更真诚,更敏感,更细心,更勇敢,更坚韧,总而言之要比任何人都更少缺点。”
做事先做人,这是自古不变的道理。如何做人,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也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傅雷家书》中反复教导傅聪学会做一个正直的人。
信中告诉傅聪对自己的老师,对自己的上级,以及对待朋友该怎样去做都有明确的交代,不是命令的口吻而是以过来人的角度,告诉儿子怎样做别人更容易接受。
很有感触的是傅雷告诉儿子做事要“有分寸”,我们很多事情就是败在一个没分寸上。
学会做人,做一个宽容的人,做一个不断精进的人,做一个正直的人,这样就有了做好事情的根本。
现在社会上出现的问题孩子,其实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长,他们没有给孩子榜样与指导,导致孩子遇到事情不知道该怎么办。
3.严谨对待学问
傅雷是一个严谨的人,对待孩子也有点严厉,当傅聪准备学习钢琴,学业辅导比较重时候,傅雷亲自担任孩子的老师,从课程选择到如何学习都是傅雷亲自把关。
一直到傅聪留学波兰,父亲对他学习的指导仍没有停止。不管是文学还是艺术,傅雷都跟儿子有说不完的话。尤其是傅雷认为,学音乐必须有深厚的国学基础,傅雷讲《长恨歌》的节奏、韵律,都是引导傅聪从我们古老文化中吸取营养,这些教导都让傅聪受益匪浅,也让我们看到任何艺术都不是孤立的,不管音乐还是绘画,都离不开生活。
有关学习《傅雷家书》中这样跟儿子说,“要有耐心,不要操之过急,越是心平气和越有成就。…不怕做笨功夫。”
这些方法上的指导,适合我们每个人,即使天赋异禀,没有刻意的练习,也达不到高境界。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的文章质量不高,其实说到底还是没有练到一定数量,量变引起质变,只有不断精进才可能取得好成绩。
《傅雷家书》中傅雷在书信中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学习体会毫无保留地教给儿子,唠唠叨叨的做法就像我们每一个父母,不管孩子多么大,都觉得他们还小,需要我们的指导。
这本书不是什么教育的圣经,但是傅雷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再其次。才是做音乐家,最后才是做钢琴家。”先做人,后成才的教育理念适合每个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