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中父子情深的片段及赏析,傅雷家书中生活细节的片段及赏析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4-01-08 09:40:48

“孩子,你一天天地在进步,在发展;这两年来你对人生和艺术的理解又跨了一大步,我愈来愈爱你了,除了因为你是我们身上的血肉所化出来的而爱你以外,还因为你有如此焕发的才华而爱你;正因为我爱一切的才华,爱一切的艺术品,所以我也把你当作一般的才华(离开骨肉关系)、当作一件珍贵的艺术品而爱你。”

这段文字,摘自《傅雷家书》,是一九五六年十月三日,现代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先生写给正在国外留学的儿子——傅聪的信中内容,一位父亲对儿子最深切的爱与自豪感都跃然纸上,如此长情,让每一位读到此信的人无不为此动容。

傅雷家书中父子情深的片段及赏析,傅雷家书中生活细节的片段及赏析(1)

《傅雷家书》汇集了傅雷写给傅聪的上百封书信,从1954年傅聪出国留学波兰开始,到1966年傅雷夫妇自缢身亡结束,共历时12年。在这些短时仅几行、长达数千文字的家书中,你可以看到一位身带各种病疼的父亲对孤身在外拼搏的儿子那无尽的担忧与谆谆教诲,也能看到一位富有生活阅历的老人对人生的感悟与真知灼见,还能看到一位老知识分子对文化艺术的不懈追求和严谨无比的态度,不仅如此,细腻敏感又稍显啰嗦的字里行间中还流露出这位老人对国家、对民族的浓浓赤子之情。

时代虽然已经发生沧桑巨变,但信中所表达的教育观念、人生哲理、对学问的态度及艺术见解却从未过时,仍然在时光的流逝中熠熠生辉,让后世的人读之也受惠无穷。

傅雷家书中父子情深的片段及赏析,傅雷家书中生活细节的片段及赏析(2)

这里,我们抛开其他不谈,只来剖析一下傅雷与傅聪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父子情感,信中令人感动的脉脉温情的表象之下又隐藏着怎样的真相。

傅雷出生于西风已经东进的清朝末年溥仪时代。在傅雷4岁时,父亲被诬陷入狱继而丧命,其母亲为帮父亲申冤四处奔走,导致傅雷的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因疏于照料而相继早夭。

要强的母亲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唯一的儿子身上,对年幼贪玩的傅雷严加教导几近无情,动辄打骂不休,气极时还将其关在门外受冻半宿,但她却不遗余力地请最好的先生教儿子读四书五经,请专人教儿子英文,后又把儿子送进新学堂。

傅雷家书中父子情深的片段及赏析,傅雷家书中生活细节的片段及赏析(3)

幼时的傅雷与母亲

傅雷在这种极端环境中成长,学有精进并富有才华,性格却暴躁易怒。长大成婚后,他又将这种性格不可避免地带入了自己的家庭生活之中,对夫人和儿子也动不动粗暴相向。傅雷曾在傅聪不好好练琴时,突然抓住傅聪的脑袋往墙上撞,也曾做出遗弃傅聪之举;而傅聪年少时也曾离家出走几个月以示对父亲的不满和抗议,后来在傅聪母亲及亲朋好友的大力斡旋及调解之下,差点恩断义绝的父子关系才慢慢得以修复。

所以,在《傅雷家书》开始几篇书信中,傅雷不仅倾诉了对儿子无时不刻的思念,还不断对自己过往的行为进行反思,他向儿子坦承自己的错误,并表达悔恨之情。他在信中说:“可怜过了四十五岁,父性才真正觉醒。”“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他热烈地喊道:“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样地拥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与热爱呢!”

傅雷家书中父子情深的片段及赏析,傅雷家书中生活细节的片段及赏析(4)

读着信中的话语,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与傅雷也是同样的情形,唯一的区别在于自己父亲的文化水平不高。父亲对我们两姐妹极其疼爱,在当时生活仅能勉强满足温饱之时,还每个周末带着我们去新华书店买几本连环画,在当时连环画实属奢侈品,那上百本装订成册的连环画曾令无数小伙伴羡慕流涎;但一旦我调皮贪玩或做错一点事,父亲就会拿起棍棒打我,有一次打得我小腿上满是淤青红肿,一个多月后才消散。成年后我跟父亲聊天时,他说:“小孩子不打不成材。其实当时打你我心里蛮疼的。”

我与父亲早就达成了和解,心里从没真正怨恨过父亲,甚至与父亲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当我自己也为人母时,就更能理解父亲这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了,有时好说歹说怎么讲道理,调皮的儿子都不听,我也会忍不住拿起小棍子打他,当然并不舍得下重手。

傅雷信中表达的心情令人感同身受,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做父母的惟恐因自己一时的溺爱毁了孩子一生,而不惜以棍棒相向;到了年岁渐长,内心日益柔软下来,又不免悔恨自己对孩子曾经采取的严苛行为,转而不断祈求孩子原谅自己。

人生就是如此矛盾,父母子女一场,结果如何,不仅需要学识与涵养,也看缘分和运气。傅雷在信中也说:“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起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幸亏你得天独厚,任凭我如何打击都摧毁不了你,因而减少了我的一部分罪过。”

不仅傅聪如此,同为钢琴家的郎朗也与他有着相似的人生,正是他们自身固有的坚韧与顽强,才能在这种痛苦中涅槃起飞,进而开启自己的辉煌人生。

傅雷家书中父子情深的片段及赏析,傅雷家书中生活细节的片段及赏析(5)

傅雷一家三口

从傅雷不断祈求儿子多写信的卑微言语中,我们其实也能看出傅聪对父亲的态度,已经成年的他虽然已与父亲达成和解,但父亲长期暴力施加的影响仍未彻底消除,出国留学对他来说何尝不是一种逃离与解脱?他又岂会用频繁的信件回应父亲的深情呢?在我看来,学业和事务繁忙可能只是借口,不愿多写才是真相,后来,异国他乡产生的孤独感让傅聪更渴望亲情,从而消弥了与父亲内心之间的隔阂,回信才渐渐多了起来。

虽然有一句老话说“天下无不是之父母”,但身陷其中的子女却很难承受父母带来的痛苦,何况这种痛苦经常会让孩子的一生都深受影响继而将悲剧代代相传。

傅雷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过错给儿子一生带来的深刻影响,他知道,凡是童年不快乐的人,内心都特别脆弱、特别敏感,他不希望自己和儿子曾经承受的痛苦再继续下去转嫁给身边的亲人。所以,在之后的信中,他多次提醒儿子:“永远不要忘了我教育你时犯的许多过严的毛病。我过去的错误要是能使你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我的罪过也可以减轻几分;你受过的痛苦不再施之于他人,你也不算白白吃苦。”

傅雷家书中父子情深的片段及赏析,傅雷家书中生活细节的片段及赏析(6)

傅雷与傅聪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过:“一个人终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童年时代就已经形成的性格。” 晚年的傅雷正是如此。

现代社会,人人皆受教育,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需要我们从他人身上汲取经验并进行深思,在这一点上,《傅雷家书》无疑有着极为珍贵的借鉴意义。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