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背影
伤心的男孩
四、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健康的人生需要养生,更需要养心。很多孩子看着小时候很乖的一个人,到了十二岁后为什么突然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上网、玩游戏、打架、泡吧,父母看着孩子,都觉得陌生。为什么孩子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
1、3岁前给孩子大脑滋润和心理抚育
3岁前是孩子脑发育的关健时期,他们对所经历的事情会像海绵一样源源不断地吸取。美国科学家利用“正电子发射计算体层摄影”技术,对幼儿大脑的发育进行扫描观察到,发现孩子在出生之后,由于视、听、触觉接受大量的信号刺激,脑神经细胞之间建立联系的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研究也表明,3岁以后,大脑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已经基本定型,并且停止新的信息交流,这时大脑的结构就已经牢固成型。当然,这不代表大脑的发育已经停止,如同计算机般,硬盘已经格式化,就等待编程了。
左边是处在用心养育环境下长大的三岁儿童的大脑,右边是被忽视儿童的大脑(图片源自佩里医生的研究报告)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严超赣研究组及其合作者采用大鼠模型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方法探索了这一科学问题。该研究中,实验组幼鼠出生后8至12天,研究者不给予母鼠充分的筑巢材料,从而导致母鼠对幼鼠无法进行良好养育(抚育缺乏、身体虐待等)。随后,研究者让幼鼠在发育的青少年期(出生后45天)和成年早期(出生后60天)完成行为实验(强制游泳实验,糖水偏好实验以及社交实验),并在轻微麻醉状态下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
结果显示,出生后受到不良抚育的大鼠表现出更多的抑郁样行为(depressive-like behavior)、社交退缩(social withdrawal)和大脑发育异常(aberrant development)。
我曾经一直在反思,两个孩子都是亲生,生下来时都是健康良好,为何一个是NT,另一个成了ASD。后来看了相关的资料才明白,他们的父母相同,出生时情况良好,唯一不同的是:出生后前三年的成长环境。
儿子出生七个月便断了奶,然后被送往老家,先是奶奶家,后是外婆家。快三岁时才接回来,在这个过程中他一直是动荡不安的,这也是后来我发现他为何一直缺乏安全感的原因。作为一个高需求的宝宝没有获得稳定的亲子关系,情感缺失、大脑滋润严重不足。
而我的女儿就幸运很多,自从怀了她后,我就没怎么上班,一直到她上幼儿园,都是在父母身边陪伴长大,所以她各方面发展就比哥哥好很多。
记得,曾有位专家说过:三岁前,孩子不要随便更换抚养人,最好由同一个人一直陪伴长大。
2、从小教育孩子,把“我”放在第二位
阿廖沙的外祖父后来被自己的儿子逼着分家,也算是自食恶果。他打了阿廖沙后还为自己找借口。说自己就是这么过来的。“挨几下打没关系,你以为我没挨过打吗?我挨的那个打呀,恐怕你边做噩梦也没有梦见过。”
每次两个孩子打架要分家产时,他就大声地斥责阿廖沙的外祖母,“闭嘴,都是你惯的。”把“我”放在第一位,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而控诉他人的不是。
他总在强调自己的苦难,强调自己的委屈,强调别人不是。所以,在他调教出来的两个儿子中,没有一个能去体恤别人,为了一点点蝇头小利也能打个头破血流,为了争到小茨冈,让他一个人抬很重的十字架,活活地把小茨冈给压死了。小茨冈被压死后,阿廖沙的小舅舅雅科夫不但不悲伤,反而侥幸地说:“幸好我没有背,否则压死的就是我了。”你看看,活脱脱一幅机会主义的嘴脸。
所以,我们应该从小教育孩子,要学会分享,把“我”放在第二位,把“他”和“你"放在第一位。
3、健康的人生需要养生,更需要养心
李玫瑾说:”很多孩子'心理发病期‘都在12岁到18岁前后。但是这一年龄段的行为问题和相关的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而且大多源于父母在早期对孩子在抚养方式。健康的人生需要养生,更需要养心。“
很多人以为孩子会自然而然地长大,如果心理抚触不到位,那么电视和网络就会去教育他。当我们发现孩子身上有诸多毛病时,其实为时已晚。
就像那个13岁的大连男孩子,据他舅舅说,孩子很乖,父母平时很忙,就扔给孩子一个手机,然后孩子就躲在房间里玩手机,一玩就是一整天。看起来,孩子没有给父母带来麻烦,但是他的心理已经在慢慢蜕变,直到那件震惊全国的事件发生。
记者采访孩子父母时,他们不相信,孩子舅舅说不可能。他们觉得平时一很乖的孩子怎么可能干出伤天害理的事,可是结果就是这么残酷。事情就是孩子*。没有心理学家去了解孩子在三岁前的成长情况,但是根据推理,估计孩子在早期被怱视的可能性比较大。
所以李玫瑾教授反复在强调,在做父母前一定要问自己几个问题:
- 你是否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成长?
- 你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来陪伴孩子?
- 你是否知道孩子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阶段?
- 每个阶段需要什么样的指导,心理抚育的内容有哪些?
- 谁先谁后,哪些是基础的,哪些是一生的?
不了解这些,最好不要当父母。
孩子的前六年,父母一定要用心陪伴孩子,这个阶段所花的时间,一辈子都值得。
快乐的孩子
参考书目:
1、李玫瑾.《幽微的人性》.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年
2、孟昭兰.《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3、【苏】高尔基.《童年》.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14年
4、心理研究所.心理所揭示早期不良抚育可导致脑自发活动发育异常.中国科学院.2017-02-07
5、 作者贝妮.我们与恶的距离,恶究竟源自哪里?Penny贝妮.2019-11-20
我是,陪孩子一起慢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