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是杜牧于23岁中进士前创作的一篇文赋,这篇文章使他蜚声朝野,也被历代传诵,至今流传。值得一提的是入选《古文观止》,扩大了他的影响力。《阿房宫赋》在艺术形式与主旨内容上,都有着突出的成就。既没有沉溺华丽的辞藻,而淹没主题。也没有质胜于文,读来索然无味。本文拟就其艺术特色中的修辞手法做一探讨,帮助读者理解更好的理解主题。
一、 夸张手法的运用
1. 建筑面积大,建筑高耸。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2.建筑的稠密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3.宫女的梳妆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4.庞大的宫车队伍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5.宫女的姣好的容颜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6.宫女悲惨的命运
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在这里我们必须注意:
其一,阿房宫早已毁于战火,作者是无缘见到的。文中所写内容是作者根据历史事实做出的合理的想象和联想。作者采取示现的手法,神游天外,穿越历史,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秦阿房宫的宏伟壮丽的场景,既然是想象就难免有夸大的成分。
其二,当然我们也要考虑到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揭露秦始皇的奢靡浮华而亡国败身的历史事实,警醒当朝统治者的。为了突出这一主旨,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就会对秦始皇的奢华行为做出一定程度的夸张。
其三,对于宫女,表面上他们不事生产,却妆容奢侈,作为寄生阶层,让人厌恶。当我们也要看到,他们其实也是受害者,是封建后宫制度的殉葬品,因为得不到是始皇帝的宠爱,只能任红颜衰老,香消玉殒。
二、排比手法的运用
1.表现宫女的奢华生活
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2.表现阿房宫建筑的华美,宫人纵情享乐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排比本身就是赋体文的一个重要特色,铺排有一重厚重绵密之气,能表达一种强烈的感情,或者营造一种浓厚的氛围。这两段排比暗含着鲜明的对比,一方面是宫人奢华无度,居于华屋,耽于享乐。另一方面是劳苦大众,男耕女织,生产必须的粮食和布帛。一个是在贡献,一个是在压榨,一个是在挥霍,一个是在创造,其结果是百姓敢怒不敢言,在沉默中等待爆发,始皇帝骄横顽固,藐视民意。这就为秦最终的败亡埋下了伏笔,有力突出了“秦爱纷奢”主题。
三、 比喻手法的运用
1.建筑精巧复杂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2.建筑稠密,排列齐整
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3.建筑灵动精美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複道行空,不霁何虹?
4.镜子闪亮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通过上述比喻,写出了阿房宫建筑精巧华美,宫人数目众多。
四、 互文手法的运用
1.建筑密布高大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2.生活上纵情享乐
朝歌夜弦
互文手法的运用,使句子简练而具有深蕴。
五、通感手法的运用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把听到的歌声,通感为温暖的触觉。把舞袖带风的视觉形象,通感为寒冷的触觉。这样写出了宫内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的安逸生活。
六、 对文手法的运用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这句为了避免词语的重复,改换了字词:收藏、经营、精英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指金银珠宝。对文同样收到了增强语势的作用。
七、拟人手法的运用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写出了阿房宫随地势高低起伏而建,建筑错综复杂的特点。
八、呼告手法的运用
文中二三段都出现了“嗟乎”一词,第三段有“呜呼”一词,表达了作者无奈的感叹和惋惜之情。
九、反问手法的运用
1.秦人拼命搜刮,挥霍无度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揭露始皇不知爱惜民力。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3. 建筑的高大精美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十、借代手法的运用
管弦呕哑,用管弦借代音乐。
十一、对偶手法的运用
1.秦人奢靡无度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2.建筑精巧高大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3.建筑高大精美
舞长桥卧波,未云何龙?複道行空,不霁何虹?
4. 歌舞升平,纵情玩乐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十二、倒置(错综)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歌台暖响,正确语序为:台歌响暖。
舞殿冷袖,正确语序为:殿舞袖冷。
这种写法表达新颖,更加突出了声音和动作给人带来的不一样的感触,吸引读者更深入的思考。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某一句中也会同时出现多种修辞手法。
比如: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既有通感,也有对偶。
再比如: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在排比暗含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如此高密度的运用修辞,使作者的描写形象可感,具有很强的冲击力,极大的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有力突出了秦王朝骄奢淫逸亡国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