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是一部好看的小说。故事情节曲折动人,武功描述精彩纷呈,主人公梁萧在宋元交替天下纷乱之际,从小丧父失母流落江湖,入天机宫忍辱学艺,投元军驰骋疆场,夺取襄阳,又不堪战乱平民之痛而反出军营,迷茫漂泊于江湖,甚至游历至亚非欧三洲,最终为大宋死战天机宫。整个故事宏大广阔,有英雄成长,有武功磨练,有儿女情长,又有金戈铁马,家国天下,文化民族,如巍巍昆仑般恢宏大气。最难能可贵的是故事叙述的流畅性,整部小说上百万字,读下来引人入胜,一气呵成,让我有回到了读金庸作品时畅快淋漓的阅读体验,我惊喜于写武侠的出现了个会讲故事的高手。
这部小说粗看下真有许多金庸作品的影子,梁萧像杨过与郭靖的综合,那几大高手其实都像五绝中一人或几人的混合,连背景时代都那么相近。但细想下来还是有许多推陈出新之处,作者是不满足于完全模仿前人的。
首先对科学力量的重视。这个因素在前人的武侠小说中是很少涉及的,而在《昆仑》中科学的力量对故事与人物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书中萧梁是一个大数学家,可以说是集东西方的最高数学成就于一身,而算术就成了他武功和人生智慧的主要动力。从天机宫学艺开始,到三才归元掌,归藏剑,悟十方步,到最终的谐之道,都是用数学原理来解释的,完全不同于金庸用哲学原理来推动主人公的武功和人生。而到了襄阳大战对战争过程的描写,科学力量的重要就更明显了,以前的作者一般着力于写战术技巧,人的因素决定胜负,到了凤歌笔下,武器的先进,科学技术的水平成了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在武侠小说中加重对科学因素的描述,不可不说是一大创新,而应用得如此得心应手,跟凤歌的理工背景不无关系。
第二个重要的创新是对人们某些既定观念的颠覆,《昆仑》中最惹争议的地方是萧梁帮蒙古攻下襄阳城的段落。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郭靖的这句话是多么掷地有声,而郭大侠死守襄阳更是对武侠中“侠”字的最高阐述,突然有人对襄阳大战来个重新颠覆,主角在蒙古一方,还是攻下襄阳的出最大力者,实是让人难以接受。有人就为这点批评凤歌为创新而失去了原则,都上升到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高度了。实不必如此,终究历史上是蒙古攻下了襄阳,不论我们有多大的民族感情,也要正视历史的趋势。换一个角度重新审视襄阳大战,实是有利于我们用更广阔的视角思考战争,民族与和平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