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临江仙·送王缄
宋 苏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
凭将清泪洒江阳。
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
殷勤且更尽离觞。
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忘掉了成都那些事儿已经有十多年了,但是因为你的到来,使我不得不再三思念。
今日送别,请你将我的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一吊。
我又何尝不知道故乡的好啊,自己飘零已久,赋归无日,自成天涯孤凉客。
哪里悲凉的愁绪你不会知道,早已被我吟断的衷肠已不会再过分伤愁。
今日殷勤给你送上离别的酒宴,希望你能尽兴。
我的身躯就好像传舍一样辗转流离,何处才能是我的家乡啊!
此词将送别的惆怅、悼亡的悲痛、政治的失意、乡思的愁闷交织在一起,表达了词人极度伤感悲苦的心绪。
词的上片写悲苦的由来、发展和不能自已的情状,下片写送别的情怀及内心的自我排遣。
开头两句“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写的是作者十年来对亡妻的彻骨相思。
苏轼爱妻王弗自公元1054年(至和元年)嫁到苏家以后,一直很细心地照顾着丈夫的生活。
苏轼于婚后五年开始宦游生涯,王弗便在苏轼身边充当贤内助。
苏轼性格豪爽,毫无防人之心,王弗有时还要提醒丈夫提防那些惯于逢迎的所谓“朋友”,夫妻感情极为深笃。
不料到公元1065年(治平二年),王弗突然染病身亡,年仅二十六岁。
这对苏轼来说,打击非常之大。
为了摆脱悲痛的缠绕,他只好努力设法“忘却”过去的一切。
而大凡人之至情,越是要“忘却”,越是不易忘却。
从王弗归葬眉山至妻弟王缄到钱塘看望苏轼,其间相隔正好“十载”,这“十载”苏轼没有一年不想念王弗。
“忘却”所起的作用不过是把纷繁堆积的难以忍受的悲痛,化为长久的有节制的悲痛而已。
但是王缄的到来,一下子勾起了往日的回忆;日渐平复的感情创伤重又陷入了极度的痛楚之中。
“凭将清泪洒江阳”,凭,凭仗,烦请。
这句的意思是:今日送别,请你将我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一吊。
王缄此来,与苏轼盘桓数日,苏轼得知“故山好”,自感宽慰,但又觉得自己宦迹飘零,赋归无日,成为天涯孤客,于是,不禁悲从中来。
所谓“悲凉”,意蕴颇丰。
苏轼当时因为与变法派政见不合而被迫到杭州任通判,内心本来就有一种压抑、孤独之感,眼下与乡愁、旅思及丧妻之痛搅混一起,其心情之坏,更是莫可名状了。
过片“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切入送别的词旨。
毋庸置疑,王缄的到来,苏轼悲凉的感情中多少增添了几分暖意,而王缄又要匆匆离去,作者自然感到难以为怀了,于是国忧、乡思、家恨,统统融进了“别愁”之中,从而使这别愁的分量更有千钧之重。
“归来欲断无肠”,是说这次相见之前及相见之后,愁肠皆已断尽,以后虽再遇伤心之事,亦已无肠可断了。
“殷勤且更尽离觞”一句,意借酒浇愁,排遣离怀,而无可奈何之意,亦见于言表。
结尾两句,苏轼吐露将整个人生一切看破之意。
《汉书·盖宽饶传》云:“富贵无常,忽则易人。此如传舍,阅人多矣。”
此词“此身如传舍”一句借用上述典故而略加变通,以寓“人生如寄”之意。
又《列子》:“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
歇拍“何处是吾乡”暗用其意。
对此,顾随评曰:“人有丧其爱子者,既哭之痛,不能自堪,遂引石孝友《西江月》词句,指其子之棺而詈之曰:‘譬似当初没你。’常人闻之,或谓其彻悟,识者闻之,以为悲痛之极致也。此词结尾二句与此正同。”(《顾随文集·东坡词说》
赵祯: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陈鹄《耆旧续闻·卷二》引,俞文豹《吹剑录》作“吾为子孙得两相”。)
苏辙: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黄锦祥:东坡乃文星旷世,曜耀寰中。千古奇才,殊不复见!
范祖禹:苏轼文章为时所宗,名重海内,忠义许国,遇事敢言。如轼者,岂宜使之久去朝廷?
晁无咎: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引)
王直方:东坡尝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二人皆对曰:“少游诗似小词,先生小词似诗。”(《王直方诗话》,《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二》引)
陈洵:东坡独崇气格,箴规柳、秦,词体之尊,自东坡始。(《海绡说词》)
刘辰翁: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较工拙?(《辛稼轩词序》)
黄庭坚:“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吴曾《能改斋漫录》:“其属意盖为王氏女子也,读者不能解。张右史文潜继贬黄州,访潘邠老,闻得其祥,题诗以志之云:空江月明鱼龙眠,月中孤鸿影翩翩。有人清吟立江边,葛巾藜杖眼窥天。夜冷月堕幽虫泣,鸿影翘沙衣露湿。仙人采诗作步虚,玉皇饮之碧琳腴。”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本咏夏景,至换头但只说榴花。盖其文章之妙,语意到处即为之,不可限以绳墨也。”
黄苏《蓼园词选》:“语语双关,格奇而语隽,斯为超诣神品。”
陈廷焯《词则·大雅集》:“寓意高远,运笔空灵,措语忠厚,是坡仙独至处,美成、白石亦不能到也。”
这首词是苏轼临别送给王元直的。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39岁,尚在杭州任职通判,王元直是苏轼亡妻王弗的弟弟。在送别时,东坡写下了“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的凄惨诗句,是对妻弟的别情,又是对发妻的思念和怀念,令人不忍卒读。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
从王弗归葬眉山,至王元直到钱塘,期间相隔整好十年,“十载”两个字,正说明苏轼从未忘记,没有一刻不在思念亡妻。
这“十载”的思念,苏轼写在了一首词《江城子》里。(《江城子》写于这首《临江仙》几个月之后)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被陈师道称为“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的千古第一悼亡词。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
异乡宦游漂泊的苏轼,内心充满说不尽的孤独与愁闷,在送别亡妻之弟时,忍不住向王元直倾诉,辗转流离,究竟哪里才能是我的家乡归途啊!
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来源:每日诗词鉴赏
编辑|申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