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文言知识归纳,唐雎不辱使命所有文言知识点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3-12-04 21:24:11

一、《唐雎不辱使命》知识梳理一览表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守株待兔”“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四大刺客

四大刺客:专诸、要离、聂政、荆轲。《史记·刺客列传》里记载着好多刺客侠士的事迹,其中有四位特别突出,常被人称为“四大刺客”。他们的信条都是“士为知己者死”。他们以视死如归的气魄和撼动山河的壮举,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侠义之名,使自己的英名万古流芳。

作品简介

《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魏策四》中的一篇史传文,后收录于《古文观止》。这篇文章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终于折服秦王,保存国家,完成使命,歌颂了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本质。文章内容精彩,语言犀利,情节完整,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生动,秦王的色厉内荏、前倨后恭,唐雎的不畏强暴、英勇沉着,都写得栩栩如生。

创作背景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国。安陵是附属于魏国的一个小国,安陵君原是魏襄王的弟弟。当时,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灭亡,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王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出小诱而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君的故伎。此时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在这种情况下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与虎狼之秦作针锋相对的坚决斗争。这篇文章就是这次斗争的实录。

字音

唐雎(唐且)(jū)、弗(fú)敢、怫(fú)然、庸夫(fū)、夫(fú)专诸、 轻寡人与(yú)、免冠(guān)徒跣(xiǎn)、抢(qiāng) 地、休祲(jìn)、 缟(gǎo)素、谕(yù)、韩傀(guī)、 要(yāo)离。

朗读节奏

秦王使人 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 /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 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 / 易安陵,安陵君 /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 /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 /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 /于先王 /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 / 亦尝闻 /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 / 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 / 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 /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 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 / 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 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 /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 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 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 有先生也。”

重点词语

1.唐雎(jū):人名,也作唐且,安陵国的臣子。不辱使命: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

2.秦王:即秦始皇嬴政,当时他还没有称皇帝。使:派遣,派出。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安陵是当时战国的一个小国,即现河南鄢陵西北,原是魏国的附属国。战国时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

3.易:交换。

4.其: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

5.加惠:给予恩惠。

6.虽然:即使这样。虽,即使。然,这样。

7.弗:不。

8.说:通“悦”,高兴、愉快。

9.谓:告诉。

10.欲:想。以:用,介词。

11.秦灭韩亡魏:秦灭韩国在始皇十七年(前230年),灭魏国在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

12.之:的,助词。

13.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错意,置意。错,通“措”,安放,安置。

14.请广于君:意思是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广,扩充。

15.逆:违背。

16.非若是也:不是这样的。非,不是。是,代词,指秦王说的情况。

17.直:只,仅仅。

18.怫(fú)然:盛怒的样子。

19.公:相当于“先生”,古代对人的客气称呼。

20.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21.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耳: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抢,撞。徒,光着。跣,赤。

22.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23.士: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24.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专诸刺*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专诸,春秋时吴国人。公子光想*王僚自立就使专诸把匕首藏在鱼肚子里借献鱼为名刺*了王僚。“彗星袭月”和下文的“白虹贯日”“苍鹰击于殿上”都是自然现象,把这些现象同人事联系起来是古代迷信的说法。

25.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聂政刺*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聂政,战国时韩国人。韩傀,是韩国的相国。韩国的大夫严仲子同韩傀有仇,就请聂政去把韩傀刺*了。

26.要(yāo)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要离刺*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庆忌,是吴王僚的儿子。公子光*死王僚以后,庆忌逃到卫国公子光派要离去把他*了。仓,通“苍”,灰白色。

27.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妖气。

28.与臣而将(jiāng)四矣: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这是唐雎暗示秦王他将效仿专诸、聂政、要离三人刺*秦王。

29.若:如果。必:将要。怒:发怒,动词。

30.缟(gǎo)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缟,白绢。素,白绸。

31.是:这样,代词。

32.色挠:变了脸色。一说面露胆怯之色。挠,屈。此言神色沮丧。

33.长跪:古人席地而坐,臀部着于脚踵,身躯挺直离脚即成跪状。谢:道歉。

34.谕:明白,懂得。

35.以:凭借。存:幸存。者:的原因。

36.徒:只。以:因为。

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置。

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

3、轻寡人与。“与”“通“钦”,吗。

4、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

古今异义

1.非若也(古:这样,如此.今:今常用作判断词)

2.岂五百里哉(古:只,仅仅.今:不弯曲)

3.浸降于天(古:吉祥.今:常用作休息)

4.以五百里之地安陵(古:交换.今:容易,简单)

5.虽然,受地于先王(古:即使这样,今: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前边的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

6以有先生也(古:只.今:徒弟)

7.秦王色(古:屈服.今:轻轻地抓)

8长跪而之(古:一种坐姿,今:双膝着地.古:道歉.今:感谢或调落)

9.以头地耳(古:撞.今:抢夺)

10安陵君使唐睢使于秦(古:于是.今:因为)

一词多义

以:

  1.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3.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4.以君为长者(把)

徒:

1.亦免冠徒跳(光着,动词)

2.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副词)

夫:

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发怒)

2.怀怒未发(愤怒,名词)

使: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动词)

2.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两者皆为动词,前“使”:派遣;后“使”:出使)

而:

1,挺剑而起(表修饰,不翻译)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

3.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表顺承,不译)

之:

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结构助词,的)

2.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

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睢)

5,愿终守之(它)

6,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

词类活用

1.且秦魏——————灭和亡也可以理解成使动用法,使韩国和魏国灭亡,灭稍微牵强点,但亡是可以的。判断使动主要是看这个词是后面的宾语还是前面的主语的性质,这里是魏亡而非秦亡,所以可以理解为使动。

2.请广于君——————广,可以看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扩充

3.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此处的意思是轻视。

4.虽千里不敢易也——————千里可以理解为数量词活用为名词,千里的土地。但我们不这样翻译,其实也理解得通顺

5.尸百万,流血千里——————伏,使动用法,使……伏流,使动用法,使……流。因为主语是天子,所以伏尸和流都可以理解为使动,使百万人尸体倒下,使血流千里。

6.天下缟素——————缟素,名词作动词,穿戴丧服

7.亦跣——————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免,脱去。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徒,光着

8.与臣而将矣——————数词活用做动词,成为四人。

修辞手法

夸张: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编素。

排比:夫专诸刺王潦也…苍鹰击于殿上。

对偶: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特殊句式

非若是也——判断句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判断句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判断句

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倒装句)

请广于君——状语后置(倒装句)

仓鹰击于殿上--状语后置(倒装句)

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国,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片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实在不敢交换啊!”秦王不高兴。于是安陵君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我,这是为什么呢?况且秦国已经灭了韩国亡了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忠厚的长者,所以才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像你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卫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是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倒下的尸体有百万具,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就要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和胆识的人一定要发怒的话,就要使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天下百姓都是要穿孝服,现在这个时候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起身想要与秦王同归于尽。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然而安陵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生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行文思路

起因:-秦王因易地的骗局没有得逞而不悦;

开端:秦王不悦--唐睢使秦

发展:质问施压、断然回绝

高潮:武力威胁、针锋相对

结局:秦王色挠--不辱使命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为诱惑,企图吞并安陵国,遭到拒绝,秦王不悦,表明安陵危在旦夕。这部分是情节的开端。

第二部分(第2、3段)具体叙写唐雎出使秦国,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部分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段)唐雎义正辞严地驳斥秦王所谓不同意“易安陵”就是“逆寡人”“轻寡人”的谬论,并表示鲜明的态度“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这是情节的发展。

第三部分(第3段)唐雎以“布衣之怒”与秦王“天子之怒”针锋相对,并效法“三子”,挺剑而起。这是情节的高潮。

第四部分(第4段)通过侧面描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及他所明白的道理,反衬唐雎>出使胜利,点明了主题。这部分是情节的结局。

主旨归纳

本文记叙了小国之臣唐睢临危出使秦国,在外交上战胜强秦完成使命的故事,生动地塑造了唐睢这形象歌颂了他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

艺术特色

一、选材上洋略得当、重点突出。

本文重点洋写了唐睢与秦王的对话,而秦王与安陵君的对话一笔带过,这样突出了主人公,并通过其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了人物性格,突出了中心。

二、结构上情节完整、自然而紧凑。

文章虽短,但围绕“唐睢不辱使命”这一中心事件,形成的“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的故事情节,自然而紧凑、严谨而完整。从唐维来看,先写唐睢出使的缘由,接着写针锋相对的舌战,再写挺剑而起,最后写出使胜利,这样层层紧扣,突出了中心;从秦王来看,他以不可一世(诱惑、恫吓、佛然怒)开始,却以失败(色挠,长跪而谢)而告终。

三、描写方式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本文一方面正面描写了唐睢义正辞严地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舌战,还写了他不畏暴君,效法“三子”,挺剑而起的英勇壮举。另一方面还通过对秦王的描写将唐睢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反衬得更加高大完美。

理解性默写

1.《唐睢不辱使命》中,秦王倚强凌弱要求安陵君交换土地的句子是: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1. 《唐睢不辱使命》中,安陵君的回答“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引起秦王的不满。

3.《唐睢不辱使命》中,当秦王想要以换地设置骗局时,安陵君就用“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话加以回绝。

4.《唐睢不辱使命》中,秦王所说的天子之怒的表现是: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5.《唐睢不辱使命》中,唐睢勇敢机智地用“士之怒”来跟秦王的“天子之怒”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句子是:“若士必怒,伏尸二人,天下编素

6.《唐睢不辱使命》中,有两处秦王神态的描写,其一处是“秦王怫然怒”,第二处是“秦王色挠”,这充分说明唐睢斗争的结果

7.《唐睢不辱使命》中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是: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8.《唐睢不辱使命》中,表现秦王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是: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9.《唐睢不辱使命》中,唐睢维护领土立场坚定,其“不易地”的理由是: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10.《唐睢不辱使命》中,秦王接见唐睢,开始就盛气凌人质问唐睢的句子是:寡人以

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11.《唐睢不辱使命》中,秦王傲慢地点明让安陵君存活下来是他的仁德的句子是: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12.《唐睢不辱使命》中,唐睢向秦王说明安陵君不交换的缘由是: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13.《唐睢不辱使命》中,秦王认为百姓的愤怒只不过是: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跳,以头抢地耳”

14.《唐睢不辱使命》中,唐睢赞颂专诸的句子是: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15.《唐睢不辱使命》中,唐睢赞颂聂政的句子是: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16.《唐睢不辱使命》中,唐睢赞颂要离的句子是: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17.《唐睢不辱使命》中,唐睢希望自己与历史上的三位刺客一样有胆有识的句子是: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18.《唐睢不辱使命》中,唐睢表示自己发怒的结果就是和秦王同归于尽的句子是: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19.《唐睢不辱使命》中,秦王告诉唐睢明白其用意的句子是: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0.《唐睢不辱使命》中,秦王认为几个大国都被秦国灭掉,唯独安陵幸存的原因是: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问题探究

1、课文中哪一句话表现出秦王盛气凌人,又分明是一个骗局?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安陵君是如何巧妙回答秦王的?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3、课文是怎样写唐睢要与秦王同归于尽的呢?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4、文中哪一句话既是秦王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更是作者借秦王之口对唐睢所作的赞扬?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5、唐睢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秦王以大易小而安陵君为什么不答应?)

是因为秦王提出以大易小,妄图吞并安陵君的土地。安陵君不答应,秦王不高兴,所以安陵君派他出使秦国。

6、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

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

②“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

③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1. “秦王不悦”这四个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8、为什么说唐睢没有辜负使命?这表现了唐睢怎样的性格?

经过唐睢与秦王的斗争,秦王放弃了对安陵的贪念,使安陵能以五十里之地而存下去。表现了唐睢忠心爱国,有勇有谋,胆识兼备,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优秀品质。

9、唐睢举了哪些布衣发怒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唐睢举了:专诸刺王僚、最政刺韩愧、要离刺庆忌这三个故事。例举三个名士刺*显赫人物的故事:1)意在给秦王以思想上的震摄2)提出“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3)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10、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睢的形象有何作用?

从侧面烘托唐睢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11、为什么说唐睢没有幸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睢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12、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

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13、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14、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睢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睢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睢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15、此次出使秦国,唐睢作为一个使臣可谓是不辱使命,外交使节的才能和个性往往体现在他们出色的外交辞令中,文中唐睢的哪一处辞令最让你折服,为什么?

(1)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此处唐睢的回答,作为使臣对大国君主讲究了必要的谦恭和礼貌,委婉地回应秦王的强加之辞。用“受地于先王”作为正当充分的理由加以解释和辩驳,可谓言之有理。而最后一句的反问虽与安陵君的态度一致,语气却更加强硬,维护国家领土和尊严的态度表达得鲜明有力,同时也用“千里”和“五百里”暗讽了秦王的虚伪和狡诈,充分体现了唐睢作为使臣的外交才能和忠诚之情。

(2)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此处唐睢的大段独白将故事推至高潮,“庸夫之怒”和“士之怒”的比较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和追求,使秦王不敢低估他的力量和决心。为了增强语言的力度,他罗列士人刺*君主的历史事件,并渲染刺*时上天的征兆,用正义和坚决瓦解秦王的强势心理。针对秦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恐吓辅之短小紧凑的“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编素,今日是也”的果断言辞,意图用生命挥卫国家领土,瞬间击垮了色厉内荏的秦王,使其胆怯畏惧,可谓言之有据且言之有力。

16、假如你是使臣唐睢,说说双方谈判交锋时秦王赢政留给你的印象。假如你是秦王赢政,经过这次事件后,你会如何评价安陵国的使臣唐睢?

(1)唐睢:秦王是强国之君,消灭各诸侯国统一天下是他必然的野心,这次他试图不费一兵一卒巧取安陵的阴谋诡计不难识破。他在谈判中表现得骄横肉无礼、盛气凌人,甚至一度以开战恐吓,两国之间公平合理的谈判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不过想要做天下君主的人必然有畏死的心理,我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击败了他,使安陵暂避了这一劫。

(2)秦王:原本以为安陵国的使节会乖乖就范,没想到唐睢此人不可低估,他不但在言辞上毫不妥协与我针锋相对,而且在关键时刻敢于用生命挥卫自己的国家,这种胆识令人佩服,安陵国拥有唐睢这样的士人令人羡慕。

教材习题

  1. 熟读课文,找出描写秦王情绪变化的词语,说说秦王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本文描写秦王情绪变化的词语有:不说、佛然怒、色挠。当安陵君委婉地拒绝了秦王使者易地的欲求后,秦王“不说”,表现出极为失落不满的情绪;当唐睢重申安陵君的立场,坚决表示不易地时,语带讥讽,让秦王侵吞安陵国的野心再一次受到打击,所以秦王“佛然怒”;当唐睢的“布衣之怒”战胜了秦王的“天子之怒”时,“秦王色挠”,神情沮丧,完全失去了唯我独尊的威严。秦王情绪的变化,是对安陵国君臣坚强不屈、英勇斗争行为的反应,他从“不说”到“怒”,最后到沮丧(色挠),从自以为是、不可一世到赔礼道歉,情绪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颇富戏剧性。

  1. 本文通过人物语言塑造了唐睢这一“士”的形象。仿照示例,另选一处人物语言加以分析。

示例: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面对秦王的傲慢自大和咄咄逼人,唐睢沉着应对。先重复安陵君已经说过的理由“受地于先王”-不肯易地是要守先人之土;进而以“虽……岂……”的措辞,强化了“守土不易地”的立场,同时揭露秦王以空言索人国土的蛮横无理。不过,作为外交辞令,唐睢的话只说己方态度,并未直斥暴秦,义正词严,有理有节。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秦王明言易地,暗为巧取豪夺,安陵君当然明白其中的诈伪。但他却不做正面驳斥和申辩,而是顺着秦王的“好意”说下去。他首先肯定这是秦王的恩惠,是非常好的事;然后,语意陡转,表明坚守先王土地,定不可移、誓不可夺的决心。这样的外交辞令,言辞虽卑,意志不衰。既没有过分激怒秦王,也表明了自己守土不易的严正立场,可谓敏于应对,善于言谈。

三、朗读下列各组句子,体会加点词的语气。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与臣而将四矣。/甚矣,汝之不惠!

1.“也”表示反问语气;“也”表示陈述语气。

2.“哉”表示反问语气;“哉”表示疑问语气。

3.“乎”表示疑问语气;“乎”表示感叹语气。

4.“矣”表示陈述语气;“矣”表示感叹语气。

四、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意义。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4.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呀!易:交换。其许:其,表示祈使语气;许,答应。

2.即使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的封地,(我)愿意终生守护它,不敢交换。虽然:即使这样。

3.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思,是轻视我吗?广:增广、扩充。逆:违背。

4.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徒:只,仅仅。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