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的江上》描写了秋江傍晚,余晖浸染的绚丽美景。《花牛歌》则描绘了一幅花牛在草地上闲暇惬意的生活图景。两位诗人通过优美的文字、独特的意境,带给我们生动的画面和美的感受。
一、作者简介:1、刘大白(1880-1932),原名金庆棪,又名靖裔,字伯贞,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与鲁远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早期诗作表现了同情弱者和要求个性解就的思想,诗风质朴,但有没落士大夫的伤感情结。
主要成就:断新诗运动的重要倡导者之
主要作品:《旧梦》《白屋说诗》等。
2、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21年赴英国剑桥留学,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3年参与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7年任上海光华大学、东吴大学教授。后又任上海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30年,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大学教授。1931年因飞机失事去世。
主要成就:新月派代表诗人,成立新月社。
主要作品:《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二、学习目标1.认识“巢、苇”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感受秋晚江上的美景、花牛的悠闲。
三、学习生字词1、会认字本课要求认识6个生字。“巢”字,可组成词语“鸟巢”帮助理解字义。“苇字,可看一看芦苇的图片,帮助理解,还可变换偏旁,变成“伟、围、违等字,辨析理解。“霸、占”字,可以联系词语“霸占”识记、理解。
2、生词建议预习时不要直接查词典,可以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先猜测,再通过查词典验证自己理解的是否正确。
(1)斜阳:傍晚时西斜的太阳
(2)头白:用拟人的手法,指芦苇顶端已呈白色。
(3)剪秋罗:石竹科。多年生草本,被细毛。夏秋开花,产于中国北部和中部。栽培供观赏。全草药用。
(4)霸占:倚仗权势占为己有;强行占据。
(5)滴溜溜:形容旋转或流动。
(6)偷渡:偷偷通过封锁的水域或区域,现多指偷越国境。本课指太阳悄悄落山的样子。
3、多音字(请参考语文书图片)四、学习课文学习时,先以朗读为主,通过默读,大声朗读感受诗歌的意蕴。
在预习《秋晚的江上》时,先朗读诗歌,再找找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圈出来,然后说说这些景物构成的画面,最后边朗读边想象画面。
《花牛歌》层次清晰,画面感强,在朗读的基础上,说说花牛不同的活动画面,再通过朗读把不同画面连起来进行整体想象,感受画面的动静变化。
1、《秋晚的江上》诗意分析《秋晚的江上》是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在格律上仍有旧诗词的痕迹。诗题中的秋”字呼应诗中“头白的芦苇”,点出了季节“晚”字呼应诗中的“归鸟”“斜阳”,点出了时间;“江上”则交代了地点。
诗歌共两节。第1节中“归鸟”“斜阳”构成了一幅晚归图。“斜阳”原本只是倦鸟归巢的背景,然而“驮着”一词却把“倦鸟”与“斜阳”紧密联系到了一起。“驮着”既赋予画面动感,又让画面充满情意,给人想象的空间。
诗的第2节是第1节的继续与发展,“归鸟翻翅,斜阳掉落”的动感画面,极富想象力。最后两行“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画面色彩的迅速切换,既充满神奇,又透着生机。
诗的句式长短不一,使诗歌富有很强的节奏感。简洁的勾勒,夸张独特的想象,修辞的妙用,让倦鸟、斜阳、芦苇构成了一幅瑰丽的秋江晚景图。
2、《花牛歌》诗意分析《花牛歌》由四节组成。每一节就是一幅画:花牛坐在草地上,压扁了剪秋罗;花牛在草地里睡觉,天上白云悠悠;花牛甩动小尾巴在草地里散步;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夕阳偷偷落到了西山的青峰之上。
这四幅画面中花牛“坐”是动景,花牛“眠”是静景,花牛“走”又是动景,花牛“做梦”又是静景。四幅画面动与静的交替变化,呈现了一种律动之美,也展现了一头可爱俏皮、悠闲自在的花牛。
诗的每一小节,语言形式相同,韵脚却不断变化,一节一韵,韵随情生,朗朗上口。其不拘一格的风格,将花牛自由、俏皮、悠闲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温馨提示:为了保证按时更新,节省时间,老师只是针对重点的地方做了简单的笔记,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添加认为有必要的内容。
我是,如果你觉得我分享的内容有用,请关注我,点赞转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