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长篇白话小说有哪些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4-01-01 00:51:23

《人间词话》以境界为中心概念,表达了新的诗学理论

  1. 《官场现形记》李伯元
  2. 《老残游记》刘鹗
  3. 《孽海花》曾朴

倡导文学革命:

胡适《文学改良刍chu义》八项主张: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文学革命论》——‘三大主义’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日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日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 与“学衡派”的论争
  2. 与“甲寅派”的论争

名词解释

①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流派

②学衡派是因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杂志而得名,是以《学衡》为中心﹐在思想文化界形成的一个文学复古﹑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流派。

③学派代表人物为当时国立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的教授梅光迪、吴宓、胡先骕。学派认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认为新文化运动为“模仿西人﹐仅得糟粕”﹔攻击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是诡辩家﹑模仿家﹑功名之士﹑政客。

④学派反对新文学运动,认为文言优于白话,觉得白话是“以叙说高深之理想,最难剀切简明”,极力主张言文不能合一。以柳诒征为南雍双柱之一的东南大学,是现代儒学复兴的策源地;以其为国学支柱的学衡派,成为后世新儒家的学术滥觞。

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十二人发起,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所谓乡土小说是指靠回忆*来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也可以说“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

乡土小说崭露头角,写实小说进入一个更为成熟的发展阶段

①继承鲁迅乡土小说的启蒙主义传统,揭示闭塞的乡村世界里农民的麻木、世故、巧滑、冷漠、势利,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人生悲剧

②鲁迅是第一个提出“乡土文学”概念的人

③奇异的乡风民俗进行细致的描绘,揭示乡间悲剧的同时,作品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

新诗的初期的诗派。兴起在1922年间,主要代表人物是冰心,还有宗白华、刘大白、朱自清、沈尹默、刘半农、俞平伯、康白情、郑振铎、王统照以及湖畔派的诗人都写过不少优秀的短诗。在胡适“诗体大解放”的启发下,诗人不满足新诗平淡乏味、一览无余的诗风,受日本俳句、特别是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小诗应运而生。冰心的《繁星》问世,小诗风行一时,给诗坛添了新的光彩。清莹隽永、蕴藉含蓄,寓理抒情,短小精悍,是其特色。后来,小诗泛滥,有新意的作品不多,小诗失去生命力,在1924年冬开始衰落。但作为一种诗歌形式,仍为后人使用。

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

冰心/谢婉莹:

  1. 《两个家庭》成名作
  2. 《超人》母爱伟大、童心纯真、自然神圣
  3. “冰心体”——冰心的散文语言清新流畅,秀丽典雅,感情饱满。因此被称为“冰心体”

福建三大才女——冰心、林徽因、庐隐

叶绍钧:叶圣陶——中国现代第一位童话作家

  1. 《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中国现代童话的滥觞
  2. 长篇小说《倪焕之》扛鼎之作
  3. 《潘先生在难中》沈雁冰认为“城市小资产阶级没有社会意识,卑谦的利己主义,临虚惊而失色,暂苟安而又喜,等等心理,描写的很透彻”。
  1. 《命命鸟》成名作
  2. 《商人妇》惜官
  3. 《缀网劳蛛》尚洁
  4. 《春桃》标志着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
  5. 题材:异域色彩/风情,宗教元素,爱情

鲁迅

  1. 《狂人日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长篇小说
  2. 《呐喊》14《彷徨》11中国现代小说的高峰。中国现代小说自鲁迅开始,又以鲁迅创作标志新的文学样式的成熟。
  3. 《呐喊》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4. 《阿Q正传》,阿Q,姓名籍贯不详,以做短工度日。阿Q自尊又自卑,对受居民尊敬的赵太爷和钱太爷独不崇奉,不是想自己“先前阔”,就是想“儿子会阔多了”,他总能在精神上获胜。被王胡揍了一顿,又被“假洋鬼子”打了一棍,想着“儿子打老子”便忘却了;调戏小尼姑便觉晦气全消。但这却勾起了他的*,尽管严守“男女之大防”,但又压不住自然的本能,就对吴妈叫着“我和你困觉”,被秀才的大竹杠打了一顿,阿Q的爱情梦被打破,随即生计又成问题,于是打定进城。回来时获得村里人一时的敬畏,但人们探听底细后又对他“敬而远之”。得知革命党进村,本是“深恶痛绝”,但一看举人和村里人都怕他们,便有些神往,然而阿Q却一直没弄懂革命,直到被抓、被*。临死前的遗憾是画押的圈不圆。小说深刻地表现了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国国民的劣根性,阿Q则这种国民性弱点的集中表现。“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主要特征。

《呐喊》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作品通过写实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以传神的笔触和“画眼睛”、“写灵魂”的艺术技巧,形象生动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的艺术形象,深刻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间中国社会生活的现状,有力揭露和鞭挞了封建旧恶势力,表达了作者渴望变革,为时代呐喊,希望唤醒国民的思想。奠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

《狂人日记》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一个“狂人”的故事,他害怕所有人 的眼光,总觉得人们想害他,想吃掉他。医生给他看病,让他“静养”,他便认为是让他养肥可以多吃肉。他记得大哥曾对他讲过“易子而食”“寝皮食肉”之事,然后想起“妹子”死时,大哥劝母亲不要哭,便认为妹子是被大哥吃了。“狂人”越反抗“吃人”,越被认为是“疯子”,当他完全失望于改造周围环境时,他也“痊愈”了,去某地当候补官了。小说中的“狂人”实际上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周围都是被封建礼教侵蚀了灵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则是封建传统吃人的惯例。

  1. 《在酒楼上》吕纬甫
  2. 《孤独者》魏连殳
  3. 《伤逝》涓生子君
  4. 女性解放呼声

子君——“我是我自己谁也不能干扰我”(自主权)

莎菲——“我享有我生的一切”

5.《故事新编》第三部小说集。天马行空的创造力,更为丰富的展现鲁迅小说文体的现代创新

  1. 代表人物:周作人,朱自清,冰心,宗白华
  2. 冰心小诗集《繁星》《春水》三言两语的格言、警句式的清丽诗句,表现自己内省的沉思和灵感的顿悟,努力发掘事物所蕴含的哲理意蕴

代表人物:潘漠华、冯雪峰、应修人、汪静之等

  1. 代表人物:闻一多,徐志摩,林徽因
  2. 闻一多认为,诗是一种选择的艺术。使新诗由初期白话诗以来的散文化,自由化向规范化转变
  3. 《诗的格律》三美: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女神》情感的大解放,诗体的大解放,宣告真正现代自由体新诗时代到来

  1. 《红烛》爱国之情
  2. 第一本诗集《死水》
  3. 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现代文学中的一个流派。它的主要作家是鲁迅、孙伏园、周作人、林语堂、俞平伯、钱玄同、刘半农等。因于1924年创办《语丝》周刊和建立“语丝社”而得名。

这个流派以文艺随笔、短论、散文等形式,揭露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其成员的思想倾向和文艺主张虽然不尽一致,但“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则成为他们文章的特色。他们在表现方法上以描摹世态人情为主,夹叙夹议,思想尖锐、深刻,风格泼辣幽默。在散文创作方面独具特色,对以后的散文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个性主义人道主义,人的文学的潮流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上海霞飞路1930年3月2日 鲁迅、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彭康、蒋光慈、钱杏邨(cun)、田汉、阳翰笙等40人

  1. 国防文学
  2. 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她的作品是郁达夫所开创的《沉沦》为代表的新文学中浪漫感伤小说的余绪

《包氏父子》

  1. 《幻灭》第一部小说
  2. 《蚀》三部曲——《动摇》《追求》《幻灭》
  3. 《子夜》吴荪甫
  1. 《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奠定幽默小说家地位
  2. 《猫城记》一部长篇讽刺小说
  3. 《小坡的生日》
  4. 《月牙儿》短篇小说
  1. 爱情三部曲:《雾》周如水《雨》吴仁民《电》成名作
  2. 激流三部曲:《家》高觉新《春》《秋》
  3. 《灭亡》作家生涯的开始
  4. 《寒夜》最后一部长篇小说

《边城》是沈从文最富盛名的代表作,精心勾勒一副湘西风景图和风俗画

①创作主体情感的投入,追求小说的抒情性。白塔的坍塌和重修分别象征古老湘西的终结和新的人际关系的重造

②丰富多样的结构体式,古朴简约的语言风格,讲究“文字组织的美丽”,被称为“文字的魔法师”

③面的渲染与点的凸显,故事的推进和情感的浓化,画面的组接与意境的转换,以及对朴拙的古语和流利的水上语言的使用。

沈从文《边城》赏析

1934年的中篇小说《边城》,便是一部充溢着浓浓湘西乡土味、乡土情的佳作。作者以清丽的笔触,描写了撑渡船的老人与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的爱情悲剧。 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 小说以牧歌式的情调描绘出田园诗般的边城世界。

作品价值:

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他的散文也独具魅力,为现代散文增添了艺术光彩。一些后来的作家曾深受他创作风格的影响。

人物塑造手法:

描写人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或通过对话、独白、行动、姿态和面部表情等深入剖析。或采用幻想、梦境等直接揭示。

①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感情纯洁真挚,坚强(主人公翠翠是其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形象)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傩送远走他乡,爷爷溘然长世,她痛苦悲伤但

并没有倒下,她谢绝船总让她住进他家的好意,她像爷爷那样守着摆渡的岗位,苦恋着并等待傩送归来,充分表现她性格坚强的一面,展现着柔中有刚的美,她怀着希望与自己坎坷命运作持久的抗争。

②祖父: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恪尽本分忠厚老实,重义轻利,几十年如一日地守着渡船,不计报酬,不贪图便宜卖肉的不肯收他的肉钱,水手们送红枣给他,小商贩们送粽子给他。这种超越阶级关系、金钱关系的乡邻之情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少见的,但沈从文却通过这种感情揭示了人物身上所蕴含的美好的人性。

③天保(大老):个性豪爽,慷慨,为亲情和爱情而死,胸怀宽广,光明磊落宁愿牺牲自己的幸福,希望成全弟弟的爱情

④傩送(二老):勇敢,心地善良,敢于追求,蔑视权利,责任感强傩送为了纯真的爱情,宁愿放弃一座碾房的陪嫁而选择渡船

船总顺顺:有财却不吝财,明事明理,正直和平,老船夫死后,不计前嫌,依然一片盛情邀请那分明与他的两个儿子不幸遭遇有密切干系的孤女翠翠到家里安住。

写作手法

一是细腻的心理描写。

①通过人物的幻想、梦境来披露人物心理。翠翠离奇的“胡思乱想”,让人感到渐渐有了自己心理的少女的孤单寂寞,以及爱情的幼芽时心灵的躁动;翠翠“顶美顶甜”的梦境,展示出对朦胧爱情的甜蜜感受和潜意识里对爱情的向往。

②通过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语言、神态的描写,形成强烈的暗示,诱使读者从人物的语言、神态上去体味人物的内心奥秘。翠翠“带着娇,有点儿埋怨”地一再央求爷爷丢下渡船上的活回到她身边,让人感受到翠翠对爷爷的无比依恋之情。听着爷爷唱的“那晚上听来的”,“翠翠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则让人感受到情窦初开的翠翠对甜美爱情的神往。

二是诗画般的环境描写。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的情感沉浸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而且为我们展示出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在作者笔下,啼声婉转的黄莺、繁密的虫声、美丽的黄昏、如银的月色……奇景如画,美不胜收。这些又都随着人物感情世界的波动而自然展开。或是以黄昏的温柔、美丽和平静,反衬翠翠爱情萌动的内心的躁动、落寞和薄薄的凄凉;或是以柔和的月光、溪面一层薄薄的白雾、虫的清音重奏,烘托翠翠对傩送情歌的热切期待,以及少女爱情的纯洁和朦胧。

现当代文学大题

京派和海派区别:

海派

海派是与京派对立的,最初这两个名词是沈从文在上世纪30年代挑起的一场文学争论中提出的,上世纪30年代写实小说和抒情小说流派基本上分别被京派和海派所分割。海派作家应该是指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未必是上海人)。广义上的海派指所有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包括左翼文学、新感觉派文学、鸳鸯蝴蝶派;狭义的话,就只指新感觉派。

代表人物有张资平、叶灵凤、穆时英、曾虚白等。他们都以都市青年男女的种种爱情纠葛。体现都市文化和商业色彩的各路作家。

海派新感觉派的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和茅盾的《子夜》、张爱玲《金锁记》《倾城之恋》。

海派文学特点:

1.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商业化。小说注重可读性,迎合大众口味,是一种“轻文学”;

2.过渡性地描写都市。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夜总会、赌场、酒吧、投机家、交际花等,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

3.首次提出“都市男女”这一海派常写的新的主题,造成一种“新式的肉欲小说”;

4.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

5.对都市文明既有幻灭,又有欣赏。

海派发展三阶段:

1.民国初年鸳鸯蝴蝶派

代表人物:包天笑、周瘦鹃

特色:上承《红楼梦》、《花月痕》的传统,外受《茶花女》的哀怨与世纪末的感伤的影响,展现出一种落魄者的孤独感。

2.三十年代现代主义流派

代表人物:张资平、章衣萍;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上海现代派)。

特色:直接取法外国现代主义思潮,如日本新感觉派、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说等,剖析洋场社会人的行为方式和深层意识结构。

描写“大都会的破体”,呈现出梦魇似的压迫感。

3.四十年代承言情传统和现代主义探索的新海派

代表人物:徐訏、无名氏、苏青、张爱玲

海派两个主要发展面向:

1.男女两性间曲折离奇的浪漫故事,与言情小说有密切联系。

2.师法外国现代主义新颖活跃而又光怪陆离的表现手段。如新感觉主义。

特征

繁华与靡烂

“海派”文学的最大特色——繁华与靡烂的同体文化模式:强势文化以充满阳刚的侵犯性侵入柔软靡烂的弱势文化,在毁灭中迸发出新的生命的再生殖,灿烂与罪恶交织成不解的孽缘。当海派文学的渊源时,似乎很难摆脱这样两种文化的同体现象,也可以说是“恶之花”的现象。它的“恶之花”是发酵于本土与外来异质文化掺杂在一起的文化场上,接受与迎合、屈辱与欢悦、灿烂与靡烂同时发生在同体的文化模式中。本土文化突然冲破传统的压抑爆发出追求生命享受的*,外来文化也同样在异质环境的强刺激下爆发了放纵自我的*,所谓的海派都市文学就是在这样两种*的结合下创造了独特的文化个性。

雅俗善恶二元混杂

来源于上海这个商业都市的二重性。一方面是新生的、有活力的现代都市;另一方面,因为有旧文化的多层包围,因为现代性质的文化消费并不能排除消极面,现代文明也能媚俗,它就呈现出善恶兼备的形态。又由于读书市场的商业趋利作为重要动因,海派如想无限地求新求奇,就要发展自己的先锋性;如从众、从俗、从下,就会追求趣味,反对崇高,扩大自己的通俗特征。海派的雅俗,还同上海这个都市的读者分流有关。雅是为了呼应这个城市的雅读者群,海派在上海的先锋文学市场和通俗文学市场两边都占据了位置:表现都市新的观念、新的生活方式的海派文学,由先锋而高雅;俗的支流则表现艳情、恐怖、骗局,收集城市奇闻,制造软性文字,由通俗而低俗而媚俗。[3]

海派文学主要有以下三个的意识:

一、都市文化意识

1.书写与都市对话中的焦虑的情绪体验、忧郁感。

上海都市生活方式相对于传统生活方式来说,是座精神孤岛;同时都市机械文明使人有被生活抛入急驶的轨道,随时要倒下来的感觉。

2.漂泊感

切断了旧有联系的新型都市人物,没有找到新的可供插足的根基,于是成了无根的不安宁的游魂,漂荡在十里洋场。‘海派小品里传达的漂泊情绪反应出他们与革命主潮、传统文明脱节,找不到自己生存位置,在夹缝中艰难求生的境况’。

二、市民文化意识

1.题材主旨的反崇高性和非重大性。

2.价值取向:享乐式个人主义价值观与市民意识相契合。

3.思维方式上强调实用理性。

三、文人文化意识

1.两个主要特点为非纯粹性、差异性大。

2.差异性可分为三种:闲适型、批判型、哲理型。

结语:海派文人在大时代的变革中发现自己是小人物并且认同这一身份,同时又不能找到人生的理想支点,重获文化英雄身份,所以他们在商业社会面前呈现话语失落。

海派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主要是指新文学中心南移到上海后,30年代继续活跃在京、津等地的作家群所形成的一个特定的文学流派,是强调宽大、强调审美、强调民族文化精神重造的纯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赞颂纯朴、原始的人性美、人情美;扬抒情写意小说的长处,熔写实、记“梦”、象征于一炉;平和、淡远、隽永的风格;简约、古朴、活泼、明净的语言。其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所显现的是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其统一的审美感情是诚实、从容、宽厚的,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比较成熟的抒情体和讽刺体样式。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代表作是《边城》《萧萧》《长河》《桥》等

艺术风格:

第一,着力描写淳朴、原始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如沈从文所描写的湘西世界人物,都那么淳厚、真挚、热情、善良、守信用、重情义,自己生活水平很低却那么慷慨好客,粗犷到带点野蛮却又透露出诚实可爱,显示出一种原始古朴的人性美、人情美。还表现在他们喜欢用儿童的视角来写成人的世界。

第二,京派小说把东方情调的诗情画意融合在乡风民俗的从容隽逸的描述中,形成了一种洋溢着古典式的和谐和浪漫性的超越的人间写实情致。这种乡土抒情小说,结构上以舒卷自如代替严谨拘束,情节上以故事的疏淡代替因果的坐实,它把小说的传统特征的一部分让位给诗和散文的因素,因而削减了小说的史诗力度,却增添了小说的抒情神韵。

第三,语言上,形成了简约、古朴、活泼、明净的语言特色。既能吸收欧美文学语言的长处,又能吸收古典文学语言的营养,出色地运用自己的民族语言。

京派与海派之争

  1933年10月18日,沈从文在天津《大公报文艺》发表《文学者的态度》,对京、海两地许多作家以“玩票白相”的态度对待文学的风气提出批评。

1933年12月,苏汶在《现代》杂志发表《文人在上海》,就沈从文对于上海文人的观点进行辩驳。

沈从文对苏汶的回应则是其在1934年1月10日发表的颇具“檄文”味道的《论“海派”》。该文将“海派”定义为“名士才情”与“商业竞卖”的结合。1934年2月21日又发表了《关于“海派”》。这些文章在当时文坛引起强烈反响,胡风、徐懋庸、曹聚仁、姚雪垠、祝秀侠等作家纷纷撰文参与论争,“京派”与“海派”问题遂成为1933年末、1934年初文化界最热门的话题。

鲁迅除在1934年2月连续以栾廷石为名发表《“京派”与“海派”》、《北人与南人》等两篇文章外,亦在1935年5月发表了《“京派”和“海派”》一文,根据南北文坛的新动向,指出“京派”和“海派”走向合流的趋向。

  真正涉及这场论争的是沈从文的《文学者的态度》、《论“海派”》、《关于“海派”》和苏汶的《文人在上海》②这四篇文章。鲁迅后来发表的文章有对两方观点评价和总结的味道。鲁迅的文章发表后,左翼作家纷纷出来批判,“京派”和“海派”之争也从文学争论变成了与政治“帮闲”有关的社会论争了。自然,“京派”与“海派”之争至此也就结束了。

阿Q人物形象分析:

⑴人物形象:①贫苦农民,受尽剥削压迫

②愚昧麻木,更突出的表现在他对革命的态度和认识上

③陈腐传统观念和小生产者狭隘保守意识合成的产物

④精神胜利法——幻想、欺凌弱小

⑵揭露……的主题

对封建礼教的抨击

国民性挖掘/国民劣根性

中国农民命运的关怀/情

自轻自贱:阿Q能够自己贬低自己,而且在自轻自贱了之后,还能够认为这种轻贱使自己的“地位”更加上上。比如,在被人揪住辫子往墙上撞头的时候,阿Q就自己说自己是“虫豸”,将自己贬低为“虫豸”希望别人放了自己。

自欺欺人:自欺欺人是阿Q常常用于安慰自己的表现,以让自己能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比如被别人打,他可以想象成自己被“儿子”打了,认为整个世界不像样,没了伦理,于是又按照自己的意愿转败为胜,心满意足。

欺软怕硬:阿Q本身就是非常卑贱的小人物,身体瘦弱、口才也木讷,不论打架还是骂人都不是别人的对手。于是阿Q在于是发生冲突的时候,就是先估量对手的力量,专门捡软柿子捏,木讷的便骂,力气小的他便打,如果遇到打不过也骂不了的,就说“君子动口不动手”。

自尊自大:阿q本身是个非常卑微而且贫贱的人物,但是他却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甚至是家乡有钱有势的赵太爷,他也认为,“我的儿子将来比较阔的多”。而且因为去过城里,甚至连城里人也看不起,拿别人的缺陷肆意嘲笑,然后引起为荣。

巴金《家》人物分析

高觉新:①他是一个懦弱的不反抗主义者,向旧思想妥协而又受“五四”新思潮影响的矛盾集合体,面对事情逃避、隐忍、顺从。

觉新悲剧性格形成的思想根源:性格懦弱,长房长孙这个特殊身份的约束,处于时代新旧交替的时刻,成为时代牺牲者

① 个人原因:他被人玩弄着,像一个傀儡,又被人珍爱着,像一个宝贝

② 家族原因:家,什么家!不过是一个“狭的笼”!

③ 社会原因:阳光还没照进他的生活,便被黑漆漆的封建大门挡住了他追寻的太阳光

觉新形象塑造的意义:高觉新是一个既善良又懦弱,新旧文化交锋下知识分子普遍的一种心理常态,这是社会的悲剧

高觉新是一个既善良又懦弱,既憎恨封建传统就势力向往自由、渴望解放却又不敢反抗的新青年的形象,而这些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也是当时在新文化与旧文化交锋下的知识分子普遍的一种心理常态。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