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的通儒,儒林外史中真正的儒生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4-01-16 10:23:40

钱玄同说:“中国近五百年来第一流的文学作品,只有《水浒传》《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三部书。”这个评价并不过分。

有意思的是:《儒林外史》有很多地方像《水浒传》。

一.结构像

《水浒传》是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第一个出场的英雄是史进,他遇到鲁达,就放下史进讲鲁达的故事,鲁达打了镇关西,去当和尚,闹五台山,去东京,遇到林冲,把林冲送到沧州界,就放下鲁大师,单讲林冲,林冲风雪山神庙,雪夜上梁山,为纳投名状,遇杨志……梁山排座次之后,是合,金圣叹嫌后边的写得不好,把《水浒传》腰*斩了。

儒林外史中的通儒,儒林外史中真正的儒生(1)

吴敬梓

《儒林外史》也是这样的结构,先写周进,周进遇到范进,就放下周进写范进,范进跟张乡绅去打秋风,就写遇到的严贡生严监生故事,范进遇荀玫,就将范进放下,讲荀玫故事……在后面以他人为主角的故事中,前面的人物也会偶尔出现,作为配角,或者背景人物。后面的祭泰伯算是故事的一个高潮,是合。不过前面人物也有在这一会出现的,也有不再出现的,这似乎又比《水浒传》更真实一些。

二.楔子像。

《水浒传》的楔子写仁宗朝的事,洪太尉去龙虎山请天师祈禳,却恐吓真人打开“降魔之殿”,致使一股黑气冲出,化作百十道金光,望四面八方去了。

《儒林外史》的楔子写元末故事,王冕志行高洁,却为知县所迫背井离乡。改朝换代后,王冕看到八股取仕的邸报,感慨一代文人有厄,看到百十颗小星星,纷纷落向东南角去了。

天降星君,或*伐,或维持文运,都是虚无缥缈的事情。

以虚无缥缈之事敷衍大义,这个技巧虽然不符合现代小说的精神,在章回体小说中,却也起到了开篇点明题旨的作用。

我不知道这是巧合,还是吴敬梓以这种形式向施耐庵致敬。

儒林外史中的通儒,儒林外史中真正的儒生(2)

三.主题像

《水浒传》先写洪太尉高太尉,目的就是为了交代乱自上作,因为有泼皮破落户出生的高太尉当权,弄到一个忠臣孝子王进出走。

后面出场的就都是绿林豪杰了。

《儒林外史》写一个通儒王冕看到八股取仕的弊端,隐居会稽山中。

后面出场的多是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可怜可笑可鄙之人,可钦可敬之人,那是少数了。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一肚皮牢*造出108好汉骂高俅骂奸佞,直指乱自上作、官逼民反的主题。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一肚皮不合时宜,活画儒林百丑笑腐儒犬儒小人儒丑态百出,骂尽八股制度的可鄙可笑贻害无穷。

两部皇皇巨著,两场流星雨,都是作者一生一世的辛酸泪化成的。

尤其是《儒林外史》,世家公子吴敬梓,曾祖曾中过榜眼,是一门两鼎甲,三代六进士的名门望族之后,嗣父对他制艺要求极严,吴敬梓却喜欢诗文,极反感八股文。

他虽然二十岁进学(秀才只能叫进学,不能叫中秀才),在接下来的考试中,却再有没“侥幸”得中。

在嗣父和生父去世后,年轻的吴敬梓受到同族兄弟们这些衣冠人物的算计,损失惨重,妻子不堪折辱郁郁而终。吴敬梓手里只有嗣父留下的两万两银子(两万两也很不少,如果好好经营的话),依旧是少年豪侠,挥金如土,很快就败落下去。

儒林外史中的通儒,儒林外史中真正的儒生(3)

吴敬梓晚年寓居南京,常常“囊无一钱守,腹作千雷鸣”。一到冬天,气温苦寒,与朋友在晚上到城外绕行,歌吟啸呼,称之为“暖足”——跟几十年前我们村的疯老太太寒夜敲着破脸盆满街跑一样——想来惨切非常!

鲁迅先生讲“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为什么鲁迅的目光格外犀利,大概经历过这样的变故,使他看清了世人的真面目。

吴敬梓由大富贵人家沦为赤贫,见惯那批“上层人士”的翻云覆雨的嘴脸,这一腔酸辛化作一部《儒林外史》,供后人景仰,赞叹,评说。

大概因为有这样相似的经历,鲁迅先生给《儒林外史》以极高的评价:“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慼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也正因为其“婉而多讽”,那些不动声色的机锋,我们往往就没有发现,轻轻放过,没有达到先生想要的令读者会心莞尔的效果。

所以,我发愿,把这部作品中的人物单独拎出来,跟大家分享那些令人或捧腹大笑或扼腕叹息的妙言隽语,希望各位方家批评指正[作揖][作揖][作揖]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