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一炉烟火,捧一卷诗书
01.
王勃,一代天骄,奈何英年早逝,27岁就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他笔下的《滕王阁序》,被誉为“千古第一骈文”,短短773个字,引用典故竟多达40多处,自创成语20多,可谓之绝笔之章。
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句,更是惊艳。
王勃6岁就能写诗,被杜甫的叔祖杜易简赞为“王氏三株树”。
9岁时,王勃撰写了《指瑕》十卷,为《汉书》挑出了许多错误。
16岁时,王勃中进士,为唐代最年轻的朝廷命官。
这样的成就也造就了王勃孤高自傲的性格,年少轻狂、意气风发,得高宗器重,若不是因为参与沛王和英王斗鸡之事,作《檄英王鸡文》,未来前途无量。
奈何、奈何,这一篇文章直接改变了他的命运。
唐高宗以“挑拨离间”之罪,罢了王勃的官,后来发生的所有事,包括他溺海身亡,都是以此事为源。
正如佛家所言,凡事都有因果。
离开长安后,王勃就去了蜀中,那里有他许多儿时的好友,我们今天要讲的这首诗,就是作于此间。
02.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王勃《蜀中九日》
望乡台: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乡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台,眺望家乡,这种台称为望乡台。
他席:别人的酒席,诗中指为友人送行的酒席。
他乡:异乡。
南中:南方,诗中指川蜀一带。
那:为何。
北地:北方。
公元670年,王勃来蜀地散心,这里有他很多朋友,比如发小薛华。王勃的故乡在绛州龙门,与四川相距甚远,适逢重阳节,思乡之情满溢,因此与友人一起登玄武山遥望家乡时,一念感怀,就写下了这首诗。
下面我们再深度解读一下这首诗。
03.
诗文大意可解为:
生活遭遇重大变故,特意来蜀中散心,适逢九月九日重阳佳节,登高远眺,不由得有些想家。在友人的酒宴上畅饮,喝着异乡的酒,心中无限惆怅;
心中早已经厌倦了羁旅南方的无涯漂泊,可是一时又难以归乡,让我不理解的人,为何鸿雁还要从北方飞来,无端增加了无法回家的愁苦。
王勃这首诗,对仗极其工整,语句寥落,情感深沉,把乡愁展现得很深入,综合他的遭遇,很容易感同身受。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叠字“九”和叠字“他”相映衬,起句就把思乡之情表现得无以复加。站在高台上远眺,家乡远在千里之遥,又有重山阻隔,心中愁苦不言而喻。
他乡之酒再美,月还是故乡明。
家是人的依托,家乡是人生的归途,遭遇不平颠沛流离,又逢佳节酒宴,这份感情就更加沉重。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虽然已经厌倦了南方的人情风貌,可是短时间内又无法归乡,尤其看到北雁南飞,连书信都无法寄达,心中愁苦再次加深加重。
纵观整首诗,王勃并没有引经据典,语句朴素无华,但蕴含的情感却很饱满,每一句都能让人感受到漂泊之苦。
但是对王勃而言,他坎坷的人生路才刚刚开始,不久以后他还会遭遇牢狱之灾,尽管有滕王阁作序赋诗的高光时刻,但结局凄凉,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