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事物有两面性的名言,说明凡事有两面性的名言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4-01-13 08:33:35

“太史公”司马迁流传后世的《史记》中,专门有一篇关于货币的《货殖列传》,其中最著名的那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赞同者有之、批评者也有之。无论如何,透过这句肺腑之言,可以感受到他在饱受命运捉弄后的满腔悲愤与无奈,令人动容。然而,若把“天下皆为”仅仅归为“利”,这本身似乎过于绝对与悲观。中国自古将万事万物分为“阴阳”、“表里”,辨证法也讲究“事物的两面性”。那么“利”的另一面是什么呢?另外一句名言(可惜查不清到底是谁说的了):“世界上有两件事最难: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里;二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里。”

人类社会中,最激烈的斗争形式就是“战争”。战争的目的是什么?表面上看,是“争地盘”、“争利”;而如果细细去读历史书就会发现,战争的爆发的原因,往往与“意识形态之争”密切相关:比如,“秦灭六国”、“楚汉争霸”、汉初的“七王之乱”都是在争“中央集权好,还是诸侯割据好”;“十字军东征”是在争“谁是正教,谁是异教”;“拿破仑战争”是在争“民主,还是帝制”;“准噶尔的扩张”可以看做是藏传佛教支持下的、打击中亚诸国伊斯兰教的战争;二战、冷战、解放战争、朝阳战争、越南战争、海湾战争、利比亚战争、伊拉克战争……一直到现在还未结束的叙利亚战争,全都有明确的“意识形态冲突”。我们看历史,往往会从“争利”的角度去点评,而战争的当事人双方绝不可能公开地说“我就是为了争利”,这不可能得到各方民众的支持,而是公开地说“为了消灭异端邪说”。平心而论,若把发动战争的口号纯粹定义为“编个理由、愚弄民众”,恐怕是“污名化”、有失公道,也并不符合历史的真相:“舍生取义”的可并不仅仅是底层的兵士,高级官员乃至一方领袖慷慨赴死的大有人在,怎么能仅仅从“谋利”的角度去理解呢?“得利”只是表象、只是结果;而“信仰”才是内涵、才是驱动力。

无论古今中外,各个国家、各个时期:民众之上是领导者;领导者之上是思想领袖;思想领袖之上是鬼神或宇宙自然。鬼神或宇宙自然代表无上法力;思想领袖是鬼神或宇宙自然的人间代表;领导者是思想领袖加冕的当世当地的贤德之人;民众是追随与服从领导者的人。所以,到底是“精神主宰了物质”,还是“物质主宰了精神”?

哪怕是“无关乎他人,只关乎自己”的生活中琐碎小事,若自己“提不起兴趣”,恐怕也是很难完成的。不要小看“思想”的力量。“思想动力”就像汽油一样,没有汽油,再好车也发动不起来。“油足车好”才能跑得快跑得远。我们看他人、看历史,如果只羡慕于“占了多少地盘”“得了多少利”,却看不到别人成就的动力,不去琢磨“为什么人家有那么大精神头、那么大召力”,天天只把“我要赚钱”当成口号、当成“务实”的人,那就只会能停留于当一名看客、默默无闻,走不上台面。“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把思想摆正,踏踏实实做事,“得利”是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