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部散文集是历史散文,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散文集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3-12-06 10:24:40

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历史小说《伍子胥》,入选今年高考语文阅读材料题。从历史上至今,有过从不同角度书写的不同版本的《伍子胥》,记者了解到,入选高考语文的《伍子胥》,是冯至先生的中篇历史小说《伍子胥》。

我国第一部散文集是历史散文,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散文集(1)

冯至先生的历史小说《伍子胥》和历史中的伍子胥的故事相比,有哪些特色?6月10日,极目新闻记者采访了《伍子胥》一书的出版机构北京领读文化编辑孙旭宏。

注重伍子胥逃亡过程中的精神体验,同时折射许多现实问题

我国第一部散文集是历史散文,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散文集(2)

孙旭宏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冯至先生的《伍子胥》,创作于1942年冬到1943年春,取材于春秋战国时代楚国人伍子胥为父兄复仇的故事。冯至先生在这部小说中重新演绎了伍子胥逃亡的过程。

在大众比较熟悉的历史故事中,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国重臣,后和孙武带兵攻入楚都,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最终报了父兄之仇。似乎伍子胥掘墓鞭尸才是故事的高潮。而在冯至先生的《伍子胥》中,故事止于伍子胥进入吴市后,作者更关注的是伍子胥在整个逃亡过程中的思想、心理活动、情绪的起伏与精神的成长。

全书写到了伍子胥逃亡经过的九个地方,从城父到吴市,这些地方在伍子胥的人生中具有重要意义,见证了他由内而外的心灵蜕变。小说中伍子胥所经历的一切,其实也折射出很多现实问题,映照着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人生困境:庸俗与高贵,自由与责任,投入与超脱……到了生命中决断的时刻,我们会如何选择?《伍子胥》或许能给我们很多启示。

高考考题为大众普及了一位冷门宝藏作家

有考生说,我押中了鲁迅,但是没想到出的题目是他!冯至先生虽然在文学上建树颇多,获得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但他向来低调,不为大众熟知,以至于被认为是“冷门作家”。

我国第一部散文集是历史散文,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散文集(3)

记者了解到,最新版的冯至先生《伍子胥》由北京领读文化和天津人民出版社联合出品,是2022年3月出版的“冯至文存”中的一册。“冯至文存”收录了《伍子胥》《山水》《昨日之歌》《十四行集》《海涅诗选》《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冯至学术论著自选集》,都是冯至的代表作品或翻译代表作。

孙旭宏说,“冯至文存”这套书的书号申请得比较早,其实《伍子胥》上市的时候已经5月了。《伍子胥》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于1946年。最新这套“冯至文存”经冯至长女冯姚平女士授权出版。本版以初版为底本,参考《冯至全集》(第三卷)进行核校,基本上保留了作品原貌。同时,为了满足当下读者多元化阅读需求,还为这本书录制了有声书,就是为了更好地在当代去推广冯至先生的作品,“我们称他为宝藏作家。”

冯至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鲁迅赞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我们从高考试题中选择的《伍子胥》第六章《江上》,从这三千多字中就可以领略到冯至先生的才华,诗化的语言和感同身受的生命体验,给读者很强的心灵震撼。

我国第一部散文集是历史散文,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散文集(4)

据孙旭宏介绍,冯至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青年时代主要从事诗歌创作,风格幽婉、沉郁且多具哲思;学术风格严谨、求真,主要研究德语文学和杜甫研究。鲁迅称赞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他曾获得德国“歌德奖章”(1985)、“格林兄弟文学奖”(1985)、“大十字”勋章(1987)和“宫德尔夫德语文学奖”(1988)等多个奖项。1988年,冯至捐款设立我国第一个外国文学研究奖“冯至德语文学奖”,鼓励成绩突出的中青年德语文学研究者。

冯至先生为后人留下了几百万字的诗歌、散文、历史小说、翻译作品和外国文学研究论文。这套“冯至文存”比较完整地收录了冯至先生的主要代表作——

季羡林称散文集《山水》“读之如食橄榄,余味无穷,三日口香”。

《昨日之歌》是冯至早期的作品,是对爱情、青春的抒发,其中的几首长篇叙事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公认的“堪称独步”,被现代文学研究的开拓者朱自清、王瑶击节赞赏。

《十四行集》是公认的冯至诗歌最高成就,同时也代表了中国十四行诗的最高水平。文学史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孙玉石先生称为现代中国最佳诗集。

《杜甫传》也是冯至先生非常重要的一部学术专著,*称是“为中国人民做了件好事。”

冯至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人、作家,也是一位翻译家。他是中国德语文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他翻译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曾在西南联大学生中广泛传播,给无数迷茫中的文学青年指明创作方向。诗人王家新表示,“我们这一代人与里尔克的相遇是通过冯至先生,是与‘冯至的里尔克’相遇。冯至的里尔克也可以说是两个诗歌灵魂的融合……上世纪80年代有个说法叫‘诗歌精神’,从冯至翻译的里尔克那里,我们真正体会到何谓‘诗歌精神’。”

冯至翻译德国诗人海涅的《海涅诗选》让我们得以一窥德语文学的样貌。德国波恩大学原汉学系主任陶德文认为“在冯至那里,质朴和充满艺术性的译文显示出了创造性,他把一切都转化为旋律和节奏,从其中勃兴出一种不可比拟的情绪。”这也是很多读者在众多版本中寻找冯至译本的原因所在。

彩蛋:

在采访的最后,极目新闻也邀请《伍子胥》出版机构的编辑同题考试——

题目:“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于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孙旭宏:在历史故事中,伍子胥出了逃到江边,前有关卡,后有追兵,他苦无渡船,一夜白发。渔夫冒险载其渡江,上岸之后,渔夫毅然拒绝伍子胥相赠的宝剑,为打消伍子胥对行踪暴露的担忧,遂“覆船自沉于江水之中”。故事冲突激励,人物性格突出。

而在冯至先生的《伍子胥》中,渔夫看到远行的人们为山水所阻,于是立下志愿,要引渡那些阻于大江的辛苦的行人。对渔夫而言,伍子胥或许只是他引渡的无数行人中的一个,而子胥却“觉得这渔夫是他流亡以来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这份“引渡之恩”在伍子胥心里是不同一般意义的,化为沉甸甸的一声“朋友”二字;而面对伍子胥以宝剑相赠的情谊,渔夫也只有淡淡的一句“这值得什么报酬呢?”

平凡的人,平凡的山水,而平淡中自有千钧之重。这也是冯至作品的一个独特风格,在原始、自然的山水中思考人与自然、生命永恒的意义。伍子胥那句“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让作品与主人公同时走入了更深的哲思世界。

在后记中,冯至写到:“我们常常看见有人拾起一个有分量的东西,一块石片或是一个球,无所谓地向远方一抛,那东西从抛出到落下,在空中便画出一个美丽的弧。这弧形一瞬间就不见了,但是在这中间却有无数的刹那,每一刹那都有停留,每一刹那都有陨落。……若是把这个弧表示一个有弹性的人生,一件完美的事的开端与结束,确是一个很恰当的图像。因为一段美的生活,不管为了爱或是为了恨,不管为了生或是为了死,都无异于这样的一个抛掷:在停留中有坚持,在陨落中有克服。”

《伍子胥》的故事就可以理解为这样一种抛掷,不管为了爱或是为了恨,不管为了生或是为了死,在这个过程中,隐含着作者对生命深沉的哲思。

(图片由北京领读文化提供授权发布)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