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有三贤,分别是大思想家顾炎武,大散文家归有光,大教育家住朱柏庐。在昆山的历史上有一种说法叫“亭林经济震川川文章”,这说明归有光与顾炎武在昆山历史上的影响深远。正如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说,“昆山有玉,玉在其人”,昆山位于吴文化的核心区,历来是钟灵毓秀,文风鼎盛。这里不仅有陆机陆云兄弟,还有顾鼎臣,顾炎武这样的大家,同时也有徐乾学、徐元文,毛澄、叶盛,朱希周这样的状元,更有一大批进士在昆山的历史上闪耀着光芒。
昆山同样有很多世家大族,如沈万三的沈氏家族,朱大松的朱氏家族,归有光为代表的归氏家族等。归氏家族在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是在唐朝,曾经出现过五子登科的盛况,出现过“祖孙,父子、兄弟”六状元的盛事情。归氏家族到了归有光祖父一代依然旺盛,在昆山势力极大,当时有“县官印不如归家信”的说法。但到了归有光父亲一代,他没有考上功名,只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归氏家族家道开始败落,原来勤奋好学诗书传家的家风开始消失,兄弟之间矛盾增多,家族迅速败落下去,这对归有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归有光的祖父叫归绅,做过县令,祖母是著名书画家,太长卿夏昶的孙女,归有光的父亲叫归正,是个县学生,多次科举无功而返,以布衣终老,但归正喜欢读书,特别欣赏陶渊明的人生态度,他晚年自号“岫云”,取陶渊明“云无心以出岫”之意,这对归有光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陶渊明的做人与作文对归有光影响极大,所以归有光给自己的书房取名叫做“陶庵”,这既是致敬父亲也是致敬陶渊明。
归有光的一生并不顺利,在情感生活上屡遭挫折,在科举考试上他几乎耗费了整个青春,到60岁才考上进士,做了浙江长兴县令,到65岁左右受到宰辅高拱的赏识,准备留他在翰林院做编修,编辑《世宗实录》,但他很快又生病去世了。
归有光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但他最后却成为明代文坛的宗主,被人誉为是“明文第一”,他的散文深刻地影响了清朝的桐城派,甚至影响了现代的沈从文,汪曾祺等著名作家,而成为不朽的人。
归有光的一生其实告诉我们几个道理,第一,人不能被挫折打倒,人只有屡败屡战才能迎来生命的转机。第二,笑到最后才是真正的成功,我们要做到做笑到最后的人。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如果我们把生命的过程拉长来看的话,我们会发现所谓的困难挫折不过是生命的调味品而已。第三,人在不顺的时候要多读书,这样迟早会迎来成功的一刻。
清朝著名的大臣林则徐,对归有光十分崇敬。他在做江苏巡抚的时候曾经来到昆山,也到了嘉定安亭的震川书院拜祭了归有光,并留下了一幅著名的对联,概括了归有光的一生,赞颂了归有光对历史的贡献。
儒术岂虚谈?水利书成,功在三江宜血食
经师偏晚达,专家论定,狂如七子也心降
上联说归有光崇尚儒家思想。清朝有一种思潮,认为儒家学说都是崇尚空谈,无能为力也无兴趣去做实际的工作。著名思想家昆山大儒顾炎武先生就强烈反对儒家的空谈。他提倡经世致用,就是说一种思想一门学问,一定要对社会有用才行,所以昆山人又有一种说法叫做“亭林经济,震川文章”。但林则徐认为归有光并非是只会夸夸其谈的腐儒,归月光为了家乡的水利建设,专门写了水利方面的专著,对研究江南水利极高的参考价值,同时他又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所以林则徐认为归有光功在三江,值得我们去纪念去铭记。
下联说归有光的一生考上进士很晚,所以叫晚达,考上进士之前,归有光在昆山读书,在安亭教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知名作家知名弟子,所以叫做经师。归有光在文学思想上,曾经与明代后七子的领袖,也是昆山老乡的王世贞展开了辩论。王世贞一开始不服气,到了晚年,王世贞对归有光崇拜有加,给予归有光很高的评价,所以叫做“狂如七子也心降”。
林则徐的这副对联非常精炼地概括了归有光的一生,并且给予归有光以极高的历史评价。
归有光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昆山人。明朝著名散文家。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
归有光字熙甫,又字开甫。凡是一个人的字或名叫“甫”的,要么是从小颜值很高,要么就是父母对孩子的颜值比较自信,比如杜甫的字叫子美,就是说是长得好看的帅哥。归有光字熙甫,也是长得好看的孩子,据说归有光长得风神俊秀,性格沉静,从小性格沉稳好读书。还传说在归有光出生的时候,归家的院子里出现了彩虹,所以他的名字叫归有光。
归有光号项脊生,项脊生的来历是他的祖先曾经居住在太仓的项脊泾,这里面有纪念先祖的意义。归有光不大喜欢叫别人的号,他也不喜欢别人叫他的号,觉得不真诚太虚假,所以归有光是一个特别推崇写文章表达真情实感的人。但朋友们总说他应该有个号,于是他就给自己震川的号,归友光说他生在吴地太湖,太湖自古就有震泽的称号,所以说他取名叫“震川”,后世学者多称他为“震川先生”。
归有光是明朝著名的散文家,是唐宋派的领袖,被人誉为是今日之欧阳修。欧阳修是宋朝的文坛领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唐朝有韩愈和柳宗元两个人,宋朝有六个人,分别是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一家。欧阳修除了是文坛领袖还是千古伯乐,宋朝六大家中五个都是他的学生,或者说是他提拔帮助的人。人们评价归有光是“今之欧阳修”,有两层含义。一是说归有光在明朝文坛的地位,类似于欧阳修在宋朝的地位,都是文坛宗师级的大师。第二,是说归有光文章的风格,与欧阳修类似,都是很清淡但饱含深情。用李白的诗来形容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王世贞对归有光的评价,“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超然当名家矣”,这是说归有光的散文风格,不是那种很花哨的,很激烈的,而是一种淡淡的风味。王世贞在明朝文坛的地位很高,而且官做的很大,最高做到了刑部尚书,相当于中央政法委*王世贞是明朝文坛后七子之首,在文坛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这么一个领袖级的人物这样评价归有光,也说明归有光在文坛的地位。
王世贞是太仓人,他与归有光有一段恩怨情仇,但最后做到了”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因为他们的文学主张不一样。王世贞是复古派,认为写文章要学秦汉,写诗要学唐诗,但归有光认为这样写文章太机械太虚假了,认为唐宋的文章也很好,于是二人就有了一场辩论,归有光当时年龄很大了,而且是一介布衣,还没考上进士,王世贞则比归有光年龄小很多,在20岁左右就考上了,二者的地位完全不一样。但归有光还是毫不客气批评王世贞为妄庸之徒。王世贞一开始很生气,到了晚年他发现归有光的散文写的是真的好,句句深情篇篇经典,于是就有了上面的高度评价。
明朝的性灵派文人袁宏道,开始在吴县做县官,后来不干了,这个人对归有光的评价是“文辞虽不甚古奥,然自开户牖,亦能言所欲言者”。赞扬归有光的文章朴素清新独树一帜。昆山知县董正位说归有光,“卓然绝出,能转移风气”。清初的三大儒之一的黄宗羲则说,“议者以震川文为明文第一,似矣”。这是最高评价了,值得一提的是三大儒当中就有我们昆山的顾炎武,他们分别是王夫之,黄宗羲和顾炎武是清初的三大著名的思想家。
现在我们了解了归有光的文学地位,能在明朝文坛上成为宗师纪的人物,他的一生是否波澜壮阔呢?事实上归有光的一生很平淡,甚至说可以说是很惨淡。
归有光5岁读书,7岁从周寅之学习,8岁母亲去世,14岁参加童子试一举成名。中国的科举考试分成几级,第一级是童生式,要考取童生资格,这叫县试,然后是府试,就是去苏州去考,考上了就是秀才,然后再去南京考这叫做乡试,只有考上举人才有资格考进士,这就是会试,会试考上了之后接着去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叫做殿试,考上的人都叫进士。
归友光是23岁娶了妻子,28岁妻子去世,一直到35岁的时候,以省试第2名的成绩中举,然后就一直考不上,他只好一边读书一边教书一边准备考试。
人到中年的归有光,迎来了他人生当中最悲情的时刻。他相继丧妻丧子丧女,考试也很不顺利,一直到60岁才考上了进士,还是第三等。被放到了长兴做县令,后来得罪了当地的豪强,被明升暗降去了顺德做通判主管马政,因此我们可以开玩笑的说,归有光与孙悟空一样都做过弼马温。到了晚年归有光去做了南京南京太仆寺丞,66岁去世。
从以上的经历可以看出,归有光的一生高开低走,中年极为悲惨,晚年的梦想刚刚要实现的时候,就生病去世。归有光的一生极为悲情,这也是他的散文抒情真挚,情感热烈深沉的主要原因。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归有光的生活平淡,甚至有点失败,但他靠自己不懈的努力,实现了人生的自我救赎,他成为明朝散文的第一人,他成为笑到最后的人。
归有光的人生告诉我们,所谓的挫折磨难不过是我们人生的垫脚石而已,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灰心放弃。人生需要跳起来的精神,因为你不努力跳起来,你不知道你人生的高线在哪里,你不知道你的远方到底有多远,不知道你到底可以走走的有多远。
归有光一生悲情,历经了丧母丧妻丧子丧女之痛,这种痛苦为他的散文带来了情感上的影响,他的散文中充满了悲伤,特别是他写亲情之类的散文,可以说归有光是明朝最一往情深的作家。
悲情归有光之一就是母亲的去世,在他悼念母亲的名作《先妣事略》中,他深情回忆起母亲的点点滴滴,虽然细节不多,因为他那时才8岁,很多事情都记不起来了。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年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
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
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孺人,明朝一般指的是七品官以上的配偶和母亲,后来泛指妻子和母亲。母亲一生生了很多孩子,为多子所困,为了避孕,母亲喝下偏方,导致不能说话,后来很快就去世了。母亲是一个非常严厉的人,夜里还要督促归有光背书,母亲去世以后,归月光沉痛的发出了“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的呼喊,可见他对母亲的依恋和怀念。
归有光的散文之所以感人,主要是以细节见长。本文中就有两个细节。母亲去世的时候其他人哭,归有光也跟着哭,其实他并不是很明白,还以为是妈妈睡着了,这是多么悲伤的事情啊。家人找画工来画母亲的遗像,就按照归有光和大姐的样子。鼻子以上画归有光,鼻子以下画大姐。说明归有光与妈妈很像。归有光写到自己做了父亲之后,更加思念母亲。常常在夜里与妻子一起哭泣,回忆起妈妈的一切,仿佛还在昨天昨天一样。大家可以参照李清照的一首词,叫“物是人非事事休,无语泪双流”,就是这种情感。最后归有光发出了痛苦的呼喊,说从此世上多了一个没有母亲的人,天哪,这是多么痛苦的事情啊。
中年丧妻,这是归有光的悲情之二,第一任妻子,其实是他的师妹,是老师的侄女。当时魏氏家族很厉害,但归氏家族已经败落,很穷了。但妻子嫁过来之后非常的贤惠,不嫌贫穷不慕富贵,全力支持归有光学习考试和写作,是一个典型的贤内助。并且勉励归有光说,他说我看你好像并不是我们世上的人,一个大丈夫应该自强自立,不要被眼前的这些贫穷与不顺所困惑,暂时的贫穷与不顺,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这给归有光很大的鼓励。归有光的妻子非常欣赏非常爱归有光,经常回娘家和姐妹们谈起他的项脊轩,她说她和归有光在书房里经常会一起读书写字。
在这里我想起宋朝两个词人的夫妻生活。一个是北宋著名词人晏几道,他的妻子是一个泼妇,是一个庸俗的市井小人,晏几道家道败落,他的妻子就很看不起他,晏几道经常买书,他妻子就经常给扔出去。晏几道搬家总要搬书,他妻子就讽刺说,如同乞丐搬碗,可见这是一个很毒舌很庸俗的女人。而另外一对就完全不同了,他们是李清照与赵明诚,李清照与赵明诚互相欣赏互相扶持,纳兰容若曾经有一句词描写他们的之间的幸福生活,“赌书消得泼茶香”,李清照与赵明诚打赌,一个人提起一个典故,另外一个人就要说出这个典故出自哪本书哪几哪一页,赢得人先喝茶。但因为李清照太开心太调皮经常要把茶洒在身上,所以说这叫做赌书消得泼茶香,这是多么好的生活啊。
第一个妻子在归有光28岁左右就去世了,后来又娶了安亭的望族王氏。王氏也是一个贤内助,第一他帮助归有光用贷款的方式,买下了自己家族的老宅“世美堂”,成为归有光的藏书楼与读书之地,成为归有光的精神家园,成为安嘉定安亭文化兴起的源头。第二妻子喜欢藏书,品位高雅,与晏几道家的母老虎有天上地下的区别。
在归有光考试屡次失败,灰头土脸地回到家中时,妻子并没有抱怨,也没有谩骂,而且是用非常诗意的语言劝慰归有光。
《世美堂后记》:“时芍药花盛开,吾妻具酒相问劳。余谓:得无有所恨耶?”
曰:“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
妻子说考不上没有关系,我们可以去上山采药,过田园隐居的诗意生活。
归有光既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在他身边有几个伟大的女性在帮助他。知书达理的祖母勉励他;妈妈严格管教他;两个妻子理解支持他。生活在深情之中的归有光,他的散文自然是一往情深,情意绵绵了。
归有光的悲剧还在于中年丧子上,他先后夭折了三个孩子。
小女如兰。她聪明可爱,刚满周岁就会叫爸爸。归有光说,“天果知其如是,而生之奚为也?”心情极为沉痛。
小女二二。归有光在山中读书,“二二不见余,辄常常呼余”,当归有光回到家中又要出门时,“二二尚跃入余怀中”。归有光说,“呜呼!予自乙未以来,多在外,吾女生而既不知,而死又不及见,可哀也已!”
长子曾羽孙,“丰神秀异”、“其性仁孝”、“慈爱于人”,“天之毒于余,何其痛耶”!
我们可以看到归有光的悲伤,直抒胸臆感人至深让人不忍下泪。
一身悲情的归有光的悲情之四,归有光的科举考试和仕途极其不顺,他7岁入学10岁就有名作,可谓是少年天才。20岁以第1名考上秀才,但接下来却十分不顺,他用了15年考上了举人,又用了24年才考上进士,60岁才做县官,做了县官之后受到排挤,去做了顺德通判,最后做了南京的太仆寺丞,66岁就去世了,其实归有光本可以走捷径,但他保持了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始终很清高,不愿去求别人,不愿去做潜规则的事情,他像陶渊明一样“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同李白一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他有一个很欣赏他的老师伯乐叫张治,但他也没有去走门路,还有一个势力很大的太监,因为这个太监的侄子想拜他为师,但归有光就是不屑去跑门路,他与王世贞是同乡,但他不去拍王世贞的马屁,而是激烈批评王世贞。
归有光最终靠努力成就了自己,他考了很多年,是名副其实的考霸,但在挫折面前他从来不抛弃不放弃,以百折不挠的勇气愈挫愈勇,顺着他梦想的道路一直义无反顾的走下去。归有光的一生就像是苏东坡所说的,“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也正像孟子所说的那样,“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筋骨,饿其体肤,增益其不能”。所以,挫折是最好的大学。
忧国忧民的归有光。先说他的项脊生的号,这一方面是说他先祖居住的地方,有追宗怀远之意,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联想到,项脊就是脊梁,象征着人的独立自主的骨气,所以说项脊其实也代表了人的一种精神。
归有光是一个忧国忧民的人,他关心家乡的水利建设,他亲自参与了昆山的抗倭战争,他还是一个为民请命的好官,他为民女鸣冤叫屈,终于让他鸣冤昭雪,并弘扬了社会正义。
归有光是有名的教育家。曾经在马鞍山下读书,后来到安亭去教书,一下子就提升了嘉定的文化地位,培养出一大批著名的文人,嘉定也从文化沙漠变成了文化绿洲,归有光的文学地位前面说过了不再详述,最后谈谈我们来谈谈归有光的文学特点。
在说归有光的文学特点之前,我们来谈一谈他的文学传承,第一是博览群书。王爵锡在《太仆寺丞归公墓志铭》中说:“弱冠尽通《六经》、《三史》、七大家之文,及濂、洛、关、闽之说……先生于书无所不通,然其大指,必取衷《六经》,而好太史公书。”
归有光深受司马迁的影响,特别是司马迁那种百折不挠的人生精神,能够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苦难的意志,完成了伟大的著作《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离*”。
因为父亲的缘故,归有光非常崇尚陶渊明,他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陶庵。
归有光的散文的第一个特点,题材上都是家常琐事。古人主张“文以载道”,所表达的都是大道理。家常之事基本上没人去写,也没有人用那么多的真情实感去写,往往都比较虚假。归有光就完全不一样,归有光最好的散文,就是写家常琐事的。 晚清古文名家林纾:“琐琐屑屑,均家常之语,乃至百读不厌,斯亦奇矣。”
说他讲的都是一些家常的话,但是非常的耐读。桐城派的宗师姚鼐《与陈硕士尺牍》云:“归震川能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流疏淡,此乃是于太史公深有会处。
归有光的名作《项脊轩志》,以“百年老屋”项脊轩的几经兴废,穿*对祖母、母亲、妻子的回忆,所回忆者人各一事,均属家庭琐事,但极富有人情味。
《项脊轩志》: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这是用细节描写祖母,怜惜他读书很辛苦,但对他又充满了期待。
归有光提倡写短文,只要情深意切,不需要宏大叙事长篇大论。我们看他的那些写亲情、写家庭的文章,全部是短小精悍意味深长的作品。如《项脊轩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记》、《女二二圹志》等,均未超过千字,极为凝炼。结构精巧,波折多变。
除了情感真挚以外,归有光特别擅长用电影一般的细节描写,感人肺腑。
《寒花葬志》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墟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
一日天寒,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余以为笑。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这是用极为深情的语言和细节,描写了自己妻子的一个丫鬟,少年时代的可爱。与她的早逝做对比,心情极为沉痛。
归有光在叙述的时候,基本上用的是平淡如水的语言,但在抒情的时候,又直抒胸臆饱含深情。
女儿二二夭折,归有光说:呜呼!予自乙未以来,多在外,吾女生既不知,而死有不及见,可哀也已!
女儿如兰夭折,归有光说:呜呼!母微,而生之又艰,予以其有母也,弗甚加抚,临死,乃一抱焉,天果知其如是,而生之奚为也?
长子去世,归有光说:天之毒于余,何其痛耶!
母亲去世,归有光说: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归有光特别擅长结尾的艺术,他的文章的结尾意味深长,发人深思。《项脊轩志》: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本来在“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后,文章已经结束了,但是归有光又出人意料地写了这样的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这个结尾其实有两个好处。第一他是运用了典故。这个典故是“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出自《世说新语》。东晋大司马桓温说,以柳自比而发出的感叹。意思是树都这样(长这么大了),人就更不用说了。用于感叹岁月无情,催人衰老,表达了自然规律让人无奈、感伤。第二,这是典型的用乐景写哀。古人说,用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也。看着这亭亭如盖的树,想到妻子早已经不在人世,睹物思人,让人有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悲伤。
这就是归有光,在他的身上,集中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好品质,有担当有责任家国一体的情怀,坚忍不拔屡败屡战的人生态度,不畏强权为民请命的伟大精神,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底线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