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吉祥(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助理研究员);陈高华(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
徐复观毕生致力于研究中国思想史,认为“中国思想,虽有时带有形上学的意味,但归根到底,它是安住于现实世界,对现实世界负责;而不是安住于观念世界,在观念世界中观想”。徐先生立足思想史的研究角度,试图借助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哲学分析框架,对中国思想的哲学结构展开讨论,以期从中总结归纳出关于中国哲学的思想特点。由此,就抛出了如何理解中国哲学思想本质的论题。
一方面,赵汀阳创造性提出一种形而上历史观,作为诠释中国哲学的全新视角。赵汀阳指出“中国有个以历史为本的精神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处理了形而上学问题”,“能够以有限性去理解无限性,以有穷去理解无穷……成功地回应无限性和无穷性的问题”。在赵汀阳看来,通过将所有的形而上学问题,都纳入历史为本的精神世界范围内,就能系统回答中国哲学的有限性、无限性和意义性等问题,进而揭示中国哲学具有的独特的思想格局。另一方面,陈少明以观念史为切入点来诠释中国哲学的内涵。“所有的现象都可以从历史角度进行理解”,“而通过观念史的分析”,“不能停留在具体知识层面的论述上,还要揭示它背后的形上学观念”。陈少明认为从事中国哲学研究,应该跳出传统哲学的概念化研究模式,直接面向经典文本展现出来的历史世界,发掘隐藏在历史生活中的经验与思想,形成具有深度意义的哲学性反思。显然,无论是形而上的历史观,还是观念史的研究立场,都是想要在历史的思想架构中,阐析中国哲学在形而上学层面的意义,以此揭示中国哲学的思想本质。因此,结合目前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将中国哲学看作一种历史形而上学。
历史形而上学理论的出发点是中国哲学的传统形而上学思想。在中国传统形而上学的逻辑系统中,道—命概念的提出塑造了价值本原,心—性理念的设定凸显出主体导向,事—物范畴的运用绘制着实体表象。可以认为,中国传统形而上学试图从人的价值本原追溯、道德理想世界、主体自觉能力、知识经验积累、理性知性意识以及由人扩充的事、物范畴等方面,给予人、事、物以形而上学理论层面的充分肯定,从最根本的角度回答了“人之为人”这个问题,构建起一个形而上学意义的“道—人—事物”的闭合思想世界。但由于中国文化向来有着贴近现实生活的实际需求,认为凡是形上之学都应当拿到现世生命的经历经验中去检验其价值成分。所以,这些形而上学思想就不能停留在形而上层次,否则将仅仅是纯粹的精神性空中楼阁,还须利用现实的“容器”来装纳精神性实体。所以,历史形而上学主张在历史场域内分析中国传统形而上学的逻辑架构,并构建历史精神世界以契合传统形而上学思想的现实运用需求。
在中国思想史上,历史的概念理应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历史能够超越描绘史实的层度,上升至在治乱兴衰中反思是非得失的境地。常言道,历史长河东流去,浪花淘尽诸英雄,是非成败转瞬无,青山大地依旧存,白发渔礁江渚上,春江花月似曾识,浊酒对影邀明月,古往今来笑谈中!历史对人而言,不仅是立足世间的经验事实凭证,更是人们在精神层面的信仰根基。正如赵汀阳讲的那样,“中国人信仰的是历史而非宗教。”历史给予了人的存在的现实性,假如历史不复存在,人的存在就会缺少直接的历史见证者,导致人丧失为人的实质内容,也就不再拥有任何现实的实际意义。所以,历史就替代了宗教,成为人们在信仰上的精神寄托。当历史蜕化成精神性存在以后,此时构建属于历史的精神世界就具备可能性。历史精神世界被定义为凝集现实与思想、兼具形而下与形而上的存在,由此筑建生成形而上学具体落实的依托处所。在历史精神世界范围内,依然承认人的主体地位,旨在建构以人的意识为逻辑起点的形而上历史精神世界。人、事、物三者之间是彼此相互影响联结的关系,但事、物都是紧密围绕人这个主体而存在着的。根据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活动,继而衍变产生人事、人物等观念。人通过不断做事的方式与其他的人、事、物互证存在,在外部实践活动中不断追寻着人之为人的终极价值本原——道。这样,历史精神世界的运行规则便契合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思想逻辑,二者之间呈现出体用不二的联结关系。
历史精神世界的建构逻辑则分三重维度展开。首先,时间向度界定历史精神世界的延续方式。在历史精神世界的范围,时间是以人为主导的时间。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时间范畴,将只会是一种空洞单调且缺乏波澜色彩的持续前进状态。唯有人才能够立于当前所处时刻回望过往的历史时间,并且人还能利用心性意识的主观感知功能,对时间产生拉伸或者收缩的作用。于是,人就在时间向度中推进历史精神世界的演进。其次,空间向度限定历史精神世界的广延形式。因为历史精神世界是建立在现实世界经验与思想基础上的形而上思想体存在,本质上是无法脱离人的概念单独谈论的。所以,人的存在空间范围就限制着历史精神世界的广延形式,这个具体的空间就是指建构在自然世界之上的人类社会世界。脱胎于人类社会世界的思想观念空间,则进一步决定了历史精神世界所能到达的广延范围和边界。最后,想象意识赋予历史精神世界的改造能力。时间向度的设定让人在历史精神世界里形成回溯式历史记忆,空间向度的规定使人在历史精神世界里产生历史性经验和思想,而想象意识则给予人推理、加工及改造历史经验等思想性素材的能力,让原本已经匆匆流逝的时间和不复存在的空间重新显现,实现对历史精神世界的知识扩充。
透过历史精神世界建构的三重逻辑,又可推衍出对应生活、天下及精神的三层意境。首先,因为时间是以人为尺度标准来衡量的,所以时间就被烙上了深刻的人文印记,成为一种人化的人文时间概念。时间永远伴随人之左右,而且还是有着方向性的单一维度的时间。人通过不断地回顾过往,让时间里承载的经验与生活场景如同幻灯片那般,持续放映切换着并呈现在人的面前,使原本抽象的时间理念变得具体形象化。时间对人来说显得异常珍贵,人须珍惜时光而有所“作为”,在“作”与“为”之间规划时间走向,寻找人在时间里的存在价值,由此孕育出生活的场域。生活便是人的现实性存在价值的直接体现,那么历史生活经验的存在价值又该如何证明呢?答案便在那些历史古典文本之中。通过进入古典文本展现出来的历史生活场景,秉持中庸客观公允的思想立场,就能感同身受地理解过去历史生活隐含的价值与意义。其次,天下是以天道为分界点的,天道以下皆为天下领域。而溥天之下则为人类社会所处空间,天下构成整个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目标。只有在天下畛域中,人们才能达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既定目标。于是,人们在天下畛域内架构起一种人道理想,再通过以人道合天道的方式,实现以天下观天下而又以天下为天下的宏伟理想,以此书写一段个人修己成人、君臣齐心治国、天下均平归仁的壮阔历史。最后,由于现实经验给予了人以自觉的实践理性,将人从原始宗教信仰的规束条规里解放出来,让人们从对超验性灵验的推崇,转移到对实践的兴趣上来。而想象意识对历史经验、思想等原始素材的加工和改造,能进一步让人摆脱现实框架的束缚,从而将经验拔高到精神性层次。这导致一切在历史精神世界中产生重要影响的人、事、物,虽形体早已毁灭甚至消失殆尽,却都化作精神性存在形式而与世长存。这样,在想象意识的改造作用下,以精神形态存在的历史经验,便赋予历史精神世界以精神属性,界说历史精神世界的精神文化走向。
总体而论,历史形而上学以中国传统形而上学为思想基础,主张在历史精神世界中分析论证形而上学的价值意义,并让历史成为人们思想上的精神寄托,形成以史为鉴、历史为本的思想传统,回答了为何中国人总是坚持历史为本的思想立场问题。可以说,历史形而上学在具体中发掘普遍价值,于精神里披露思想张力,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中国哲学的新思路。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专项“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18VXK001)阶段性成果)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