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道德的感悟,道德感悟心得体会简短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3-12-20 02:43:44

“道德”最初含义,源于《道德经》。老子把自然规律称为“道”,而把人效法天地之道的行为规范称作“德”。与老子效法自然不同,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在研究人性时,提出了“道德原则”一说。他从“理性”与“感情”两个角度去思考,认为“道德源于情感而非理性”。那么,道德究竟为何物?


道德首先约束自己,而不是用来批评人

不管是老子的遵从自然的共同人道,还是大卫·休谟基于情感的道德原则,道德都不是抽象的。老子在《道德经》里,说了那么多的道德原则,他实际上是在提醒人们:天有道,人亦有道。老子希望每个人都依道而行。

大卫·休谟虽然也提出了一些道德原则,但这些基于“人欲”的原则,并非为某个“集团”服务。不管从哪个角度,道德首先是用来约束自己的,而非批评他人。


近日,看到一篇文章《道德一旦变成表演,就是丑陋的作假》,文章的作者是台湾作家蒋勋写的,被不同的公众号转载,有的阅读量甚至达到10万+。

我想大多数人读这篇文章,不是被“道德”本身的含义所吸引,而是对“道德”沦丧而悲哀。人人都想自己道德高尚,却喜欢拿道德对别人指指点点。哪怕鲁迅眼中的“孔乙己”、“阿Q”之流的小人物,也常常给自己的行为糊上一层“道德”,而批评和议论起别人,他们更喜欢站在“道德”的高度去指指点点,这便是人之常情。


道德不是说教,而是一种践行

老子虽为先圣,他在《道德经》里,并未说教式地要求别人。他那个时代,礼崩乐坏,作为先圣,老子从自然中悟出一种道理,人的所作所为也应效法自然。因此在老子看来,道德首先是一种实践,从自身做起,由己推人,由内向外,自上而下。甚至有人认为《道德经》是老子写给当时的士大夫看的。孔子认为“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人则习惯于上行下效。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道德成为约束别人的工具。正如蒋勋先生讲述的“阮籍的故事”,阮籍的母亲去世时,他没有哭,而在魏晋的社会已经流行孝道,在别人看来他不哭,就是大不孝。阮籍觉得母亲去世是自己的事,与别人何干,然等凭吊的人散尽后,阮籍因丧母之痛,吐血数升。

历史的评价是公允的,阮籍之哭被记载下来,后人称为“穷途之哭”,阮籍没有因为不会当众表演哭而被遗忘,他仍被列为“竹林七贤”。


从众心理让道德观扭曲

记得小时候读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衣》,总觉得安徒生讲的故事没什么笑点,甚至还不如“掩耳盗铃”好笑。长大后,慢慢思考,觉得安徒生很了不起,《皇帝的新衣》里的故事未必真实存在,安徒生只是想通过故事来唤醒人们,别再装了。因为一个人表演时,一旦获得掌声和点赞,便有人跟着去表演。

看似活生生的人,实际上很多人被作为空气人存在,他们只会鼓掌和叫好。为了验证这一现象,有人做了一个实验,实验者在大街上盯着一处看,路人好奇,也停下来看,这样人越来越多,谁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如果说被好奇心吸引,不如说是一种从众心理。空气人的特征就是永远相信“多数人的正确”。

有人做过统计,所谓的多数人并非就是一半以上,而是只要超过20%的人一致,便会成为他那个群体的主流。


不要让“道德标准” 流于形式

对于道德的塑造,从禅让制开始,很多人认为“禅让制”是一种传说。当然,我们不能拿现在人的眼光去看那个时代。人也并不是一开始就尊崇道德。在那个原始的时代,“禅让制”是为了让有德有能者脱颖而出,带领大家吃饱肚子,远离危险。

然而到了周天子时,道德成为“上层建筑”,并被人们普遍遵守推崇,道德实际上已“脱实向虚”,开始了形式主义之路。

古圣先贤们之所以万世流芳,因为他们懂得践行“道德”,而不是停留在“形式”层面指责别人。

文明的进程就像搭积木,道德的大厦,也被涂上不同时代的内容,道德越是高大上,距离践行也越远,慢慢沦为指责别人的工具。一旦道德标准成为指责工具,人人都想站在制高点,更有甚者,言必称道德,看不惯某种行为,便拿起道德标准予以谴责。

国人素喜高大上,善于“夸张”。比如谈到传统文化,总冠以国学;道德也是,人人都觉得自己是道德的化身,毕竟指责和说教远比“做”容易得多。

庄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是在告诉我们,越是标榜某种东西,实际上它已经变得稀缺。正如老子那句铿锵有力的话:“众往之地莫争”,有时候,远离时尚,未尝不是一种智慧。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