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是文学理论家,是剧作家,是翻译家,也是被誉为"大陆近几十年来出色的女散文家"。虽留学英伦,终身从事外国文学的研究和翻译工作,杨绛的散文却表现出一种淡然的和谐之美,在中国现代散文中独树一帜,真诚而从容地打动着读者。从其散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有苦不轻言的坚韧,看到命运颠覆时的从容,看到一位令人赞叹钦佩的女性作家。
一、平视亲切的写实态度在上个世纪40年代,杨绛以剧作"喜剧双壁"《称心如意》、《弄假成真》成名,之后以翻译为业。但其散文创作硕果累累,在《干校六记》、《将饮茶》、《杂忆与杂写》多部散文集中,她用回忆的方式,记录下那些阴霾日子中的美与丑,在字里行间写出平淡的温情与喜乐。杨绛的散文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没有气势磅礴的辩论,也没有尖锐狡黠的讽刺,仿佛是"山中隐士百年回头,轻轻语调跟后辈儿郎谈起往事的悠然",表现出一种淡泊的和谐之美,但如果把杨绛散文和冲淡平和的周作人散文对比时,会发现她的散文后隐藏着浓郁的悲愤感,这种悲愤感与杨绛一生经历和处世态度有关。
杨绛本是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名门闺秀,英伦求学之后归国治学,但突如其来的劳动改造将她赶到了艰苦贫穷的乡下,在这里,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在她心中留下了不可抹去的伤痕。20世纪的动乱和频繁的"运动"构成了杨绛创作的重要背景以及不可磨灭的人生记忆,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她是被动卷进了种种风波的。这种历史的"主角"的身份,让杨绛能够更真切地触摸历史细节,更深刻地思考历史,用充满趣味的语言呈现了一幕幕不为人知的历史场景。
如在《干校六记》中的一些看似平凡的小事,被她用干干净净的文字娓娓道来,透过字里行间,可以看见杨绛所经历的惨痛遭遇。丈夫下放、女婿冤死、房子被占、自己被剃阴阳头、扫厕所、游行,杨绛没有咬牙切齿地控诉这些惨痛的遭遇,而是将怒火淡化,将沉郁之情寓于简单朴素的文字中,无论是"文攻武斗",还是见缝插针的学习生活,还有当地农民的善良淳朴或者狡猾刁蛮,她都真实地书写,"不虚美,不隐恶",给读者以亲切可信之感。对于读者而言,这种平等亲切的语气,隔着时空的远距离观照,如良朋在座,如赤心相待。杨绛用散文向读者举起了一面镜子:"给德行看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二、以人为核心的创作起点杨绛的散文表现出的平和是她热爱生命的自然结果。在散文的选材上,"怀念的人,从极亲到极疏;追忆的事,从感我至深到漠不关心。"她用清淡的笔调描绘着浮生百态。
散文是真实的、抒情的,杨绛之所以记述那些亲友故人,是"追忆思索,颇多感触",想尽她的理解,写出那些人的真实面目来。一般来说,写名人难免容易成为弄笔,而杨绛的文章却是怀人散文的成功之作,行文简单平易,没有学究气和文人气,散发出雅致自然的风格。如众所周知,钱钟书先生是严谨而睿智的学问大家,而在杨绛的笔下,却是亲切幽默而可爱的,她记道:"我认为《管锥篇》、《谈艺录》的作者诗歌好学神思的钟书,《槐聚序存》的作者是个'忧时伤世'的钟书,《围城》的作者呢?就是个'痴气'旺盛的钟书"。杨绛只是写一些"琐琐屑屑",由此展现出了隐藏在种种标签下的真实人生,唤醒一种温暖的人间情怀。
杨绛也写不甚熟悉的小人物,她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对人物有着平视的同理心,"我读了《堂吉诃德》,总觉得最伤心的是他在临终清醒以后的话:'我不是堂吉诃德,我只是善人吉哈诺。'"如在《赵佩荣和强英雄》中,门房赵佩荣生活平淡无奇,却喜欢向他人炫耀自己的英雄行为。杨绛没有对这样的人有任何鄙薄,而是说:大概浪漫的故事总是根据民间实事,而最平凡的人会有不平凡的胸襟。她对人性有着清明的体察,用平等的态度,完全体谅,认真地写下处于人生困境中的人们的追求。
杨绛在她的散文中,努力建构的是一种独特的人文主义精神立场,在这里,既有对现实世相的真诚描摹,还有对人生价值的积极探求。她身处浮沉跌宕之中,却始终保持着平静从容的态度,在文中融入个体体验的生存困境的勘探,迂回地向人间传递着自己的人生感受,使人们理解人生的意义,找到合适的生活方式。所以在杨绛的散文中,有着中国传统文人的现实关怀,如在《干校六记》中写解放前夕,很多人往国外跑,杨绛在文中记下了与钱钟书的对话:我问:'你悔不悔当初留下不走?'钱钟书说:'时光倒流,我还是照老样子。'并写到钱钟书经常引用柳永的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谈钱钟书他撇不下的"伊"是祖国。在这些文字里,杨绛真切地传达出夫妻二人跃动的赤诚的爱国之心,动乱的年代里,即使生存艰难,知识分子的尊严无存,却依然闪烁着人性的光芒,仍然品行善良,人格纯正,显示出不屈的生命力量。
三、和谐淡然的美学韵味杨绛的散文几乎都是以残存的回忆为素材,《干校六记》《丙午丁未年纪事》及《将饮茶》叙述的都是和政治斗争风云联系十分紧密的日常生活,这些都是极严峻残酷的,但在杨绛的笔下却以一种极淡泊的韵致汩汩流出,且通过对痛苦的咀嚼以一种调侃幽默的笔触把它表现出来。在细碎的家庭生活、朋友的交流来往中,以饱蘸情感的笔墨,将严肃的生活解构。
中国的文学传统中自古就提倡"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我们在中国散文中很少会感受到声嘶力竭的宣泄。杨绛的散文与这一文脉不谋而合。大概正是因为其豁达、优雅从容的心态使其散文散发出淡泊的美学韵味和谐是重要的美学原则。在《丙午丁未年纪事》中,她涉笔成趣,在那段悲惨遭遇和荒唐岁月中发现生活的美好;《干校六记》有着"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神韵,自觉摆脱了"宏大叙事"的负担;《将饮茶》的最后一篇《隐身衣》被杨绛低调地称为"废话",但作为世界的一员,要通晓世事而保持本心,要为自己披上隐身衣,不被外物打扰从而虔心做自己的事。
法国学者刘梅竹女士曾说:"经过几年的思考、研究,我最后为您的一生总结为:以儒家思想做人,以道家思想处世,以弘扬人文主义思想(人的自知、自爱、自尊及自我完善)为己任,以科学务实的精神工作(您文学评论文章中的注释都很精确)。"杨绛的散文有一种饱含情感的人间情怀,她从容地书写那些渐行渐远的历史暗影,同情地记录下或亲或疏的历史人物的某个动人细节,杨绛用历史的真、艺术的美写出人性的善与真,为世间增添了温暖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